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9 07:48 |錢江晚報
吳雲珍藏的家族老照片。
我的手上有一套沉甸甸的《錢塘吳氏族譜》,上下冊,厚厚兩大本。這是由吳家族人共同完成的,從2017年開始到去年完成,歷時兩年。
這本族譜詳盡記錄了吳家自安徽休寧遷杭後的每一代世系,同時附錄了先祖的詩文手札,甚至科考硃卷,還有他們對前人的一篇篇回憶,溫暖而珍貴。
這套《錢塘吳氏族譜》修了40年,從1980年起,歷經三代吳家人。吳廷珷老人是其中的親歷者之一。
在城西的寓所,85歲吳廷珷跟我聊了4個多小時。一個下午太短,遠遠不足以講完這個家族自400多年前遷來杭州,繁衍綿延又散落天涯的故事——
但我牢牢記住了吳老先生的一句話,我們小一輩啊,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就是大人的這一句,「我們家是書香門第。」
一本家譜的完成
歷經三代人的努力
吳廷珷是從哥哥吳廷瑑手裡接過了修族譜的接力棒。
吳廷瑑,吳家遷杭後第13世孫,生於1919年。吳廷瑑的青年時期正逢戰火紛飛的年代,大學學醫的他,在抗戰中隨學校內遷,最後留在了貴州工作。
1980年代初退休後,吳廷瑑每隔幾年就回一趟杭州,妻子陪著他,他們天天到浙江圖書館翻閱古籍,他要整理祖先的年譜。當時,吳家先人的很多文獻資料都捐贈給了圖書館。
「他從小在祖父身邊長大,當時祖父寫大字,我哥哥就在旁研墨鋪紙侍奉。他還經常去孩兒巷的外祖父家住,我們的外祖父是著名畫家、出版人高野侯。」吳廷珷說,耳濡目染之下,我哥哥古文功底極好,也親耳聽過很多家族故事。
最終,吳廷瑑完成了《錢塘吳仲雲先生年譜》,記錄了先祖吳振棫的人生經歷,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位總督。
但吳廷瑑並不是吳家修譜的第一人,追溯上去,最早的還有吳廷瑑他們的叔祖吳士鐈。
吳士鐈是吳廷瑑祖父吳士鑑的弟弟,吳慶坻的次子,生於1902年。
他曾在當時的財務部任職,新中國成立後任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館員,在顧廷龍先生手下工作。晚年,吳士鐈編了《錢塘吳氏家乘》,但內容不夠完善,去世之前,他把這個使命留給了後輩。
這個後輩,是吳士鑑的長房長孫吳廷瑜。
但當時,吳廷瑜也已年邁,又因患有白內障,極不方便。他繼續整理出一份《錢塘吳氏簡明家譜》。78歲的吳廷瑜最後遺憾地寫道:「因旁支各房久失聯繫,倉促編制,未能分徑徵詢補入,殊欠完備。希望吾族人能充實之,以冀源遠流長焉。」
這根接力棒,又交到了五弟吳廷璹的手裡。
2017年,吳家後人通過網絡漸漸匯攏在一起,共同編了《錢塘吳氏族譜》。從吳士鐈,到吳廷瑑、吳廷瑜、吳廷璹、吳廷珷,再到他們的下一輩吳熹、吳雲、吳春華、吳曾評,以及再下一輩徐衛等人,他們或搜集史料,或動筆整理,共同保存起這個大家族的記憶。
杭州的書香門第
幾代人都在《清史稿》留名
吳家原籍徽州休寧(今屬黃山市),明代中後期遷杭定居。
吳家出過聲名顯赫的總督,也出過不少進士,而在吳廷珷看來,「書香門第」這四字更能代表家族的榮光——吳家幾代人,有好幾位的名字都能在《清史稿》中看到,他們的身份是詩人、史學家、教育官員,總之不是著書做學問,就是辦學搞教育。
清代乾隆時,吳顥被寫進《清史稿》。他曾任遂昌縣學訓導,官雖然做得不大,但他編著的《國朝杭郡詩輯》匯集了清代初年到乾隆末的杭州詩人作品,對清代詩歌整理、文獻保存意義重大。
吳顥書成30年後,他的孫子吳振棫在吳顥的基礎上完成了《國朝杭郡詩續輯》,同為杭州人的丁申、丁丙兄弟又完成了《國朝杭郡詩三輯》。在清代詩歌史上,這是地域性文學興起的重要例證。
吳振棫不光在文學上有建樹,也是清朝道光、鹹豐年間的重臣,官至雲貴總督。後來,吳廷瑑在整理先祖年譜時曾發現,除了浙江圖書館存有吳振棫的很多材料,貴州圖書館也有一些。
吳振棫還著有《養吉齋叢錄》,這部書記載了他官宦生涯中目睹的清代掌故、國家制度、飲食服飾等,被歷代學者推崇,直至今日,中華書局、浙江古籍出版社等還有再版。
寫下「曾許人間第一流」的詩人吳慶坻是吳振棫的孫子,他曾在杭州西湖邊的詁經精舍,跟隨經學大師俞樾學習,後來任四川學政、湖南學政。
