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寺院道場中修行,這一點,是每個學佛弟子都應該遵守的!

2021-01-19 每日一首佛歌

居士親近道場六則第四點,要恭敬護持三寶。「恭敬護持」有兩重意思:一是恭敬,二是護持。涉及心態與行為兩方面。作為居士或者在家人,到了寺院要恭敬三寶、護持三寶,佛、法、僧是三寶。我們好像也看不見佛,怎麼護持呢?對佛有尊重、有敬仰、有信仰,這就是一種護持,只要對佛沒有不敬之心即是恭敬。對法——對佛門的修行方法,有追求、有渴望、有學習,這個也算是護持。

「三寶」中還有「僧」——出家人。來到寺院,天天跟出家人一起生活、學習,居士對出家人就特別要注意了。對佛、對法一般不會有問題,都會恭敬,但是對出家人很多人就不太恭敬了,或者說不知道怎麼恭敬。有時候表現的還是世間的習性,不知道怎麼去恭敬出家人,跟出家人打交道時缺少分寸,這就需要學習。作為居士,最起碼內心對出家人要有恭敬心。不能說「小師父,過來一下。」

有些人看出家人年輕,比如有些居士年紀大了,五六十歲的,看到二十幾歲的師父,就當自己的孩子一樣呼來喚去的,看似親切,但缺少了對出家人應有的恭敬。對出家人恭敬是不分大小、不分老少、不分出家時間長短的,即使今天才出的家,那也是出家人,身份上就要尊貴一些,是三寶之一,居士就要恭敬了。即使對方學習不好,對佛法了解也不多,德行、修為、為人處世可能都不是你敬重的。

但是他穿上這套衣服,他敢剃下頭髮來,這就超過常人了。好多人學佛幾十年都不敢把頭髮剃掉,別看出家看似很簡單,有些人可能會說「出家人算啥呢?出家還不如我學得多,我都學過二十年了,你才剛剛出家」。以這種心態來對待出家人,那就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了。出家人即使剛剛才出家,但是他能夠捨棄五欲,放下世俗的一切來出家,這種道心就超過在家人。

在家人能力再強,學佛時間再久,但是對世間五欲六塵還是放不下。出家人能夠邁出這一步來,就非常不容易,這就是值得我們尊重、恭敬的地方。第二,出家人是要承擔佛法的使命,是要弘法利生的。雖然現在是一個小沙彌,但是他發心要住持佛法,要弘揚佛法,這種發心是世間人沒有的,是居士不具備的。

居士雖然也發心、也弘法,但是這種發心弘法,要真正落實起來非常難。從開始學佛就想弘法,到老了要往生的時候,回頭一看,我們有幾天在弘法?居士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忙於家務,忙於世情,忙於兒女,不可能把時間拿去做大量的弘法事務。(當然學淨土會好一些,可以隨緣勸人念佛。)

出家人就不一樣了,出家人雖然現在不懂佛法,但十年二十年之後,也許就可以弘化一方。而在家人十年二十年後,可能還是老樣子。這就是出家人和居士不同的地方。有些居士對出家人有點挑剔,覺得有些人不太規矩,不太懂法……佛在經典中有比喻:出家人就像金子做成的缽,在家人就像銀子做成的缽。

銀缽即使是好的,也是銀子;金缽即使是破碎了,也是金子。出家人即使不是很規矩,也不是太懂佛法,為人也不很好,但是他披著如來的三衣,就像金子一樣,哪怕是破碎的,也是金子。佛這樣講的意思是什麼?就說明我們對出家人要有恭敬心。無論他出家早晚,無論他學修好壞,無論他的德行如何,都要尊重,都要恭敬。如果居士到廟裡來,不恭敬出家人,那就有失居士的身份。

