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醫患之間動手的事情越來越多了。2018年12月14日上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一名外科醫生被一男子刺傷,生命垂危,刺人男子隨後跳樓身亡。而遠在日本神戶的一家醫院,一名65歲的中國患者扎了日本醫生一刀,被警方以殺人未遂的嫌疑逮捕。
不久前,一段北大醫院婦產科醫生遭遇患者家屬毆打的視頻在網上流傳開來。視頻在微博引發熱議的時候,距離醫生被打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天。
這位在同事眼中醫術精湛、為人正派的赫醫生,在和患者家屬鄭某解釋產婦不符合剖宮產指標時,遭到鄭某及其女兒的的毆打,導致赫醫生「頭暈、耳鳴、噁心、眼眶和下頜骨骨折」等多重傷勢。
事隔一個月後,赫醫生仍無法回到崗位上。
在中國,和赫醫生一樣被打,甚至丟失性命的醫生還有很多。頻繁的暴力傷醫事件不僅傷害著醫生,還在傷害著更多的患者。
醫患關係越來越緊張
中國的醫患關係一直在惡化。根據央視《新聞1+1》欄目報導,2010年全國共發生醫鬧事件17243起,比五年前多了近7000起。
從全國法院受理的醫療糾紛案件來看亦是如此,從2006年到2016年,法院受理的醫療糾紛案件數量多了一倍。在診療人次增加同時,醫療糾紛也越來越多。
2016年,醫療糾紛案件的數量終於小幅下降了6.7%,但總量依然處在較高的水平。
導致醫療糾紛的原因有很多,醫療事故、患者不滿意治療結果、醫患之間溝通不暢都在影響著醫患之間矛盾的爆發。
其中,醫療事故是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根據醫法匯對2017年全國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的統計分析,醫療過錯責任糾紛佔了當年醫療糾紛案件絕大部分的比例。
2017年統計的3082件二審判決中,醫方敗訴的有2368件,佔比77%,主要敗訴原因是醫方在診療行為中存在過錯;患方敗訴的有714件,敗訴率為23%,主要敗訴原因是醫方無過錯,或無因果關係,或未鑑定。
按理來說,中國較好的二三級醫院,尤其是三甲醫院,醫療資源雄厚,醫術水平較高,事故發生率理應較低才是。
但實際上,事故卻往往發生在比較好的公立醫院,尤其是二三級醫院。
由於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三甲醫院的「吸虻效應」導致了在這些具備優質醫療資源的醫療機構人滿為患,「一號難求」、「一床難求」。
病人多,等待時間一長,就更容易產生煩躁的情緒。但是醫生也很累,超負荷工作在中國的大醫院屬於家常便飯。
同時三甲醫院又吸收了龐大的疑難雜症與危重患者,這些都導致了三甲醫院更容易成為醫患衝突的爆發地。
賠償,核心訴求
面對醫療衝突,患者的核心訴求,主要是尋求經濟補償。
數讀菌在爬取了17787份醫療責任損害糾紛後,對判決結果進行了詞頻分析,發現在裁判文書的判決結果中,最多的用詞就是」賠償義務」,其次是「損害補償」。
雖然,絕大部分的醫療糾紛不會選擇用訴訟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人們的核心訴求不變,依舊是要解決賠償問題。
有學者對2011年至2013年間,山西、河北、福建、黑龍江和北京五省市的27所醫院的醫療糾紛發生率和賠付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三級醫院的醫療糾紛中,82.58%都是非訴訟解決,二級醫院的比例更高,為92.72%。
這樣做的代價是,醫院需要賠付患者不少的金額。而且在這些醫療糾紛中,賠付的主要來源是醫院賠償,三級醫院訴訟解決的僅為2.23%。
有衝突,就要有解決措施。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能夠通過鑑定來判斷責任歸屬,再分別承擔責任。
但醫院常常不想輿論擴大,用各種息事寧人的態度賠付了事。這也助長了一些患者的不良風氣,只要是醫療糾紛,不論是不是由醫方造成的,患方都會提出經濟賠償的要求,需賠償的金額也隨之增加。
「大鬧給大錢,小鬧給小錢,不鬧不給錢」,不少患者用」打、砸、搶、罵」的方式給醫院施壓。在醫院設靈堂、違規停屍、焚燒紙錢、擺放花圈,各種花式行為幹擾醫院的秩序。
北京市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的數據顯示,醫生無責時也要賠償。在2011-2013年間調解的糾紛中,30%被認為醫院無責的案件,為安撫患者,院方依舊籤署了賠償協議。
醫院,有時候像戰場
當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告不如鬧」時,醫院裡的暴力事件也越來越多。由於調解機制長期缺位,或者失靈,患者對醫生和鑑定機構不信任,直接把醫生和患者推上了對抗的最前線。
