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日本漢方藥材80%依賴從中國進口,但在這些藥材的栽培指導、質量管理、國際化路線等方面,不乏值得中國中醫藥借鑑之處。同時,其面臨的課題或許也正是中醫藥需要面對的。
《環球》雜誌記者/楊汀(發自東京)
裝有近600種漢方藥材的密封玻璃瓶,整齊排列在會議室的展示櫥窗中;在諮詢和配藥室裡,藥劑師抽開一個個木質小抽屜,稱量藥材,和中國國內中藥房的情景並無二致。近日,《環球》雜誌記者探訪了位於大阪市、已有87年歷史的漢方藥企業栃本天海堂(以下簡稱栃本)。
在日本,一般認為日本漢方藥源自中國的中醫藥,但其在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了自身特色。儘管日本漢方藥材80%依賴從中國進口,但在這些藥材的栽培指導、質量管理、國際化路線等方面,不乏值得中國中醫藥借鑑之處。同時,其面臨的課題或許也正是中醫藥需要面對的。
此外,日本漢方藥謀求開拓中國市場,以及中日韓傳統醫學的合作前景等,也值得關注。就上述問題,《環球》雜誌記者採訪了栃本等日本知名漢方藥企業和相關領域專家。
緊把質量管理關
據日本生藥製劑協會的統計數據,日本漢方藥市場規模約為2000億日元,其中面向醫療的比例為80%~85%;面向大眾即可以在一般藥店等買到的佔15%~20%。栃本是日本屈指可數的幾家擁有栽培生產、進出口渠道、銷售渠道等整個漢方藥產業鏈的企業之一。早在1963年,該公司就被指定為日中友好商社,包括醫藥品巨頭武田製藥在內,很多日本製藥企業都通過栃本從中國進口漢方藥材。
栃本現有員工約150人,在京都福知山和大阪柏原市建有藥材栽培基地和加工工廠,在中國、寮國開辦有合資公司,從事漢方藥材栽培和加工。「至今日本的漢方藥材80%仍依賴從中國進口。」栃本的董事長栃本和男告訴記者。栃本和男如今年過八旬,已退居二線,現在由兒子擔任社長,是第三代經營者。
談到日本漢方藥的質量評定和管理,栃本和男流露出自豪的神色。「合格藥材一是要有足夠的成育年限,栽培和收穫不能操之過急;二是要嚴格對質量進行把關。因產地的氣候風土、栽培過程、加工方法不同,藥材品質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我們根據日本藥局方制定的標準和常年鑑別藥材積累的經驗,藉助理化學評定方法來管理品質。」
他拿出一本16開銅版紙彩印、近500頁的《栃本天海堂創立60周年紀念志》,裡面除了介紹公司歷史的幾頁,都是圖文並茂的中藥材詳細記述。記者隨手翻看,如柴胡一項的記述就多達12頁。栃本和男指著其中一些照片說,「這是使用顯微鏡觀察藥材原植物的內部形態,並拍下的照片,是我們創業以來積攢下來的寶貴財富。」
作為業界準則的日本藥局方,是指日本厚生勞動省根據藥品和食品衛生審議會的意見制定的醫藥品基本標準,由通則、生藥(即藥材)總則、製劑總則、一般試驗法和醫藥品等構成,已經有一百餘年歷史。其最近一次修訂是在2016年,為第18次修訂,之前一次是在2011年。其中對藥材品質規定的主要分析項目,包括指標成分含量測定、成分組成比較管理、揮發性成分含量測定等幾大項,以及殘留農藥、微生物檢查等。
「無論是日本本地栽培,還是本公司在海外栽培或者準備進口的藥材,都要進行這些分析。」栃本醫專部課長宮島雅也說,「日本尤其重視農藥汙染問題,不但在栽培或進口時對農藥殘留含量進行把關,檢測合格以後還會進行農殘管理。比如我們從2002年開始進行有機磷農藥分析管理,2006年5月日本開始實施食品農殘的新制度,稱為積極清單,我們在2005年就引入了分析儀器,可以對452種農藥進行定性和定量測定(部分只能定性)。此外還需要進行微生物檢查。通過殺菌設備對藥材和粉末加工品進行微生物實驗,如生菌數檢測、大腸菌群檢測、特定微生物檢測等,再進行滅菌管理。」
面臨兩大難題
據日本生藥製劑協會的統計數據,2016年日本漢方藥市場規模約為1626億日元,當前約為2000億日元,漢方藥市場規模增長穩定。曾就漢方藥問題進行過長期追蹤採訪的《日本經濟新聞》前編委山形健介,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採訪時表示,醫療機構越來越多地將漢方藥作為處方藥使用,消費者對漢方藥的理解也在加深。但日本漢方藥發展,也面臨難題。
一是熟練運用漢方醫學知識的醫生還不多。
