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情景實驗:面對1~3歲孩子的哭鬧時,父母可以這樣做

2021-01-09 小C育兒家

閨蜜家的兒子已經上小學四年級了,但是每天晚上還是和閨蜜一起睡覺,閨蜜說兒子非要感覺到她的存在才能睡得著,哪怕讓他跟爸爸睡都不願意。說到這,閨蜜似乎還有一點自豪,覺得自己和兒子的關係非常親密,說兒子最愛的是她,為此老公還經常吃兒子的醋。

我想起前幾年和閨蜜一起去洗澡的情景,那時她的兒子大概四五歲的樣子,非要跟著我們一起去玩。閨蜜正好不放心把他留在家裡讓老公一個人帶,所以帶著兒子一起進了女浴室。結果可想而知,閨蜜的這種行為引起了他人的不滿,只是閨蜜卻覺得無所謂,反問她們:這麼屁大點的孩子懂什麼呢?

很顯然,閨蜜兒子雖然現在已經長大,但是對母親的依戀卻絲毫沒有減少,這和孩子的自身個性有關,但更重要的是閨蜜養育孩子方法有誤。她對孩子過於寵溺,過度保護,使得親子之間的關係漸漸有些畸形,反而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一般來說,父母和孩子之間依戀關係的發展有4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依戀階段

在孩子出生後到一個半月之間,孩子其實並沒有明確的親子概念,不管是熟悉還是不熟悉的人,只要願意帶孩子玩,願意逗孩子,孩子都會笑得非常開心。

第二階段,從一個半月之後到七八個月左右的時間,這個時期是依戀關係的形成時期

在這個階段,孩子會明顯的依戀媽媽,對於其他人的反應明顯會比對媽媽要冷淡。

第三階段,依戀關係的正式形成階段,一般是指七八個月以後到兩歲之間

一般孩子在這個階段會表現出明顯的認生,看到陌生人他們會害怕恐懼,看不到媽媽他們會大聲哭泣。

第四階段,交互關係的形成期

孩子在經過認生期之後,他們漸漸的對分離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媽媽即便離開也會回來,所以之前的焦慮感會越來越少,漸漸的建立起一定的安全感。

正常情況下在三歲之前,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性都是非常強烈的。這是一種天性使然,加上媽媽們普遍都會對孩子付出更多,所以孩子在這段時期和媽媽的感情是最密切的。

陌生情景實驗衍生出的4種依戀類型

為了了解每個孩子對母親的依戀表達的區別,Ainsworth與她同事設計了陌生情境實驗:

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

母親和孩子會被帶進一個他們陌生的環境中,然後像往常一樣孩子自己玩,母親在一旁陪伴。接著一個陌生人進入房間,自然的和母親交流了一會兒之後再與孩子交流。這時母親有事先離開,只留下了陌生人和孩子,當然很快母親回來了,這時陌生人也走了。過了一會兒母親再次離開,陌生人也再次回來,直到最後母親重新回到這個房間,整個實驗也就結束了。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依戀行為都是固定的,Ainsworth根據實驗結果把孩子對母親的依戀行為分成了4種,每一種都有屬於自己的不同特質。

1、安全型依戀這種類型的孩子他們能夠比較容易的融入到陌生環境中,因為他們的內心是穩定的,具有必要的安全感,所以能夠比較好的獨處,對於外界的人和事也不會有太多的排斥。

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足夠多的愛,那麼孩子很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戀,這會使得孩子積極向上,開朗陽光。當孩子從父母那裡能夠得到尊重和理解時,自然也就能夠更加的熱愛生活。

2、矛盾型依戀這類孩子從本質上會拒絕和陌生人進行交流,甚至會表現出強烈的不適應感。但是當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他們一方面想要和父母親近,一方面又渴望獨處,顯示出複雜的矛盾感。

孩子內心很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但是當他們真正和父母靠近時,卻又表現出淡然的表情,把他們的激動和渴望深深掩埋。這種現象的出現很可能是因為家庭成員過於疏遠而形成,和父母的不當教育有關。

3、迴避型依戀孩子對於身邊的事物顯得漠不關心,即便是父母總是在眼前出現,孩子的內心也不會有波瀾,仿佛父母就是陌生人般的存在,任何的行為都無法引起孩子的關注。

這很明顯是因為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對於孩子的情感關注太少,這自然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忽視,所以他們往往會選擇被動消極的接受,對父母的態度也隨之變得冷淡。