明治維新後,吳慶坻被派去去日本考察教育,大為震撼,寄家書回杭,提到日本重教育,重科學技術,並囑咐「可付兒婦孫男女輩共觀之」,希望家中晚輩睜眼看世界。他回國後,就在長沙創辦了府中學堂、湖南優級師範學堂等新式學堂。
如果再翻翻吳慶坻的朋友圈,會發現他更像是一個文人,比如他的摯交都是王先謙、樊增祥、沈曾植、陳三立、繆荃孫、劉承幹這些人。
清代最後一位家長吳士鑑,是《清史稿》的總纂之一,負責了《表》《志》以及《王公列傳》等部分的撰寫。
吳士鑑是1892年榜眼,光緒皇帝的侍讀,翁同龢是他的老師。從北京修完《清史稿》回來後,他就專心自己的著述,同時帶著子孫輩讀書,對當時的權貴避之猶恐不及。相傳,浙江督軍孫傳芳率衛隊來拜訪,提出給吳家子弟安排更高的職位,吳士鑑說:讓他們歷練歷練,按部就班好了。從此,孫傳芳再未與之交往。
吳顥、吳慶坻、吳士鑑是教育官員,吳振棫晚年回杭州在萬松書院教書,家中世代以讀書為業,走科舉正途出身。在文學、史學、政治上都有建樹的吳家,是當時杭州城裡數一數二的書香世家。
20世紀的吳家人
「哥幾個說好落葉歸根」
重視文教,子孫濟濟。辛亥革命後,吳士鑑的四個兒子中,大兒吳秉澂、二兒吳承湜都是京師譯學館(後併入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畢業,再下面的這兩代,也幾乎都是大學生,他們大多散落四方。
吳雲是吳士鑑的曾孫女,吳秉澂的孫女。
2017年3月,吳家後人從世界各地回到杭州,在吳宅有了一次聚會,共同商討修族譜的事。這次聚會籌備了半年,吳雲負責接待。聚會上,吳家有了一張幾十人的大合照。
而2017年之前的家族大合照,就是一個世紀前的事情了。吳雲拿出了她珍藏的百年前的合照。大合照上,她指著一個個叔伯,細細道來——
大伯父廷瑜是南開大學畢業,在浙江銀行任經理;三伯父廷瓛是唐山交通大學畢業,在政法系統工作;四伯父廷瓌畢業於浙江大學機械系,在鐵路系統工作;父親廷璹浙江醫科大學畢業,在浙醫二院任主治醫師;八叔廷瑮是浙江大學土木系畢業,畢業第二年就去修滇緬公路,還參與過錢塘江大橋的修復,新中國成立後,又在全國各地修路架橋……其他叔伯和自己的父親也都是大學生,在鐵路、醫院等系統的工程師、醫師。
第14代孫吳熹回憶:「常來我家的同學和朋友都笑我叔叔多,我說,不算多,一共有十六個吶。」這16個兄弟,後來很多散落天涯。坐在我對面的吳廷珷,就是老十六,廷字輩男丁裡最小的。
1936年,他出生在吳宅,幼年跟奶奶、大伯父吳秉澂、父親吳思浚等家人一起在戰火中逃難,輾轉江西、上海等地,直到6歲時才回到杭州。
1953年從杭二中畢業後,吳廷珷去了北京上大學,畢業後國家哪裡需要就去哪裡,到大西北參與轟-6等飛機配套設備的生產技術工作。他先後在蘭州工作16年,又調到湖北工作9年,1984年才調回杭州儀表電機廠任工程師。一說起在大西北造飛機的那段艱苦歲月,他滔滔不絕。
廷字輩的子女也像父輩一樣,奔赴全國各地,創造著自己的事業。
吳春華在西安的醫院工作多年,吳曾謀在西北水利水電建設第一線工作了45年,吳曾謨在南京的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任教,吳曾許1953年參加志願軍去了朝鮮戰場,轉業後在陝西鐵路系統工作……
20世紀,從大宅門走出去的這兩代人,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在各個城市紮根,奉獻著光和熱。
2017年之前,吳家人在杭州、北京等地有過各自城市的聚會,但2017年春,是第一次全族人從全世界回到杭州的聚會。「當初,我們哥幾個說好要落葉歸根的。」吳廷瓌曾對侄子吳熹說,吳家兄弟當年走四方,說過這樣的話。
他們來尋找家族的根——當年吳慶坻書寫的那封家信,現在每個家庭都有一份複印本,視為傳家寶各自保存。這近一個世紀的分離、奮鬥、重聚,是大國小家的情懷,是書香世家繼而不絕的家風。
(原標題《北大的一句勵志詩牽出杭州400年的家族 40年修成厚厚族譜傳續書香家風》,原作者宋浩。編輯郭奕麟)
159511608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