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西方產品和商業模式,稍加改動後應用到本土市場,盛行的「山寨」現象曾使中國落得「抄襲貓國度」的名聲。但一種獨特的創新生態體系已成為該現象的副產品。如今,中國的漸進式創新不但迥異於西方創新,還開始影響新興和發達經濟體。
百度、阿里巴巴、小米曾被稱為中國版的谷歌、eBay和蘋果。但在此類比較中,常被忽視的是中國企業的發展演進。比如,阿里巴巴最初曾採用eBay模式,但早已經歷眾多變化,如今得用至少由3個網際網路巨頭(谷歌、eBay、亞馬遜)組成的綜合體來描述其商業模式。
其實,許多中企的成功都依賴於這樣一種能力——令外國觀念不斷演進並適應本土大規模市場。這種持續不斷的「微創新」正觸及數億人的日常生活。
騰訊是另一個例子,騰訊已在移動APP貨幣化領域領軍世界。顯然,臉譜、WhatsApp等西方社交網站近來推出的聊天軟體都參考了微信的戰略和功能。
中國企業已在眾多新興產業走在全球創新的前列,包括網際網路金融、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美國專家說,未來將看到許多中國創新擴散到美國。這是西方科技模式首次受到中國同行挑戰。業內人士預測,未來5年,來自中國的創新、發明和創業都將超過矽谷。
在「後山寨」時代,中國湧現出大量商業模式和創新。世界各國企業開始「參考」中企,尤其是科技領域。這種現象被稱為「逆山寨」。
印尼頭號電商平臺Tokopedia自稱「印尼淘寶」。該公司創始人威廉·塔努維迦雅說,「我欣賞馬雲如此有遠見」;在推出「印度阿里巴巴」Snapdeal前,該公司創始人曾赴華考察;同樣的現象也在奈及利亞發生。該國電商網站Konga.com最初曾以本地亞馬遜的面貌示人,但幾個月後就變身為「非洲阿里巴巴」……事實證明,如今中國正成為標杆而非追隨者。
隨著中國創新和創業精神繼續蓬勃發展,這種「逆山寨」趨勢必將在國際上越來越盛行。(香港《南華早報》3月30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抄襲貓」科技企業如何成為如今的領軍者 作者謝祖墀、馬爾科·傑爾瓦西,王會聰譯)
責編:王書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