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后稷一脈承
泰伯仲雍賢名揚
荊蠻之地建吳國
定都於吳今蘇州
延陵郡望揚海外
二千七百萬有餘
▼
郡望和堂號
郡望者,郡(縣)中的望族是也。
郡是古代的行政區劃,始於周朝。吳姓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陽、陳留、汝南、長沙、武昌、吳興等八個,以延陵最為著名。
堂號,是指一個姓族之內一族或一房的名號。
堂號又往往是祠堂的名號。一姓氏內某一宗族人祭祀自己的先人要在祠堂進行,所以祠堂名號與這一支宗族的名號是一致的。很多堂號都源自家族某個祖先名人的典故趣事,其意義深刻,內涵豐富,用詞用字文雅莊重。堂號還普遍應用於廳堂、宗廟、店鋪,神龕祠等。吳姓的堂號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還有三讓、至德、讓德、種德、世德、仁德、秀聚、忠義等。
至德堂
三讓堂
『三讓』由來泰伯三讓王位,孔子對泰伯的謙讓精神十分敬佩,感嘆道:「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在孔子看來,泰伯的品德已達到了極高境界,人世間再也找不出什麼言語來形容他的美德了。因而泰伯被稱為「三讓王」,援引孔子的贊語,吳氏的總堂號稱為「至德堂」。
三讓至德,開發江南,成就周天下和吳國。
吳氏家訓
廣東河源地區司前吳氏:至德家訓傳百年
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司前村吳氏家訓八則《吳氏族譜》載:
一厚倫理,
二尊王法,
三救急難,
四和鄉裡,
五勤本業,
六莫非為,
七周貧乏,
八謹祭祀。
廣東河源地區司前吳氏:至德家訓傳百年
在連平縣忠信鎮司前村,八條"吳氏家訓" 口耳相傳,它教導後代子孫要忠厚、勤儉,形同手足、守望相助。自明洪武年間,迄今600百多年,"吳氏家訓"一代又一代地哺育著這個安靜祥和的小村莊。
走進司前村吳氏宗祠,這八條"家訓家規","至德家風",同樣鐫刻在四方牆壁上,莊重肅穆,警示後人。
司前村村民吳光強:「這八條家訓,是從明朝洪武年間傳下來的,到今天已經有600多年了,大到三綱五常,小到鄰裡相親間的和睦相處。字很少,但意義深遠。」
司前村兩委委員吳俊鋒:「這八條家訓很有用。我們村2005年到現在,十年裡沒有發生過一種群眾上訪事件和刑事犯罪案件,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家訓教育我們要"和鄉裡",鄉裡鄉親要和睦共處。
福建永定吳氏祖訓:
孝順父母,尊敬長輩,
友愛兄弟,和睦同族,
尊敬祖宗,弘揚祖德。
海口龍華龍橋鎮道貢村吳氏家訓
《海南吳氏舊譜.家訓十條》:
敦孝悌,睦宗族,力本業,慎交遊,
和兄弟,訓子弟,尚勤儉,戒爭訟,
遵法律,禁非為。
吳氏家訓《東莞市虎門鎮吳氏家譜載》:
人非父母不生,生而教養成人,其恩罔極。故為人子,必常則左右就養,過則從容勸諫,
病則伏侍湯藥,死則經營葬祭。
聖人之德,本於人倫;堯舜之道,不外孝悌。能為孝子悌弟,則在野為循良之民,在國為忠義之士,其效豈不巨哉!
同鄉共井,相見比鄰,雖不敵家人骨肉之親,然亦當和睦以相向,故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有無相濟。
吳氏家訓十則.明.吳麟徽《家誡要言》摘錄
修身篤行,信命讀書。
多讀書則氣清,氣清則神正,神正則人正。
多讀書達觀今古,可以免憂。
知有己不知有人,聞人過不聞己過,此禍本也。
人品須從小做起,權宜、苟且、詭隨之意多,則一生人品壞矣。
器量須大,心境須寬。一念不慎,敗壞身家有餘。
爭目前之事,則忘遠大之圖。深兒女之懷,便短英雄之氣。
每事寬一分,即積一分之福。
真心實作,無不可圖之功。
茹荼歷辛,歷練艱苦。
背景資料:
吳氏家訓首推明末大臣吳麟徵的《家誡要言》。吳麟徵,浙江海鹽人,天啟進士,崇禎年間在吏、刑兩部為官十餘年,針砭朝政,直言無忌,為崇禎所幸,為朝中所敬:因拒李自成死守西直門,城破自殺殉國,南明賜諡「忠節」,清廷又加賜諡「貞肅」。
吳麟徵家教甚嚴,他主張人品須從少年做起,「修身篤行,信命讀書,」端正人品。「多讀書則氣清,氣清則神正,神正則人正。」要求子孫要有遠大的抱負,「器量須大,心境須寬」。認為「爭目前之事,則忘遠大之圖。深兒女之懷,便短英雄之氣」,「每事寬一分,即積一分之福」。應當堅信「真心實作,無不可圖之功」。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茹荼歷辛"、「歷練艱苦」之士。
吳氏先賢「至德」祖訓:
忠君親上以報國恩;孝親敬長以篤人倫;
尊祖敬宗以遡源本;教子訓弟以守典型;
兄友弟恭以重手足;夫義婦順以正家道;
敬老慈幼以睦宗族;尊師重道以培書香;
崇正黜邪以端學術;持廉立節以敦品行;
力耕勤織以趨本務;作工行商以正事業;
致敬盡誠以奉祭祀;急公奉上以完錢糧;
