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和「朱」諧音,明朝人把豬叫什麼?老祖宗太有智慧了
平時觀看古代影視作的小夥伴們肯定見過這樣一個情節,就是避諱名字。比如新皇登基,若是有人和皇帝重名或者名字當中有相同字眼,都是必須改名字的,避諱名字在古代非常重要,就是同一府的奴僕,也會避諱自己主人的名諱。
在古代,人與人之間大多都是稱呼對方的字,很少有直接去叫這個人的名字,直呼其名是非常不禮貌不尊重的行為。封建階級的最高統治者名字更加尊貴,避諱皇帝的名號是每個人都要注意的,有時候什麼會特意避開相同的發音,這也是典型的封建階級糟粕了。
歷朝歷代,很多皇帝名字發音大多和我們的日常用詞並不接近,因此在避諱名字方面,也不算什麼麻煩的事。但有一個朝代,皇帝名字避諱起來就是大問題了,這個朝代當仁不讓的就是明朝了,因為明朝開國皇帝是朱元璋。而朱又和豬諧音,在古代的農耕社會,這就讓人頭疼了,像其他皇帝都是像劉、趙、宋之類的,除了在姓當中用到,也沒其他的用途了,但朱字與豬諧音,難道以後就不提豬字了?這顯然不現實。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需要耕地犁地的,牛是主要勞動力。所以在古代我國民眾是很少吃牛肉的,在有些朝代屠宰牛甚至是違法的事情,牛作為主要勞動力,如果不充足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糧食產量。那百姓總不能不吃肉吧,肉當中含有的蛋白質是人體的必需品。豬肉在當時也是不可替代的,日常當中豬肉也非常常見。朱元璋稱帝後,可是苦了普通百姓,在平時買個豬肉都要打暗語,不能直接講出來,日常的生活非常不方便。
不過,老祖宗們可不會被這種事情所困擾。於是大家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用其他的字來代替,這個字就是豚。中國古時候的豚可不是海豚河豚的意思,而是豬的另一種說法。除了這個字之外,彘也是指代豬,指的是大豬。豚一般來講代指小豬,常見的詞有雞豚狗彘。據說在明朝時期,為了避開豬這個字眼還有一件趣事,當時朱元璋剛剛登上帝位,百姓都不敢吃豬肉。一位屠夫因此也接不到活計了,日子過得貧困潦倒,過年時春聯都沒得貼。恰逢這時朱元璋微服出巡,見這家大門上連對聯都沒有,就十分好奇,在古代一般人就是再窮,過年對年也是要貼的啊。
於是朱元璋就想知道是怎麼回事,了解情況後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讓人準備筆和紙寫下一副對聯相贈,可見其實他本人不是太避諱的。「豬」和「朱」諧音,明朝人把豬叫什麼?老祖宗太有智慧了。避諱名字其實是封建時期糟糕的階級產物,是直接就給人進行了等級劃分,在我們現在,人人平等,就沒有必要去避諱其他人的名字,互相尊重即可。豬現在在各地依然還有很多叫法,各位讀者的家鄉有什麼不同的叫法嗎?歡迎分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