暑假,到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就診的孩子多了起來。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生杜亞松、範娟、江文慶、陳靜等人的門診上,患者都排得很滿,上午的門診都要延續到下午一兩點才能看完,而下午的門診到6點也結束不了。
父母會帶著孩子前來,基本上都是因為孩子有情緒或行為上的異常。如今,人們對於心理問題、精神疾病不再諱莫如深,視作洪水猛獸了,來尋求專業幫助是很多家長都會做的事。
家庭是一個相互作用的機體,孩子有情緒障礙、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很多是因為家庭養育出了問題,所以父母需要改變教育方式。而首先,醫生們會給出的一個藥方是——放低對孩子的期待。
從確診到接受,花了兩年時間
對於家長來說,最難的是接受,接受孩子生病了這樣一個事實。這個病,不像感冒發燒那麼容易讓人理解,但它其實也像感冒發燒一樣,可能需要吃藥,可能需要休養,然後慢慢康復。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副主任醫師陳靜記得,有位名叫林琳的女孩,在被確診為雙相情感障礙後,父母包括她自己,花了很長時間來接受這個事實。
生病之前,林琳成績很不錯,父母對她的期待和要求很高,希望她能通過高考考上一所名牌大學。
可是有段時間,林琳有點自我膨脹,她話變得很多,覺得自己能力特別強,還常和同學鬧矛盾。這樣「躁狂」的日子沒過多久,她又一下子進入了抑鬱狀態,每天情緒低落,不想上學,無緣無故地就會哭起來。父母覺得有問題,就帶她到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看病,最終確診為雙相情感障礙。
確診之後接受治療,但一開始,父母並沒有放下之前的期待和要求,他們希望林琳能很快回到原有的軌道當中,回學校上課、參加校外補課,為高考做準備。
但這很難,心理上病了並不如感冒發燒那樣吃了幾天藥就能好,在林琳的病程中,抑鬱的頻率很高,病情總是在反覆,這就讓她無法像之前那樣回學校上課。
林琳的父母做了很多努力,找專家,換醫院,找更好的補習老師,但最終他們意識到,孩子生病了,要慢慢休復。
從林琳到醫院確診為雙相情感障礙,到父母最終接受,幫她去學校提出休學申請,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這對他們來說是很不容易的。」陳靜說:「記得上次她來複診的時候告訴我,已經決定把學業上的事情先放一方,開始到一家快餐店去打工了。」
這一天的門診,林琳由父母陪著又來複診,她告訴陳靜,在餐廳打工,陪孩子做遊戲,她感覺挺高興的,情緒還不錯。
對於雙相情感障礙的病因,陳靜介紹說,是生物學的因素更多一點。由此,她指出:每個小朋友都會有自己的特點,每個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特點來因材施教。有些人天生抗壓能力很強,那麼可以給他更多的壓力;有些人比較敏感,雖然並不是說敏感的人不能承受壓力,但對這樣的孩子,給壓力的時候還要做好支持的工作,讓他有能力處理好這些問題。如果一味給壓力,當他沒有能力處理好這些壓力時,可能就會出現問題了。
孩子有困難,再打他也沒用
有些孩子會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被確診為多動症、閱讀障礙、發育遲緩等,這些名稱可以解釋他們之前所呈現出的問題。只是當家長還不了解的時候,他們完全不能理解孩子所遇到的困難。這就像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一樣,小男孩伊桑的父母為他的學習操碎了心,媽媽每天跟在伊桑屁股後面,盯著他寫作業;爸爸每天下班都要檢查他的作業本,看他做對了幾道題。但他還是每一門功課都很差,爸爸媽媽生氣、拍桌子、掉眼淚,爸爸甚至認為,孩子成績差,是學習態度問題,打一頓就好了。
帶著孩子來到杜亞松診室的一個媽媽,和伊桑的爸爸一樣,也有這樣的想法。
當衛童坐到診室的椅子上時,杜亞松眼尖地發現了男孩腿上有一些不對勁,「怎麼回事,身上都是傷?」
衛童才上小學兩年級,雙腿上都有烏青。他沒說話,媽媽開了口:「這次考試沒考好,參加補考,補考的時候作文還是沒寫,還騙我說寫了。我是因為他撒謊才打的。」媽媽有點尷尬,但還是自認為很有道理。
「他下次還會再說謊的,說謊就是因為怕你打。」杜亞松很確定地說。他轉頭問衛童,「孩子,當時打得疼嗎?」
之前還沒心沒肺笑著的男孩好像一下子被擊中了,「哇」一下哭出了聲,哭得非常委屈和傷心。
媽媽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孩子會有這樣的反應,她有點手足無措,反覆說著:「家長也不想打的,我只是覺得他態度不正確,我和他說了,補考要認真的。」
杜亞松拍了拍衛童的頭,說:「你好好哭一哭吧。」
等衛童宣洩了情緒,慢慢平靜之後,杜亞松問了他一些看上去和治療無關的問題:媽媽的媽媽是你什麼人?元旦是幾月幾號?媽媽現在比你大30歲,過了6年後,她比你大幾歲?
