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地上素有"南人喜床,北人愛炕"的取暖起居生活習慣。
土炕則是北方居民為適應寒冷的氣候而發明的取暖睡臥的主要設施, 由於北方冬季漫長、氣候寒冷,這裡的農民冬天習慣盤火炕取暖。
年逾九十的老奶奶(原創圖片)
火炕,一般建在房間的南部幾乎要佔房屋的三分一面積,三面或者兩面靠牆,其中一面有窗戶,窗戶一般都設計成通光透亮的風格,在過去歲月艱苦的年代,一般都是用木頭雕刻而成的具有不同形狀的格柵式窗戶,用白紙漿糊而成,逢年過節上面都會貼上富有喜慶氣氛的窗花,格柵窗戶可以繞著一根固定軸縱向翻轉,更好的起到透光透氣的作用;格柵窗戶的內部一般都設置了兩扇木質窗扇,晚上休息時關閉,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
簡裝土炕
炕沿的下邊即是二到三尺高的炕牆,內部一般均用土質灰基裱砌而成,炕牆表面一般用青磚勾縫甚至還有磚雕的形式設計,起到一定的加固和美化作用,多數人家是土坯壘成後抹一層泥或白石灰,火炕裡邊的結構是比較複雜的,壘炕時先在地上用土沙等墊高到炕高的一半夯實後再用土坯砌成S形的煙道,也可以先砌煙道再在其中填以土沙,這樣就更結實了使炕面不易下沉。煙道裡還有幾個存菸灰用的叫做"灰膛"。
標配西北土炕(圖片來源於網絡)
煙道壘好後就是安炕面了,一般情況下,炕面都是在盤炕之前根據炕基礎的大小預製出有一定強度的土質面板(俗稱炕基子),等炕的基礎性工作完成後,由人力將炕基子安放到炕的主體結構上面,之後就是要在炕面上2-3次泥面,主要起到炕面平整光潔和防止煙火外洩的作用。
火炕取暖保暖的原理就是用秸稈、樹枝、牲畜糞便等燃料燃燒產生的熱氣流經過火炕煙道時將熱量散發給土坯,土坯是熱的不良導體,所以土炕被燒熱後其溫度會持久的。冬天睡火炕是很舒服的,農村人在冬天都喜歡盤腿坐在炕上的,吃飯、手工、聊天、學習的地方,上面放有一高約一尺的炕桌方便實用。
莊浪人對火炕情有獨鍾,自從先人發明了火炕一直沿用至今,雖然有一大部分年輕人喜歡睡床,但老一輩人對炕是鍾愛不渝的,只有延續和改進,不曾有絲毫的遺忘。
茶餘飯後(圖片來源於網絡)
要成為正真的莊浪炕還有一全套的裝束:炕當然是主體必不可少,還有竹蓆、毛氈、褥子、被子、枕頭、炕桌、炕條子(安放在炕靠牆一邊的有一定規制的木製家具,裡面放置衣物,上面疊放被褥)、炕撒子(鑲在炕邊的裝飾品,一般是木製或鐵製品)和燒炕笤帚。
土炕,成了那個時代一道難以忘懷的風景,它也伴隨著我走過了懵懂的、憧憬的,也是伴我的"溫床",我在土炕上做過許許多多五彩斑斕的,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和的,讓我的記憶再回到從前的土炕。
炕上娛樂--打撲克(圖片來源於網絡)
年少那時候家裡的光景不太好,一家三代數口之家,雖然衣食無憂但也是勉勉強強,家中唯一的經濟收入來源就是父親常年在外的打工,母親和奶奶則是家中主要的勞動力,娘倆共同經營著家中的14畝薄田和我們兄弟三人的生活起居。母親是全村當時唯一的一個高中生,深知幹農行的苦心,奶奶當時也六十歲了,料理這麼一大攤子家務已經夠苦夠累了,但為了下一代能有個好光陰,兩個女人就毅然決然的下定決心供給我們弟兄三個上學讀書,早出晚歸、省吃儉用、無微不至,即使再辛苦咱們也不會將倦意和乏氣顯現在她們日漸蒼老的臉龐之上,從地裡回來依偎在鋪蓋卷上在炕上躺一會,釋放一下乏氣,就一股腦從炕上爬起來給我們弟兄三個人做飯,每每回家後就能和家人們一起坐在炕上圍著炕桌吃飯,母親總會盤問我們我們弟兄三個在學校有沒有和莊子裡的孩子打架,有沒有認真聽課,有沒有認真完成作業,一連串的問題的拷問,一個個結結巴巴的答案,一句句溫暖的囑咐總是在溫馨和歡快中結束一家人的晚餐。
