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北京大學圖書館東樓重啟,修繕一新的南配樓藝術鑑賞廳也重張開放。晚7點,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祝帥帶領師生「走近中國書法」,開啟了南配樓藝術鑑賞廳重張後的首秀。
祝帥從回顧中國書法簡史開始,介紹了中國書法以歷朝歷代的經典作品為參照系建立自身的評價標準,書法評價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與古代經典法帖的逼肖程度。他指出,書法學習的方法並非一成不變,在唐代之前主要靠師徒傳承,學習筆法;宋代「刻帖」興起之後則主要靠臨摹,學習字形。從書法史來講,早期書法史與中國文字演變史有著重合之處,甲骨文既是中國文字史也是中國書法史的源頭。但自秦漢以來,特別是出現了王羲之這樣劃時代的書法大家之後,書法史與文字史分道揚鑣。祝帥選擇各個時代的代表性作品來展示書法取法對象的演變和拓展,在當今,傳統的帖學、清代以降興起的碑學以及20世紀新出土書跡等都成為20世紀以來書法家臨摹和創作的資源。他還提到了近期新出土的《西亭記》《羅婉順墓誌》等書法的辨偽及藝術問題。
祝帥作講座
在圖文並茂地回顧中國書法發展簡史的基礎上,祝帥為大家介紹了書法的學習方法和範本選擇。他強調對於原作、原石、原拓的重視,提出要儘可能到博物館和實地觀看經典作品的原作,觀摩考察碑刻和法帖原石,並向聽眾介紹了一些重要碑刻所在地。他還對當今少年兒童的書法啟蒙學習提出建議,認為仍需要從晉唐楷書的經典法帖著手,並從一開始就要重視範本和藝術風格的選擇。眾多傳統範本本身存在多元化的風格趨向,個人只有選擇符合自身氣質與審美的範本,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祝帥介紹了初學書法者所接觸的常用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並結合個人書寫經驗從筆、紙、墨三個方面介紹了不同書寫工具和材料的特點,建議初學者從研磨開始學習書法,並持之以恆。
講座互動環節,祝帥回答了聽眾的問題,並分別向前兩位提問的聽眾贈送他籤名的書法作品集《耕研問學》和專著《從西學東漸到書學轉型》。
祝帥「走近中國書法」講座旁徵博引、深入淺出,以回顧中國書法發展歷史和代表性書法作品為主,兼顧書法的學習方法和常用工具,兼具學術性與實用性,受到在場師生的廣泛好評。
本場講座也拉開了圖書館南配樓藝術鑑賞類講座的序幕。作為圖書館的文化傳播陣地之一,南配樓藝術鑑賞廳將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用戶綜合素質為宗旨,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鑑賞類講座活動。據悉,今後藝術鑑賞廳還將繼續舉辦各種藝術門類的普及性講座,帶領各個門類的藝術愛好者走進精彩的藝術世界,繼續為北大師生奉獻一場場學術和精神盛宴,更好地為用戶提供全方位服務。
主講人簡介:
祝帥,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掛職),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國青聯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及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舉辦過多次書法作品展覽。獲得過多個藝術獎項,包括連續三屆蟬聯全國書學討論會最高獎、「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中國書法蘭亭獎(兩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