衛童想了很久,都說不出來。
杜亞松對那個媽媽說:「孩子的理解能力有問題,光是打他是沒有用的。」
「可能是他現在心情不好,思路不清。」媽媽想找點理由。
「那你還打他?」杜亞松在嚴肅的反問之餘,也安撫了媽媽,「我知道做家長的也很無奈,但是我們要做的是幫助他們。孩子在智力上發育有點遲緩,你再打他再逼他也是沒用的,家長只能在他們的學業上放低期待,否則孩子在打罵中會出現自己的心理問題,那時可不是考試沒考好這麼簡單了。」
烏龜和兔子
了解孩子的問題,接受它,同時也需要學會放低對孩子的期待。
葉小影在休學了一段時間之後去參加學校補考,可是看到作文題目犯了難,她寫不出來。看到女兒的分數,爸爸非常著急,所以當來範娟的診室複診時,爸爸急急地就把事情說出來了:「哎,作文都寫不出來,這孩子該怎麼辦啊?」
「你要知道孩子有她的困難,家長要做的事情是幫助她如何面對困難,同時也要學會放低期待。」範娟提醒葉小影爸爸,在之前的測試中,孩子的語言能力分不高,這說明她在寫作文上確實有難度。「這就像烏龜和兔子賽跑,烏龜的能力是不足的,它只有按照自己的能力慢慢來跟。」
範娟打了一個比方,同時她提醒葉爸爸,在測試中,葉小影的操作智能分達到了90分,「所以我們要根據不同孩子的特點,給他們多一些可能性,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出路。」
範娟最後對葉小影爸爸所說的話,也適用於所有家長:「我們要對孩子有認識,他們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但現在的教育更多是通過學習上的考察,要讓所有的孩子都達到一個標準。但有的孩子確實在學習上是弱項,對這樣的孩子來說,父母老師對他的理解和支持很重要,這樣他才會有喘息的空間,否則肯定會挫敗、會自卑。就像烏龜和兔子,不要去比跑步,他的優勢是長壽。要知道沒有人是一樣的,所以必須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自信。」
(為保護隱私,患者和家屬均使用化名,部分細節作模糊處理。)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成立於1986年,自2001以來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已進入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重點學科建設,學科建設的主攻方向是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心理衛生問題的醫療、教學、科研。範圍包括:一般心理行為問題、常見兒童青少年行為問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對立違抗障礙、抽動障礙)、情緒問題(焦慮、抑鬱、強迫障礙),兒童青少年精神病性障礙。目前包括兒少門診、兒少病房和兒童青少年行為研究室,提供全方位的臨床服務。
杜亞松主任醫師
專業特長:擅長於兒童和青少年心理評估,行為和情緒障礙的幹預,學習困難兒童的指導以及各種心理問題的家庭治療
範娟主任醫師
專業特長:長期從事兒童青少年精神疾患、行為問題、情緒問題、學習困難、兒童養育問題等方面的診治及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工作
陳靜副主任醫師
專業特長: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