炕上用餐(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頓簡單的手工漿水面是那樣的美味,現在回想起來都透著誘人美。
晚飯結束後,天已有了幾分夜色,母親總是麻利的收拾碗筷為我們弟兄騰出炕桌來好為我們開始做功課,那時沒有明亮的電燈泡,家中只有一盞油乎乎的煤油燈盞,奶奶總是習慣性的將一個麥乳精的鐵盒子放在炕桌上面,再將燈盞擱置在鐵盒子的上面,然後我們各佔一角便開始各自的功課,奶奶也不會放過絲毫光亮,她用嫻熟的針法縫補我們弟兄的破襪子、破衣褲,偶爾用針尖挑撥燈盞的油芯,小小的火花會迸濺出來,黑乎乎的屋子瞬時變得那麼明亮,功課一旦做完就是滅燈睡覺了,因為當時的煤油也是比較珍貴的,一覺睡到公雞打鳴,我們繼續上學讀書,母親和奶奶繼續下地刨光陰,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我們幾乎一成不變的過著同樣的生活一路走來。
彈指一揮間,一晃三十年。無情的歲月用殘酷的鎬頭在母親、奶奶、父親的臉龐上深深的鑿出了歲月的傷痕,縷縷白髮已填滿了頭顱,我的媽媽成為了我們孩子的奶奶,我的奶奶也成為了我們孩子的太奶奶,當然我們兄弟三人也都成為人夫人父,我貧寒的家庭也從原來的六口之家繁衍成為四世同堂的17口之家,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崗位和事業,這樣一來,我們不得不離開原來生我們養我們地方去尋找新的生活方式,不得不離開難以忘懷的土炕去新的生活環境求索。
鄰居拉家常(圖片來源於網絡)
通過數年的努力奮鬥,我們也有了自己的樓房和交通工具,由於工作經常住在縣城很少月有機會看望一下父母雙親,但隨著自己也有了子女需要父母在農村老家幫著照顧的時候,一兩周也必須回一趟老家。回到家中我還能享用到當年父親那一袋秘制的旱菸味道、母親做的手擀漿水面,更能欣賞到重孫子依偎在九十歲高齡老奶奶的懷裡安安穩穩地坐在我曾經坐過的土炕上玩耍,鼻子中有一種說不出的酸酸辣辣,心頭之上有一種難以訴說的安慰。
曾經的哪一方土炕是我成長的地方,讓我感到了人間的溫暖和博大,曾經的哪一方土炕是孕育我夢想的地方,讓一顆澎湃的心得以在這溫馨的港灣裡茁壯成長,曾經哪一方土炕也是母親容顏退卻的地方,一串串家長裡短的是非功過都在這方土炕上得以消融,一件件農家手工活都在這方土炕上得到完工,一頓頓美味佳餚都得以在炕桌旁享用喜笑顏開。
慈母手中線(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是那方土炕,我曾經跳過睡過歡喜過哭泣過的地方讓我至今難忘;現在我的子女又躺在我曾經躺過的地方和我最親愛的人一起生活。
前幾天周末回家,家中已經生起了火爐子點起了土炕,回到家中一進門就感到暖意洋洋,躺在炕上是那樣的安穩愜意,霎時忘記了所有的煩惱和枯燥,早晨我還在夢鄉之中,猛地感到炕腔裡有動靜,仔細斟酌一番,原來是母親在為我們填炕續火,此時的炕面溫度剛好是不冷不燙恰到好處,就如永不言謝的母愛一般綿綿久久。
離開家的時候,妻子跟我說:"回到家中就趕快換洗一身衣服,不然回到單位工作渾身都是炕土味,同事們會笑話的",我一本正經的說一股淡淡地炕土味飽含著濃濃的母愛情,如絲綢般潤滑令人神往,如乳汁一般甘甜令人回味。
炕上挼玉米(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