4、混亂型依戀sworth的學生Mray Main在這之後發現了第四個類型,也就是混亂型。

這種依戀顧名思義就是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感不明確,他們很難用一種固有的模式去表達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孩子不知道應該如何和父母交流,自然也就不懂得如何向父母去表達關係。

當父母在生活中對孩子缺少關愛時,孩子就會產生叛逆感,故意的做出一些和內心想法並不相符的事情,以此來引起父母的重視。

所以,在年幼的孩子哭鬧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希望父母能夠成為自己最信賴的人,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得給足孩子安全感,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呢?父母可以這樣做

1、給予孩子高質量有效的陪伴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坐在孩子身邊就是對他們的陪伴,即便自己是在玩手機、忙工作,也履行到了陪伴的義務。我們當然不否認這也是一種陪伴,只是它是一種無效低質量的陪伴,並不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發自內心的陪伴。

嘗試著放下手上的事情,哪怕只是十分鐘,只要能和孩子真正的一起遊戲、一起讀書……相信都會讓孩子得到滿足。

2、對於孩子合理而可能的要求要及時滿足

父母不能無條件的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同樣也不能無條件的拒絕孩子所有的要求。如果孩子提出來的要求在合理的範圍內,那麼父母應該予以滿足,並且最好在當下就滿足。

如果總是拒絕孩子,或者是敷衍孩子,那麼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很有可能產生自卑或者叛逆情緒,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3、不要吝嗇對孩子愛的語言

相信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並不是每一位父母都善於表達愛。其實愛要大聲說出來,因為這樣才能讓孩子直觀的感覺到來自於父母的愛,才能讓孩子變得積極樂觀,充滿陽光。

如果孩子在某方面有所進步,父母也要不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在肯定他們成績的同時,也要給予孩子必要的鼓勵。這會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認可的,這樣他們才會充滿動力一步步做得更好。

4、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面對孩子的種種不良習慣,父母難免會有所不滿,當他們感到自己的權威一再被挑戰時,便會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對孩子大吼大叫,亂發脾氣,希望能夠用這種方法起到了震懾孩子的作用。

但是孩子不應該成為父母發洩情緒的對象,如果父母使用的方法不對,只會讓孩子積累越來越多的怨氣,對孩子的成長和發育都是極為不利的。

5、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不盡相同的,所以不要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相比較,學會接受孩子的不足,同時也要看到孩子的優勢,這樣才能夠客觀的對待孩子,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

