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課是中小學書法教學中最為常見的課程類型。運用怎樣的教學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讓中小學生走近經典、感受經典、欣賞經典、了解經典,是中小學書法教育中尚需不斷研究的問題。本文作者結合實踐,給出了五種欣賞課的教學方法,相信對一線中小學書法教師有一定的啟發和幫助。
當今中小學書法教學多呈現出以技法教學為主而鑑賞教學方法簡單的現象。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一方面在於書法教師認為鑑賞只是技法教學的輔助課程,沒有以鑑賞為本位、從藝術的層面出發理解鑑賞課。另一方面,書法教師對教育理念缺乏學習,教學以技法為中心,而非以學生素養為中心,忽視了學生感知能力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對此,筆者總結了書法學科鑑賞課的具體教學方法。
01
比較法
這一方法主要用於對細節敏感度、感知力的培養。可找在某一方面有巨大差異或微妙差異的兩幅作品,如將八大山人消磨掉筆鋒的起收筆較圓潤的作品和以展現精緻筆鋒為尚的《蘭亭序》進行對比,將弘一法師晚期書作與八大山人書作進行對比等。
若兩幅作品風格、用筆等方面差異過多,則效果不好。這樣的作品難於找尋,故可借用修圖技術輔助教學,將原圖與有目的修過的圖進行比較,可獲得極為直觀的效果。這種比較要從感性感受落實到理性分析,學生可具體講述這種差別帶給自己的觀感差別。關於此一方法,還有一種運用法,即與自己腦海積累的印象進行比較。許多有經驗的鑑賞者面對單幅作品便能準確定位作品的特徵、與某些書作的異同,這便是積攢了眾多書法相關視覺經驗的結果,是比較產生的結果。
02
分離抽繹法
書作中包含的形式關係過於複雜,分離抽繹法是將複雜對象簡單化,從單一層面分別感受書作。關於如何分離,分離出多少層面,筆者認為要打破以往按傳統學字的方式由筆畫、結構、章法三方面進行分離的方法。
當今視覺文化盛行,脫離了毛筆日常書寫需求,書法被定位為藝術,故鑑賞的層面、方式需更細緻、多維。據首都師範大學甘中流教授分析,具體可分為八個層級,八個層級分別為點畫、偏旁、字形、字組、行、行組、局部、整篇。這種分法亦適用於中小學視知覺感受的訓練,可根據不同書作選取有代表性的方面進行分離抽繹,就抽繹出來的某一層級進行大小、疏密、曲直、位置、比例、質感、隱顯等方面的分析。
03
綜合法
以作品為中心,先感受作品傳達的總的信息,如陽剛、雜亂等,再細化到不同形式處理方面,分析各方面相互間的作用。運用此方法時,學生只有具備分離抽繹的能力,具備就某一層面分析關係的能力,才能較順利地掌握綜合法。由於綜合法的訓練需要一個長期的、不斷深化的過程,可以從十幾歲的學生開始體驗,直到成年的深入運用。故在中小學階段,針對不同作品,每個學生對作品分析時能涉及三個層面即可。
04
運用比喻、類比啟發聯想擴充經驗法
鑑賞不是對對象冰冷的分析,而是與對象產生通感或情感交流。情感的發生又首先取決於物象是否引起觀者聯想,聯想之後再對對象進行產生聯想的原因分析和形式層面分析。
就腦海中有一定物象積澱、想像力極為豐富的中小學生來說,當學生認為觀看的物象很陌生而無法產生聯想時,或無法感受物象與教師描述有相關性時,通常是學生未找到觀看物象的切入點,往往是教師類比運用的物象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
因此,教師在學生無法理解書作、無法對書作產生感受時,要描述從哪個視角觀看對象,教師對書作的比喻、類比要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前者可提示是外輪廓、線條質感角度,或是其勢態角度。關於後者,教師可借用美術、文學、攝影等作品進行引導。如學生雖見過楊樹,但是對楊樹的感受一般是從挺拔的角度感受的,未曾從多棵樹樹幹疏密的角度進行觀察。在講述行草書作品行間疏密問題時,教師單提楊樹還不足以引發學生思考,應先展示樹幹疏密角度的作品,然後再引導到對行的理解上。此類引導不要強求學生能即刻接受。
05
實踐輔助鑑賞法
上述任一種方法,在教師演示後,必須要學生實踐體驗。實踐不是單純某一技法的重複練習,不僅僅是筆墨實踐,實踐方式可有上文提到的動作的模仿、拼貼遊戲、勾畫提煉等,目的是為了加深感受。筆墨實踐不單單是傳統的以字為中心、以筆畫為中心的訓練,而是多維度的,包括在6歲至9歲階段的動作學習,在10歲至13歲、13歲至15歲階段的提取勾畫墨色間相互關係,這些是更廣義的、從更開闊視角認知的筆墨實踐。
關於這種實踐要達到的程度問題,筆者認為學生臨寫時必然達不到藝術家的水平,但是通過體驗,學生能對教師所講、自己所見有更深切的體會。以上是以書法鑑賞為本的書法教學方法的探析,若思考鑑賞與已有的中小學書法課程寫規範字的教學的關係,筆者認為應該是鑑賞與寫規範字並重。寫規範字的要求可以從書法的實用功能方面理解,鑑賞培養多元感知能力的追求可以從書法的藝術性方面理解,兩者並不矛盾。
選自《書法教育》中小學版2020年第貳期
《中小學書法鑑賞教學定位及教學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