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IT行業長期觀察者,我發現,行業的領先者被抄襲、模仿或者山寨算不得稀奇事。
早期網際網路拓荒者無規則可循,有的只是叢林法則、不擇手段。曾經一度,網際網路盜版橫行,從軟體到影視文字作品,網際網路成了盜版集散地;科技圈也一樣,從功能機到智能機時代,都不缺靠仿製克隆起家的山寨機。我至今記得,iPhone的高仿機,從外觀到系統,可以說是「像素級」拷貝,普通消費者很難分辨。
大眾飲品發展雖然不比科技領域,但仿製和山寨的情形並不少見。最近爆紅的新興飲品「元氣森林」就遭遇了來自飲料行業的全面抄襲。元氣森林官方發現,近期接到的仿冒案例多達上百起,涉及國內20多個飲品品牌。抄襲行為從製造原料和工藝,到產品品牌,外包裝甚至宣傳語都原封不動照抄,看來元氣森林也遭遇了「像素級」抄襲。
(從產品名稱、宣傳語到成分配方,
元氣森林遭遇20多家飲料企業集體像素級抄襲)
如此廣泛和全面抄襲實屬罕見,為什么元氣森林被抄襲?「仿冒玩法」具有可持續性麼?很值得與大家探討一下。
【飲品行業的元氣森林為何享受被模仿的"特權】
在科技圈,蘋果、三星這樣的行業旗艦企業,才能享受被模仿的"特權";飲品行業裡,「元氣森林」成立的歷史不過五年,這麼年輕的飲品品牌,為何能獲此「殊榮」?其實,作為網際網路創新型飲品品牌,元氣森林的成長,有著和網際網路企業一樣發展路徑,發展思維和方法論。網際網路飲品元氣森林的崛起,有著和小米類似的邏輯,卻又不完全相同。
元氣森林與小米公司的相似點在於兩者同樣關注用戶場景痛點,用網際網路思維開發產品,同樣重視網際網路渠道,重視用戶體驗和粉絲經濟,也同樣重視產品和技術研發能力積累。
和小米一樣,元氣森林也將目標用戶鎖定在年輕一代。小米初期用超高性價比吸引年輕手機發燒友,然後拓展高端市場;而元氣森林初期就定位在高端群體,重視技術和產品,其獨特的產品元素拓展了一條與現有飲品不同的全新賽道,如:高端定位、小清新包裝、氣泡水。
元氣森林首先解決了年輕女性一個痛點:女生喜歡糖的甜味,卻擔心含糖飲料導致發胖。元氣森林研發的甜味劑使用了獨特配料,甜度相對較低,溶解時有溫和涼爽感,不易產生齲齒,在結腸中不致發酵,還可避免腸胃不適。此外,該配料不被酶所降解,易被小腸吸收,不參與糖代謝和血糖變化。
擁有糖的優點,卻沒有糖的副作用,不傷牙、不傷腸胃,低脂低糖低能量。產品技術賦能,讓元氣森林可以將」零脂零糖零卡「的宣傳語自信地打在外包裝上。
很多人看到了元氣森林在海外熱賣,卻不知道2020年7月,元氣森林正式通過新加坡健康促進局(HPB)認證,獲得新加坡HCS健康優選標識,正式進入新加坡主流渠道。我得補充一點,新加坡官方對於健康的要求那是相當苛刻。
另外,氣泡看似是一個很小的細節,卻關係著飲用者的體驗。在視覺上,有氣泡和沒有氣泡有著天壤之別,氣泡讓人們聯想到啤酒、蘇打水和碳酸飲料飲用體驗;觸覺上,氣泡水在嘴裡,用戶能感受到氣泡輕輕爆裂的感覺;而從用戶心理角度,有氣泡代表著稀缺、高端、獨特,獲得了一種優越感。
手機圈的小米有網際網路鐵人三項,飲料圈的元氣森林也有獨有的網際網路方法論,他們內部有個說法:要像做APP一樣做飲料。
網際網路圈裡有個共識,做APP需要數據導向、結果導向,一切靠數字說話。元氣森林從一開始就重視產品的數據反饋,根據數據雷達的反饋,及時對決策糾錯校準。反映在產品數據上,別家出一款爆品已屬不易,而元氣森林在大數據賦能之後,可以做到款款爆品。
數據不會說謊。2020年1-5月正值疫情爆發,元氣森林五個月銷售總額達6.6億,日均銷售440萬元,營收並未受到多大影響。7月,元氣森林被曝完成最新一輪融資,這意味著,僅成立四年,元氣森林估值就飆升至140億元,這在傳統飲料企業根本不敢想像。
【模仿和抄襲是條不歸路,為什麼說飲料行業的抄襲是飲鴆止渴】
汪涵代言方便麵有句廣告詞,」有人模仿我的臉,有人模仿我的面,但模仿再像也不是統一老壇酸菜「。其實,同樣的判斷也適用元氣森林——飲料行業的同行可以模仿元氣森林的配料,抄襲廣告詞和外包裝,但那都不是正宗的元氣森林。時代已變,產業在升級,用戶認知、政策環境也在改變,模仿和抄襲只能是一條不歸路。