父母應該多花心思了解孩子,真正的走進他們的內心,陪著他們一起成長。尊重孩子的先天氣質,是每一位合格父母都應該做到的事情。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是與生俱來的,但在孩子漸漸長大的過程中,父母還是要學會適時放手,這樣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一哭鬧,父母容易煩躁?進化心理學的秘密
    年對小孩哭鬧時,大部分父母常見的3種不良態度1、冷漠無視面對孩子哭鬧時,爸媽冷漠無視是最少見的,除非他們故意而為之。因為聽見孩子的哭鬧聲,能引起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感覺難受是普遍的生理現象。當一個孩子哭鬧時,如果父母長期採用冷漠無視的態度,這些孩子會很容易戒掉哭鬧,可他們卻收穫了冷漠。那些孤兒院的冷漠孩子就是這樣養出來的。
  • 孩子號啕大哭,父母冷眼旁觀:這樣的育兒方式要不得
    於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3歲孩子的想法。站在陽臺上,看見樓下有小朋友玩雪,3歲的娃都急哭了。媽媽沒有去安慰,也沒有任何的回應,就是任由孩子哭,想著自己不能妥協。她兒子越哭越傷心,最後,哭得吐了,當天晚上大發燒。這可嚇壞了她,帶著孩子折騰去醫院。
  • 90後夫妻佛系帶娃,寶寶撒潑趴地哭鬧,父母站一旁冷靜「圍觀」
    想必每個做父母的都經歷過孩子在外哭鬧的情況,每當孩子一哭鬧家長就會亂陣腳不知如何是好,尤其是當孩子看到想要的玩具賴著不走的情況。如果父母不答應給孩子買,孩子就會以哭鬧滿地打滾的方式威脅父母。對此,有很多家長給我留言,面對孩子哭鬧要玩具該怎麼辦?
  • 2歲寶寶打疫苗哭鬧,被陌生奶奶無端說教,媽媽回懟讓人拍手叫好
    2歲寶寶打針哭鬧,卻被陌生奶奶說教一位媽媽帶2歲的二寶去打疫苗,當針扎進他的右胳膊的時候,二寶大哭。媽媽抱著大哭的寶寶出來,就遇到一個陌生奶奶對二寶的說教。那個奶奶懷裡抱著一個兩三個月的嬰兒,坐在椅子上。媽媽弓著腰一手抱著大哭的二寶,一手壓著二寶胳膊上的棉籤,這時聽到那個奶奶說:「哭什麼哭啊,都是大小夥子了,還哭啊?」
  • 孩子幾歲上幼兒園合適?不管3歲還是4歲,這幾個方面要考慮
    鄰居家的小孩今年3歲,正準備上幼兒園,本來考慮到讓孩子再大一點再放到幼兒園裡,可一看身邊大部分的家長在孩子3歲的時候都放到幼兒園了,就覺著沒必要再等了。但是這孩子生性內向,不愛在外面玩,在家很喜歡粘著父母,家長的想法是進入幼兒園能夠鍛鍊下孩子。於是在和幼兒園溝通好之後,還是決定將孩子送入園內。
  •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該如何面對?
    現實生活中,像小麗這樣為自家「熊孩子」焦頭爛額的父母不在少數。從表面看,那些天天在學校「惹事」的孩子不是「搗蛋鬼」,就是「小暴君」,不是「搶玩具」、就是「掄拳頭」,要不就搞惡作劇。
  • 1歲孩子愛哭鬧被打傷,沒忍住發火的媽媽,情緒管控有多高級?
    文丨寶寶生活小課堂,原創內容1歲孩子愛哭鬧被打傷,沒忍住發火的媽媽,情緒管控有多高級6月25日16:18左右。四川成都人民醫院交通醫院收到一名全身是傷,情況危重的男童。轉醫至婦女兒童醫院,醫院醫生發現不對,偷偷地報了警。送來的是一對年輕夫婦。
  • 【家教】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個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個大房間,房間內有兩個鐵架子,一個是光禿禿、沒有任何裝飾物;另一個鐵架上纏滿了絨布,形似一隻母猩猩,地上還有吃的、玩的物品。然後,觀察小猩猩是吃?是玩?還是要母猩猩?結果發現,小猩猩面對陌生的房間恐懼地叫幾聲,然後就爬上模擬的母猩猩架上,緊緊地抱住。
  • 孩子哭鬧時爸媽是如何應對,吼還是哄?這樣做輕鬆搞定「熊孩子」
    在人來人往的商場中,大家有沒有看到過哭鬧的孩子呢?每當這個時候,在現場最難堪,最手足無措的肯定是孩子的父母了。父母沒有滿足孩子買東西的願望,因此惹得他發脾氣,不但大聲的哭鬧,而且還會滿地打滾,那麼多的人圍觀起來,家長也是非常的尷尬,於是只能耐下性子去哄他。
  • 孩子越是黏人精,家長越要給些「距離」,試試「陌生情境法」
    現在父母所遇到的問題,就是孩子在面對父母沒有陪伴在身邊時,可以嘗試陌生情境法的方式來讓孩子們對於分離逐漸的適應,同時這種方式也可以達到減少孩子們分離焦慮的目的。情境分離法由瑪麗·愛因斯沃斯所設計,它的作用主要是能夠讓孩子與媽媽參與到短暫的分離以及相互重聚的情境之中。如果媽媽在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後,想要重新投入到工作之中,就可以先使用這種方法來對孩子進行有效的訓練。
  • 客體永恆性:孩子有分離焦慮,「陌生情境法」是適應關鍵
    這樣當日後孩子獨立面對生活時,由於不懂得如何處理問題,他們就會產生挫敗感,甚至刻意的選擇逃避,無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2、無法真正獨立孩子在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中時,如果不願意主動的去融入,反而產生抵制情緒,那麼他們必然無法學會如何獨立的去面對生活。