相關焦點

  • 年輕的寺院,古老的禪音,佛法千年道場新
    觀音山,在神州大地不知道有多少座,觀音山的來歷似乎都有一個美麗傳說,某個時候,觀音菩薩會降臨此地閉關修行,久而久之,這座山便取名觀音山。三洲田也有這樣的一座山,每年春夏之際,雲霧繚繞,有如人間仙境。人們在這座山上修鑄了一座四面觀音金像,得名「觀音座蓮」。
  • 家庭就是修行道場,家人就是要度的人
    我們每一個學習大乘佛法的人,都應該從內心發起"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盡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盡虛空遍法界中無上的大願,相信也是我們修行人都希望成就的心願。可我們畢竟是生死凡夫,受到累劫業障和累世習氣的影響,很多時候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看到社會當中芸芸眾生不停的造下罪業,很多時候也只能望洋興嘆。
  • 修繕寺院道場、造佛像的功德到底有多大?
    袁了凡居士的父親跟包憑常常往來,這是好朋友的關係。包憑這個人「博學高才」,但是「累舉不第」,每一次去考試,都沒有考取。包憑科舉沒考中,他就留心二氏之學,「二氏」指的是佛教與道教。他去學佛教與道教的學問去了。一日東遊泖湖, 偶至一村寺中, 見觀音像, 淋漓露立,即解囊中得十金, 授主僧, 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有一天閒來無事,包憑就到外面去遊玩,東遊泖湖。
  • 佛教:在家人該如何修行?家是淨土,公司是道場,眾生都是菩薩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各位師兄都知道大乘佛法有八個宗派,不過經歷「三武一宗」法難,再加上千年時間的磨礪之後,如今還比較昌盛的只有禪,淨,藏密這三門了,其餘的都極為式微,甚至失傳。
  • 各地寺院都有供奉觀音,為何普陀山是觀音的道場?很多人都不知道
    其實說到宗教信仰,很多人都能說出好幾種,大家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當地的風俗,所信仰的宗教也各不相同。很多人會說道教才是中國人的傳統信仰,但是如今在國內似乎佛教更深入人心,不過細心的遊客一定發現了,無論是千年古剎,還是鄉間小廟,幾乎在國內的所有寺院裡,都會供奉一尊菩薩,甚至很多老百姓家中,也會請上一尊回家供奉,大家知道這是哪位菩薩嗎?
  • 工作崗位就是我們修行「雲遊」的道場
    一、工作崗位就是我們修行「雲遊」的道場雲遊,意思是指僧人道士等漫遊四方,行蹤不定。遊學參訪是修行的一種方式,四處漂泊傳播佛法,沒有固定的坐禪地點,沒有固定的行走路線,出家人沒有家,又是四海為家。瑪欣德尊者講述《應作慈愛經》時說:「在雨安居這三個月中所有的僧團的成員都必須安住在一個寺院或者一個地方,不能夠到處雲遊,乃至現在上座部佛教傳統,都仍然保持雨安居三個月期間作為努力精進禪修的季節。」巧把塵勞做佛事,搬柴運米是佛法。活著就是修行,工作就是修行,工作崗位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不在一個地方久居,避免自己對一個地方或人事物產生留戀,妨礙自己的道心。
  • 佛教:寺院裡念經為什麼要敲木魚?木魚這種法器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有位居士曾說,他曾到過一些寺院去參訪,看到寺院的齋堂外面,掛著一條木刻的魚,他覺得很納悶。因為寺院是吃素的,為什麼會在齋堂當然外面掛著一條木刻的魚呢?其實,關於這條魚是有一個故事的。因為他過去世雖然學佛,但是嗔心很重,也造了很多的業,墮為了魚身,覺得很慚愧。因此,他就非常精進,努力地用功,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平常的人每天都要有睡眠的時間,而他呢?24個小時,在印度來講,晝夜六時,眼睛從來不瞑目,就是精進地努力修行。佛告訴弟子們,我們精進努力修行,要學一學摩羯魚那樣的精神。
  • 在寺院做義工 真的沒有「報酬」嗎?
    雖然每個人來寺院做義工的初衷不同,有的為過去無明所造的惡業,而帶著一顆懺悔、改錯的心利益眾生;有的為了依師學法親近善知識;有的為自己與家人種下福田積累福報;有的人已經獲得法益而發大願護持寺院和出家師父,以期佛法長存於世。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在積極努力地尋求改變。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體力,投身到寺院義工的隊伍中。
  • 居士進入寺院有什麼禁忌?
    現在去寺院燒香禮佛的人越來越多,有的是禮拜,有的可能就是參觀遊覽。但寺院是三寶所在,僧人修行弘法的清淨之所,也是四眾弟子修福修慧的場所,為了避免大家無意中犯下有損道場莊嚴、對佛不敬的過失,末學總結了以下二十條注意事項,僅供大家參考,有不足之處,還望各位大德不吝賜教。一,穿著方面。要簡單整潔,以素色寬鬆衣服為佳。男士不要穿短褲、拖鞋、背心。
  • 雲鄉法師:在家居士進入寺院應遵守的佛門禮儀
