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有人說,蟬的一生四年在地下度過,出來七天就死,是不是一生都很悲慘?
如果一切都是從人類的角度去看,估計每個動物都是奇怪的(吃便便的那麼多)。
對於一隻昆蟲來說,蟬算是比較長壽的,老話總說:蜉蝣,朝生暮死。
而蟬一般都能活個幾年,三年五年,有的甚至能活13年17年。
它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個章節,地上和地下。
看似一到夏天嘰嘰喳喳的,實際上它的一生是非常低調的,一生中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地下生活,根據壽命的不同,它們待在地下的時間也不同,三五年,又或者十幾年,種類不同,時間也不同。
而真正到地上的日子,寥寥無幾,也就幾天,一般不會超過15天。
因此一開頭提到的,蟬地下四年,出來七天的說法,也不準確,通常待在土裡的時間都是3、5、13、17這樣的質數,原因可能是為了避免和別的蟬類一起出土,爭奪資源。
地下幾年,地上幾天的一生
眾所周知,一到夏天,蟬就會叫個不停,不是因為無聊才這麼做,這一切是為了找到伴侶,而且時間很緊迫,
對於動物來說,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繁衍後代,在地上短暫的生命中,尋找伴侶,完成繁殖,是它最重要的任務,也是唯一的目的。
蟬叫和煽動翅膀都是吸引異性的行為。
完成交配後,雌蟬會在樹枝上鑽孔,並將卵產在裡面,之後的成年蟬,任務就已經完成了,靜靜面對死亡。
而樹枝裡的卵,靠吸食樹枝汁液為生,繼續發育。雌蟬一次會在一根樹枝上打上幾百個小孔,用來安置自己的孩子,到了初秋,帶卵的樹枝會因枯死或風吹掉落地面。
此時的卵在汁液的餵養下,已經發育成若蟲,跟隨樹枝落地後,便鑽進土裡,繼續發育。
若蟲靠著植物的根系汁液存活,就這樣,在地下生活好幾年。蟬的一生要經歷5次蛻皮,4次是在地下,最後1次是在地上。前4次蛻變完成後,就會爬到地面,完成第五次蛻皮,長成成蟲。
一般來說,蟬都是夏季雨後鑽出地面的,這個時候土壤比較溼潤鬆散,適合破土而出。成蟲一到地面,就開始了自己的繁殖大計,畢竟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為什麼蟬有這麼不合理的人生安排?
顯然也只是從人類角度看不合理,從蟬的角度來說,這可能是它經過一代一代琢磨出來的,最好的生存方案。
作為昆蟲,要經歷5次蛻變,可見在蛻變之前,它是非常弱小的,若一開始就生活在地面,危險太多,可能還沒長到成蟲,就被吃掉了。
不光是別的動物要吃蟬,我們人類也總是饞這一口,一到夏天就會捕蟬,然後油炸著吃。
在地下,有吃有喝,天敵又少,總比地上安全,而且還能安穩度過寒冷的冬天。
被真菌利用的人生
蟬這樣的人生設定,非常奇特,但有的生物,就利用這樣奇特的生活方式,偷偷完成自己的繁殖大計。
有一種寄生真菌,在蟬出土前,就會感染蟬。
被感染後的蟬,生活照舊,行為也和正常的一樣,只不過一周後,它的腹部就會腐蝕掉落,取而代之的是真菌自己的黃色孢子,偽裝成腹部。
此時的蟬並沒有死,帶著不屬於自己的「假腹部」到處飛行,尋找伴侶。
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繁殖,而真菌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借著蟬的繁殖傳播。
在真菌的控制下,蟬變得不太正常。雄蟬甚至會做出超越性別的行為,吸引同樣是雄性的蟬,即使沒有腹部,繁殖也不會停,只為了能將真菌傳播出去。
最後
看起來,蟬的一生非常悲慘,才看到這個世界幾天,就要面對死亡,在這僅有的快活時光裡,還要被真菌寄生,慘上加慘。
但不管怎麼說,這就是它生存的一種方式。
大自然是需要各種生物相互配合才能穩步發展的,蟬是其中一環,真菌和人也都是其中一環,一環扣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