  • 一歲寶寶想做的事做不成,大發脾氣哭鬧時,該如何引導?
    對於這樣的寶寶,該如何引導呢?一、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逐漸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開始有「我要……」或者是「我的……」這樣的意識。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情緒佔據主導地位,不僅敏感,而且還有一定的「強迫症」。如果自己的意願,沒有得到滿足,就會用各種姿勢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哭鬧、打滾等)。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面對孩子叛逆期,父母要這麼做!
    2每一個孩子,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大都會經歷三次叛逆期,一次是在2-3歲,我們稱為「寶寶叛逆期」,就是大家常說的「TroubleTwo」。一次是在7-9歲,叫做「兒童叛逆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七歲、八歲,狗都嫌」的年紀。
  • 「不,我不吃藥」,3歲後孩子吃藥哭鬧不配合,談判專家會怎麼做
    孩子生病父母就已經身心疲憊,再來個吃藥不配合,父母就徹底崩潰了。孩子2歲前還可以用餵藥器。兩歲半之後,孩子開始建立自我意識,並且掌握了足夠的語言能力,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夠區分什麼是父母想要的,什麼是自己不想要的。
  • 6歲男童遭掐脖重摔,孩子間起衝突,這3點才是父母該做的!
    文:親寶寶育兒,小靚近段時間,一條「男子見兒子玩鬧吃虧,掐脖重摔對方6歲幼童致其疑似胸椎骨折」的視頻引起網友的熱議。事情發生在廊坊市的一家幼兒園,6歲的小王和3歲的小楊放學後一起玩耍。兩個孩子追逐打鬧著,可沒想到,小楊突然摔倒在地上。
  • 孩子無理取鬧地哭鬧、哼唧,怎麼辦?
    常有朋友很好奇的問我,果媽,你那麼會養孩子,果果一定是一個特別乖,特別好帶的孩子吧!真是羨慕你,可以把孩子養的這麼好……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很坦誠。果果不是傳說裡別人家的完美小孩兒,他也是一個經歷了可怕的2歲,執拗敏感期,動不動就哭鬧發脾氣的小孩兒。
  • 孩子特別愛哭,是幸福感太低?安全感不足是根源,家長可以這麼做
    很多成年人在評價孩子喜歡哭的問題上,習慣使用「幸福感」這個詞,實際上,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我認為這個詞並不準確,畢竟,幸福是一個感性、不容易度量的感覺,而「安全感」、「安全邊界」、「安全感缺失」則是我們在面對孩子哭鬧、纏著父母的時候,所需要真正認識到的根源所在。
  • 一和媽媽分開就哭鬧?寶寶的分離焦慮期到了,3種方法巧妙解決
    這種焦慮大概會從1歲左右開始,和媽媽分開時,就會產生這種分離焦慮感。而這種焦慮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寶寶在逐漸長大的時候,慢慢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但同時他們又還存在「母嬰共生」的感覺,覺得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分開了就見不到媽媽了,會很沒有安全感,從而開始哭鬧。但知道歸知道,閨蜜還是擔心這種分離焦慮是否正常?有沒有好的解決方法。
  • 孩子在家喜歡翻箱倒櫃?不要急著揍孩子,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
    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家長可以採用下面幾種方式來解決寶寶愛亂翻東西的習慣。1.轉移注意力當發現寶寶在家裡亂翻東西時,父母可以用一些比較新鮮的事物來轉移注意力。其實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還是很容易被比較新鮮的事物所吸引的,不會太固執。因此,家長可以在家裡擺放一些不同於尋常的新鮮有趣的物品來以防萬一。但如果此時家裡沒有更有趣的物品,家長可以立即和孩子做遊戲,進行互動,同時藉機把孩子帶到另外一個地方。
  • 孩子愛頂嘴發脾氣?父母這樣做勝過一萬句責罵!
    疫情期間,孩子與父母朝夕相處,時常會有家長抱怨,自己快被家裡的熊孩子氣瘋了,孩子在家愛頂嘴,和家長對著幹,常常沒理由的反抗,大人說東他偏往西,還歪理一大堆。有些家長面對這種情況,只能用「吼」,結果孩子反倒會大哭大鬧,家長實在沒轍,孩子不聽話,作為家長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