安分守己以保身家;忍忿思難以釋怨仇;
周貧恤乏以厚族誼;好義行善以綿世德。
積善餘慶,不善餘殃。用期後嗣,俾熾而昌。
因垂家訓,教以義方。凡我子孫,不愆不忘。
吳氏先賢「至德」祖誡:
毋為臣不忠;毋為子不孝;毋蒞官不敬;毋戰陣無勇;
毋臨喪不哀;毋祭祀不誠;毋兄弟操戈;毋夫婦反目;
毋尊卑罔序;毋族黨失和;毋師長不尊;毋朋友不信;
毋國課不急;毋官長不敬;毋誦讀不勤;毋農桑不力;
毋濫用不節;毋為富不仁;毋僭禮越分;毋失節亡名;
毋異姓為後;毋以妾為妻;毋子弟是縱;毋婢僕是寵;
毋帷薄不修;毋閨門不謹;毋犯倫敗俗;毋姦淫傷化;
毋流入差役;毋甘為盜賊;毋賭博破家;毋鬥狠忘身;
毋崇信邪教;毋學習拳棒;毋陷良誣善;毋黨惡比匪;
毋為非生事;毋扛唆健訟;毋凌虐貧賤;毋諂媚富貴。
吳玉章家訓:
人生在世,事業為重。一息尚存,絕不鬆動。東風得勢,時代更新。趁此時機,奮勇前進。創業難,守業亦難,須知物力艱難,事事莫爭虛體面。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則,行行當應好規模。
釋義:人活在世上,應當以事業為重。要還有一口氣,就一刻不鬆動,全力以赴的打拼出一番事業。要一時的得勢並不代表以後能乘舟,因為時代在變化更新,應該不斷的創新和提高自我。趁著大好時光,順應時勢變化,為事業增添一份色彩,奮勇向前,勵志圖強。創下一份家業很難,守住它更不容易,要知道萬物的來之不易,所以要更加珍惜,做什麼事情不要表面應付,敷衍了事,應該認真踏實的去做。把家當作安身之地很容易,經營起來就沒那麼簡單了。要想自我約束,以身作則對待每件事,那就要有一定的規則,做一行愛一行,做出些成績。
背景資料:
吳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字樹人,四川榮縣人,自小忠厚篤誠,堅韌趁毅,喜讀史書,學識淵博,有「金玉文章」之譽。鄧小平同志高度評價吳玉章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歷史文學家和語言文學學家。並歷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院長、延安大學校長、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和邊區政府文化委員會主任。主要著作《辛亥革命》、《歷史文集》、《吳玉章回憶錄》。
吳氏宗祠
吳氏宗祠門楣楹聯
楹聯,一般指對聯,又稱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藝術形式。
三讓堂望,延陵高風。
典指泰伯三讓王位;「延陵高風」指周章正式封吳之後,國勢日強,至仲雍的十九代孫壽夢正式稱王。壽夢有四個兒子,最小的季札為人仁義禮讓,最為賢能,為父所喜,為兄所愛。壽夢想讓位給他。季札象他的先祖泰伯一樣,執意推讓,並遠逃他鄉,終身不受國位。吳王就將他封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市、江陰縣一帶) ,稱為延陵季子。因此,吳氏亦有稱延陵堂者。延陵遂成為後世吳姓的郡望之一。
世家第一;至德讓三。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自春秋吳泰伯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長子,讓位於弟季歷及季歷子昌(文王)。孔子稱其有「至德」,《史記》列為世家第一。
延陵世澤;梅裡家聲。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自春秋吳公子季札,封於延陵(今江蘇省武進)稱「延陵季子」。泰伯讓位而避於吳,住今江蘇省無錫梅裡。
延陵望族;廷尉名官。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出春秋吳季札。下聯典出西漢吳公,文帝時為河南太守,徵為廷尉。嘗薦賈誼於文帝,文帝召賈誼為博士。
治平稱最;明體達用。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自西漢吳公,公正廉明,治平為天下第一。下聯典自清吳廷棟治學以明體達用為主。
八閩孝子裔;三讓帝王家。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典用臺灣省臺南市吳氏大宗祠聯。
三讓兩家天下;一劍萬世千秋。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出《史記吳泰伯世家:「孔子言:『泰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下聯典用季札掛劍徐君之墓樹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