事實證明,無論山寨、抄襲和盜版者,都走不遠。科技行業的案例最有說服力:手機圈子,山寨機在智慧型手機普及後,好日子很快就到頭,僅靠模仿賺快錢的山寨機很快被超高性價比國產品牌顛覆,甚至那些模仿網際網路手機玩法的企業,也慘遭市場淘汰;網際網路圈子,當年最知名的下載工具和以盜版為生的網站,現在也無人問津、不知所蹤,常年深陷訴訟官司,經營更是舉步維艱。
(山寨產品)
同樣,飲料行業,抄襲者在短期內或許能魚目混珠,渾水摸魚,但長期看,抄襲和模仿只能是飲鴆止渴。我認為原因有三:
首先,中國的版權環境消費環境早已今非昔比,重視創新保護智慧財產權已經成為主旋律。
國內智慧財產權法律日臻完善,網際網路早期盜版抄襲的叢林法則已經不適合當下重視版權和創新的中國,模仿抄襲則觸及了多條法律紅線。根據相關法律法條,抄襲配方侵犯了發明專利權,模仿外包裝則侵犯了外觀專利權,模仿廣告和產品名稱、顯著部分,則可能侵犯商標權。此外,抄襲模仿,還可能涉及不正當競爭。
其次,年輕用戶也越來越接受高質量的創新產品,也更願意為品牌買單。
十幾年前,年輕人習慣於在網際網路上尋找盜版,那是因為收入低微,同時正版支付渠道不夠順暢。而現在手機支付便捷,數億計的年輕人購買了視頻網站的會員,習慣於付費享受高品質影視劇作品帶來的震撼。同樣,在飲料行業,人們的需求也更為多元化,飲品不只用來喝、用來品、用來看,還要能保持身材,飲品的品牌更要符合飲用者的個性化氣質。
抄襲本身就是品牌的減分項,對於生於新世紀的年輕人,往往喜歡追求標新立異和個性化,喝一款山寨飲品,跟在別人後面,還真不夠丟人。所以,那些只會抄襲和模仿的品牌,最終遭遇年輕群體乃至整個市場的拋棄。
最後,抄襲如同山寨,能獲得短期的快錢,但絕對走不遠。
抄襲可以模仿外包裝和廣告詞,但在質量和品質上得不到保障;抄襲可以模仿一款爆品,卻學不來創造爆品的方法和持續創造爆品的能力,更不可能像元氣森林一樣持續推出新配方、新產品和新口味;抄襲能搶食飲品市場的殘羹冷炙,但並不能獲得用戶對品牌的高度認同,反之,只會受到用戶的鄙夷和不屑。
【結束語】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們的需求按照層級分為五類,相對底層的需求滿足後,人們將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的滿足。在我看來,個人、企業乃至國家層面,都從不同角度印證了這一理論。
對於用戶,飲料的基本功能是滿足飲用需求,高級需求則是滿足人們保持身材和個性氣質,在高級需求上發力,才能實現產品差異化;企業發展初期追逐利潤,模仿抄襲簡單粗暴,但成熟的企業往往更側重技術積累和品牌建設,形成差異化實力;而國家的發展也會經歷從製造到創造,生產追求從數量到質量的進化過程,最終實現產業升級,屹立於世界國家之林。
山寨並非中國所特有,美國、德國甚至日本,在經濟發展初期都發生過抄襲、模仿和山寨行為。作為現代經濟強國的日本,在戰後幾十年間曾經號稱山寨之王,山寨產品覆蓋了各行各業,但在製造業逐漸成熟後,企業開始重視技術和品牌。從發展視角看,山寨現象可以理解為市場經濟培育期的必然現象和必由之路,但固守山寨思維,只能陷入停滯不前。
國內飲料業的抄襲現象,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整個行業還處於初級階段,元氣森林樹的是旗幟,抄襲者留下的是恥辱。但我相信,這個階段並不會太久,隨著越來越多類似元氣森林的企業出現,行業越來越多注重技術和產品持續創新的「鯰魚」企業出現,將推動整個飲品產業的持續創新和不斷升級,推動著飲料市場走向成熟。
雄觀,資深新經濟觀察家、知名意見領袖,國內首個嚴肅科技脫口秀「雄辯」主講人、十大科技自媒體(見各大權威榜單)。曾在阿里巴巴、360、搜狗、藍港等著名網際網路公司負責相關營銷工作,參與5次IPO,橫跨行業主要領域。每日一篇深度文章+科技熱點快評,發布於微信、微博、頭條、百度,各大門戶及科技博客、媒體社群、短視頻等30+全部主流平臺,覆蓋400萬中國最核心商業、科技人群。為FT金融時報、福布斯等世界級媒體撰稿人,觀點被媒體廣泛轉載引用,影響力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