    雲鄉法師為居士開示進入寺院共修時所應遵守的佛門禮儀。入寺之前應該準備什麼?入寺,是要去見聖人,見師長。有的人,父母靈位也供在寺廟裡。你要來見他們,該怎麼樣做呢?你是來供佛的,那你可以帶鮮花,可以帶水果,也可以帶菜,都沒有關係,但是不必帶太多,虔誠心功德最大。甚至你可以什麼都不帶,帶一片歡喜心供佛也挺好,或者到寺院裡幫忙也可以。入寺要做什麼?是拜佛呢,是聽法呢,還是問候你的師父呢?你要先計劃好。
  • 做經懺佛事,哪個道場都歡迎;到道場講經,沒一個道場歡迎你
    我在過去年輕的時候,我二十六歲學佛,這期間曾經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在講臺上沒有中斷過,幾乎天天都在講,這個機會是韓鍈居士幫助我造成的,她懂得,她知道這是一樁好事情。她沒有財力,沒有辦法給我建個道場。那個時候,因為發心講經,可憐沒地方住,到寺院裡去掛單,你要給他做經懺佛事,哪個道場都歡迎;你要是到道場講經,沒有一個道場歡迎你,走投無路。她幫助我叫我住她家裡,我住她家裡面十七年,她家裡樓上給我一個小房間。到哪裡去講經?租房子,借地方。她朋友很多,借朋友的辦公室,辦公室晚上下班,就在他辦公室裡面講,所以講經場所常常搬家,一個地方大概講兩、三個月,就另外換個地方。
  • 日本高野山:在佛寺裡的禪意修行
    一千二百年前的日本以關西奈良、京都一帶為政治中心,受天皇之命到大唐學佛的日本和尚空海弘法大師,從中國帶了大量重要典籍回國。公元816年,空海弘法大師得到嵯峨天皇聖允,在高野山建立禪修重地。817年,空海偕同弟子和工匠來到高野山,著手建造殿堂、樓閣、大塔、講堂、僧坊等主要建築,並把此山命名為「金剛峰寺」。日本佛教發展史上意義重大的真言宗總本山自此開創,高野山成為佛法聖地。
  • 學佛後一切都會變好,這是真的嗎?
    所以要承認,同樣在學佛,但每個人還是有差異的。2- 宿世因果不會一筆勾銷 -更重要的一點是,因果並不都是那麼快就能轉變的。過去那麼多世累積下的業果,真的不是這一世短短幾年或幾十年就能全部扭轉的,但一定是比什麼都不做,要好得多。
  • 學佛要有正知正見,不要成為這樣的「佛粉」
    學佛似乎成了一種時尚,但缺乏了些信仰的味道。正統的佛教是教育,像學校一樣,皈依是學佛的第一步,就如我們辦入學手續一樣,近正法道場,跟隨皈依師,及善知識,一步一步的學習和燻修。修正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佛教講的大願)。實實在在的安住自己的內心,踏踏實實的精進用功。
  • 佛教:為什麼有的人學佛,反而變得冷漠了?真的是佛的錯嗎?
    從修行的角度來講,是需要我們遵循的某種規則,而這種規則是處於可以不斷地去修正和改變的。為什麼要看見世界?這個話題首先是我們看不見自己的世界。有個心靈雞湯是這樣說的,改變世界不如改變自己。這句話從另外一個角度反過來就是,現在很多修行人以改變自己為名,沉迷在自我的世界當中,他沒有能力跟世界發生關係。
  • 揭秘地藏菩薩道場蘊藏的玄機妙義,給您一個殊勝的認知
    地藏菩薩當年修行的寺院化成寺,坐落在山腰一盆地中,坐北朝南,也是山中極少正坐的寺廟之一。寺廟的天門外有一月形池塘,與寺廟互相輝映,寓意著日月之奧妙。對面的山頂,自然形成的蓮花瓣,美麗綻放,與盆中的化成寺遙遙相望,形成了一幅美妙的篇章。故說偈曰:九華聖境聚化成,面禮萬佛蓮花勝。
  • 學佛之人,應該以什麼態度來面對戒律?犯了戒又該怎麼辦?
    我們學《沙彌律儀》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態度?不是說學了戒之後就能做得到,持戒守威儀是很難的,從某種角度講是不容易做到的。自力修行難,最基本的就是持戒難。持戒難,後面的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就都難了。持戒都持不了,想有禪定,那是不可能的,沒有禪定功夫也就開不了智慧。
  • 中國的寺院中第一座放生池在哪裡?原來都與佛教這個宗派有關
    放生池在佛教《大智度論》說: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因此放生池也就成了現在很多寺院必備的,讓信徒將各種水生動物如魚、龜等放養在這裡。中國的寺院中,第一座放生池在哪裡?目前現有兩種說法,而這種說法都與天台宗的祖師們有關。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佛教的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由創始人智顗大師在浙江台州天台山創立而得名。天台宗學統自稱是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資料顯示,該宗思想雖稱出自龍樹,實則啟蒙於北齊慧文。在中國佛教中,很多人知道智顗大師,卻很少有人知道慧文大師。
  • 學佛那麼多年,怎樣才能看出自己的業障是否減輕了?這幾點告訴你
    修行不能等的兩件事,第一是清除業障,第二是廣結善緣。我們累生累世造下的惡業,形成了一個無形的屏障,這就是業力。而如何消除業力,是我們佛弟子該修行的一部分!放生、做義工,念經拜佛,甚至生病也可以視為消除業力的一種方式。許多佛弟子覺得他們做得越多,他們的業力就越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