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中的同性戀行為有四個原因:第一種是找不到配偶;第二種是社會行為;第三種是互相友好的表現;第四種是因為真愛!
湖中的蘆葦蕩裡,雁群正在做中途休息。兩隻雄性的大雁緊緊的挨在一起。互相理毛,纏繞著脖子,交嘴。
杉樹和樺樹叢中,幾隻體格健壯的成年雄性川金絲猴旁若無人地做著「親密」舉動一互 相梳理毛髮,爬跨。
這就是動物的「同性戀」。這樣的一幕幕,在動物界中其實是很常見的。科學研究表明,不僅在人類社會中存在著同性戀現象,至少在130種脊椎動物中也都存在著同性戀行為或者是同性性行為,佔已知動物物種總量的20%。
專家認為,動物界中從鳥類到哺乳類都有同性戀行為的發現,一般稱之為「同性接觸」或者是「同性爬跨」。因此,動物界中同性戀行為的廣泛存在,可以說是很正常的。
科學家說,動物的這種「同性爬跨"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動物一般都有季節性發情期,這個時候動物個體已經發育成熟,能量的積蓄過程已經完成,受到體內性激素的刺激,很容易產生衝動,表現出求偶行為和交配行為。
但是在某些雌少雄多的種群裡或是等級序列非常嚴格的種群裡,優秀的雄性動物才能博得雌性的好感,才有交配的權利。
比如,到了交配季節,鹿群中雄鹿就要比較誰的蹄子大,誰的體格強壯,有時為了爭奪雌鹿,雄鹿之間還會發生激烈的爭鬥,甚至會以生命作代價;野雞之間也會看誰的羽毛更漂亮;山雀則比較誰的叫聲更悅耳動聽....
在這樣的種群裡,能夠獲得交配權的畢竟還是有限的。剩餘的「單身漢」找不到配偶,沒有資格參與到繁殖群體中去,就只能是通過發生同性爬跨行為,來釋放體內積累的能量。
研究認為,「同性爬跨」也是一種社會行為。 後天環境的影響對這一行為的產生有很大影響。一個合適的環境,往往就可能誘導同性戀行為發生。
雄斑鳩到了發情季節,就會對籠子裡的雌斑鳩表現出發情行為,但如果把雌斑鳩移走,放進一隻母雞,很快它也會對母雞表現出求偶行為。如果連母雞也沒有,它甚至會對一堆抹布求偶。
由此可以推出,雄斑鳩在沒有求偶對象時,對另一隻雄斑鳩求偶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其實同性動物之間的這種過度親密行為並不能僅僅歸為是性需要的表現,有時候只是一種學習行為或者是相互之間友好的一種表現方式。
比如年幼的靈長類動物在遊戲時有時會發生一些爬跨行為。這時候它們還未成熟,沒有發育成熟的性器官,也沒有足夠的性激素的刺激,它們之間並不是一.種性行為,只是小動物們在模仿成年動物之間的一種行為。但是這種學習對於動物以後的繁殖行為是十分有用的。
社群動物中的個體常常發生對抗性衝突,尤其是同性動物之間,例如倭黑猩猩就是一種容易激動的動物,經常為了一些小事而爭鬥,可是它們爭鬥平息的速度似乎比發生的還快,其途徑之一就是通過性行為。同性間互相摩擦生殖器,它們以這種行為來示好、平息爭鬥,以減少家族和自己的損失。
動物的同性戀選擇大部分是臨時的,當身邊有異性個體出現時,它們會立刻扔下同性去追逐異性。但也有一些動物,在找到同性伴侶之後,會對它們的愛情忠貞,不渝。
比如,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裡,養著兩隻雌性的紅嘴相思鳥,它們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相互為對方細心地梳理羽毛,投餵黃粉蟲時,其中的一隻常常最先飛抵食槽,用它的喙啄起小蟲,但並不急於吃下,而是咕咕咕地招呼著另一隻前來共享,儼然一對恩恩愛愛的小情侶。
後來為了讓它們繁殖後代,放進了一隻雄性紅嘴相思鳥,不料竟然遭到這對姐妹合力痛擊,被打得縮在角落求饒。
動物間的這種同性情侶也會產生撫育後代的要求。曼哈頓中央公園的動物園內,羅伊與希洛是兩隻同性戀的雄企鵝,6年來,兩隻企鵝形影不離。
它們很想孵育下一代,於是將一塊圓石拖到巢中,坐在 上面,認真孵「蛋",園長見狀,拿了一個受精的雞蛋給它們,不想它們真的盡忠職守孵蛋34天,直到小雞破殼而出。其後兩個半月,兩隻公企鵝對小雞呵護備至,直到它羽翼豐滿離巢。
熊也會與同性一道來撫育下一代,但它們撫育的小熊往往是撿的甚至是偷來的。動物的同性戀行為會影響到這一物種的繁衍生息。但它的存在對生物學和動物社會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
話題:你覺得動物界中的同性戀行為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