山形說,在日本並沒有「漢方醫」這一行醫資格,也就是說作為「漢方醫」行醫或開漢方藥處方,都需要通過政府組織的西洋醫學考試,獲得醫生資格,藥劑師也是如此。「通過西洋醫學考試,同時還需要學習漢方的知識,這難度非常高,因此在日本真正掌握西醫和漢方兩者的醫生很少。儘管對於一些慢性疾病或症狀,日本的醫生也越來越多地開具漢方藥,或者在西藥之外開具漢方藥作為輔助,但實際上他們對漢方藥的使用並不熟練。」
記者在日本公立醫院和私人診所就醫時也發現,比如對腸胃病、皮膚過敏症等患者,醫生會詢問是否接受漢方藥,同時會查閱類似醫藥品字典的資料來確認,不像開西藥時那樣成竹在胸。「醫生對漢方醫學和漢方藥熟悉程度不夠,是漢方藥擴大使用面臨的局限。因此,日本漢方藥業界目前致力於與大學和醫療機構合作,增加漢方醫學相關研究,栃本也會舉辦一些學習會,培養醫生和藥劑師對漢方的興趣。」宮島說。
二是業界致力於擴大漢方藥列入醫療保險用藥的範圍,以增加使用,但醫保用藥價格不斷降低,漢方藥成本卻無法降低。
山形介紹說,在日本,醫療用藥價與醫療保險聯動,每兩年改定一回,基本上每次改定,非新藥都會降價。大製藥公司主要生產西藥,並通過開發新藥及其銷售來覆蓋藥價下降的損失。漢方藥則幾乎沒有新藥開發,基本是老配方,但每次改定也得一起下調價格。但藥材或原料價格不斷上升,因此漢方藥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
「當前日本老齡化嚴重,醫療費用膨脹,今後這種情況預計將持續甚至加劇,因此不太可能上調藥價。這對漢方藥企業而言是非常嚴峻的考驗。」山形說。
期待與警惕
由於擴大日本國內市場面臨難題,日本漢方藥界將目光投向了海外,尤其是漢方藥的源頭中國。
日本生藥製劑協會的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的中藥市場規模約為15萬億日元。該協會認為,中國與日本一樣老齡化在加劇,隨著經濟增長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方式改變帶來的生活習慣病也在增多,西藥和中藥市場都將持續擴大。
日本漢方藥巨頭津村株式會社,充當了進軍中國市場的「排頭兵」。2018年,津村與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在深圳設立合資公司,並設立了中藥分析研究中心。津村高層在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表示,此前他們也面向中國銷售顆粒漢方藥,但銷量只有幾千萬日元規模。未來希望能夠運用合作方的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管理平臺,瞄準預防醫療市場。同時,他們認為,日本漢方藥材的栽培、採摘者指導體系和品質鑑定、管理體系可以為中國提供借鑑,提高中藥的品質和穩定性。
「2017年中國出臺關於中藥安全性和品質的首部中藥法,以津村為代表的日本漢方藥界視之為加強日中合作、擴大傳統醫藥合作的東風,並且認為儘管日本的漢方藥品質管理需要一定成本,但在中國並不會沒有價格競爭力。」山形說。據日媒報導,津村還期待與擁有人臉認證技術的中國企業合作,認為未來有可能通過人臉認證,不依賴人力來進行藥材的鑑別評定。
同時,日本漢方藥界也重視與「韓方」「韓藥」,即韓國傳統醫學進行合作,比如,栃本也進口一些韓藥銷售,其中一種還是該公司的成藥銷售冠軍。
不過,中日韓三國在東洋傳統醫學框架下開展合作也面臨一些難題。早在2011年,《朝日新聞》就出過《日中韓各自的漢方》專題報導,介紹中醫學、日本漢方醫學和韓醫的基本情況,並探討三者的競爭與合作。當時,日本漢方藥業界在接受採訪時表達了一種警惕,即中國致力於向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申請將中醫學的用語、治療法、資格認證、藥材生產方法推廣為國際規格,這可能導致日本漢方藥和韓藥成為「旁流」,不得不改變標準。
山形認為,這種關於標準、規格和智慧財產權的擔憂現在依然存在,並且不僅僅是針對中國。「世界醫藥和化工巨頭,如美國杜邦、孟山都,德國赫斯特等都在對各種植物進行基因解碼和專利申請。作為漢方藥來源的植物也可能成為其對象,甚至是基因編輯對象。基因解碼或植物種子等一旦被申請專利,其他國家或企業使用將面臨高昂成本。中醫藥界對此都應提高警惕。」山形說。
來源:2020年9月30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0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