有學者梳理了2000至2015年的媒體報導,發現暴力傷醫事件總體呈上升的趨勢,其中2005年和2013年是兩個爆發性增長的高峰。2005年發生27例暴力事件,佔總數的9.3%,2013年發生59例,佔總數的20.3% 。
考慮到還有大量未被媒體報導的事件,實際情況可能更加嚴重。丁香園200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高達96%的受訪醫生表示其所在的醫院發生過「醫鬧」,而且「醫鬧」已經嚴重影響了醫生日常的執業活動。
在醫院的科室中,急診科和門診最容易發生暴力傷醫事件。而在門診大廳中發生暴力傷醫事件後,醫務人員的致死率最高。
看病的時候人山人海,醫生護士忙得像打仗。而醫院裡越來越多打砸辦公室,毆打醫生的事件,一片狼藉也像戰場。
暴力傷醫的後遺症
面對針對醫生的暴力,醫生也覺得委屈。而暴力傷醫的後遺症,正在逐漸顯現——中國的醫生正在流失。
頂級醫療期刊《柳葉刀》曾公布過一項數據:2005年至2015年間,中國共培養470萬醫學生,但醫生總數只增加了75萬。
有不少人對這項數據提出質疑,認為在470萬醫學生中,還涵蓋了藥學、基礎等所有專業的醫學專業大學生人數,這些人並非作為醫生培養。
但是,中國青年醫生的比例正在下降。2005年時,中國25~34歲的醫生比例為31.3%,60歲以上的醫生比例僅為2.5%。
然而到了2014年,25~34歲的醫生比例下降到了22.6%,60歲以上的醫生比例則上升到了11.6%。
同時,近十年的數據顯示,大學醫學生招生人數增長遠低於大學招生人數的增長。
這和醫鬧有什麼關係?還真有。醫鬧或影響從醫意願選擇。
暨南大學的學者宋彥對全國330個城市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醫鬧會降低生源報考醫學專業的意願:「省級醫鬧的嚴重程度每上升一個單位,考生選擇醫學專業的比例會下降0.56-1.7個百分點,醫學專業平均入學分數會降低0.72分、最低入學分數降低0.49分。」
同時他表示,任何微小的百分比乘以巨大的高考考生人數這個基數後,絕對量都不小。
中國醫師協會對醫生職業狀況的數次調查也顯示,醫務工作者希望子女從醫的比例非常低。2014年時,只有15.69%的被調查醫師希望子女從醫,這個數據比2009年的9.9%要高,但是選擇不希望子女從醫的醫師,也從62.49%上升到了64.68%。
當醫生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時,誰還會去學醫呢?最後受傷的,還是普通患者,生病了總不能去找百度吧。
參考資料:
[1] 中國網絡電視臺. (2012). 衛生部: 中國5年增近7千起醫鬧.Retrieved from https://news.cntv.cn/app/20120503/102123.shtml
[2] 袁江帆, 陳偉, 高楊, 白松, & 曹豔林. (2017). 從患者視角研究醫療糾紛的數據統計分析. 中國醫院, 4, 002.
[3] 陳特, 劉蘭秋, & 範貞. (2015). 北京市2013年訴訟醫療糾紛大樣本研究. 中國醫院, 19(1), 3-4.
[4] 朱力, & 袁迎春. (2014). 現階段我國醫患矛盾的類型, 特徵與對策 (Doctoral dissertation).
[5] 王露, 姜小豔, 張思容, 何力, & 彭立生. (2016). 我國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統計分析. 中國衛生統計, 33(6), 1051-1053.
[6] 好奇心日報. (2017). 「400萬醫學生轉行」的都市傳說,隱藏著這個行業多少焦慮?. Retrieved from https://www.qdaily.com/articles/38840.html
[7] 澎湃新聞. (2017). 330個城市實證研究:「醫鬧」會降低生源報考醫學專業意願.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67631
[8] 中國醫師協會. (2015). 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 [Ebook]. Retrieved from http://cnusha.org/wp-content/uploads/2015/05/China-Physician-White-Paper.pdf
[9] 姚澤麟, 趙皓玥, & 盧思佳. (2017). 醫療領域的暴力維權及其治理——基於 2002~ 2015 年媒體報導的內容分析. 社會建設, (1), 4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