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親近道場六則第四點,要恭敬護持三寶。「恭敬護持」有兩重意思:一是恭敬,二是護持。涉及心態與行為兩方面。作為居士或者在家人,到了寺院要恭敬三寶、護持三寶,佛、法、僧是三寶。我們好像也看不見佛,怎麼護持呢?對佛有尊重、有敬仰、有信仰,這就是一種護持,只要對佛沒有不敬之心即是恭敬。對法——對佛門的修行方法,有追求、有渴望、有學習,這個也算是護持。
「三寶」中還有「僧」——出家人。來到寺院,天天跟出家人一起生活、學習,居士對出家人就特別要注意了。對佛、對法一般不會有問題,都會恭敬,但是對出家人很多人就不太恭敬了,或者說不知道怎麼恭敬。有時候表現的還是世間的習性,不知道怎麼去恭敬出家人,跟出家人打交道時缺少分寸,這就需要學習。作為居士,最起碼內心對出家人要有恭敬心。不能說「小師父,過來一下。」
有些人看出家人年輕,比如有些居士年紀大了,五六十歲的,看到二十幾歲的師父,就當自己的孩子一樣呼來喚去的,看似親切,但缺少了對出家人應有的恭敬。對出家人恭敬是不分大小、不分老少、不分出家時間長短的,即使今天才出的家,那也是出家人,身份上就要尊貴一些,是三寶之一,居士就要恭敬了。即使對方學習不好,對佛法了解也不多,德行、修為、為人處世可能都不是你敬重的。
但是他穿上這套衣服,他敢剃下頭髮來,這就超過常人了。好多人學佛幾十年都不敢把頭髮剃掉,別看出家看似很簡單,有些人可能會說「出家人算啥呢?出家還不如我學得多,我都學過二十年了,你才剛剛出家」。以這種心態來對待出家人,那就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了。出家人即使剛剛才出家,但是他能夠捨棄五欲,放下世俗的一切來出家,這種道心就超過在家人。
在家人能力再強,學佛時間再久,但是對世間五欲六塵還是放不下。出家人能夠邁出這一步來,就非常不容易,這就是值得我們尊重、恭敬的地方。第二,出家人是要承擔佛法的使命,是要弘法利生的。雖然現在是一個小沙彌,但是他發心要住持佛法,要弘揚佛法,這種發心是世間人沒有的,是居士不具備的。
居士雖然也發心、也弘法,但是這種發心弘法,要真正落實起來非常難。從開始學佛就想弘法,到老了要往生的時候,回頭一看,我們有幾天在弘法?居士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忙於家務,忙於世情,忙於兒女,不可能把時間拿去做大量的弘法事務。(當然學淨土會好一些,可以隨緣勸人念佛。)
出家人就不一樣了,出家人雖然現在不懂佛法,但十年二十年之後,也許就可以弘化一方。而在家人十年二十年後,可能還是老樣子。這就是出家人和居士不同的地方。有些居士對出家人有點挑剔,覺得有些人不太規矩,不太懂法……佛在經典中有比喻:出家人就像金子做成的缽,在家人就像銀子做成的缽。
銀缽即使是好的,也是銀子;金缽即使是破碎了,也是金子。出家人即使不是很規矩,也不是太懂佛法,為人也不很好,但是他披著如來的三衣,就像金子一樣,哪怕是破碎的,也是金子。佛這樣講的意思是什麼?就說明我們對出家人要有恭敬心。無論他出家早晚,無論他學修好壞,無論他的德行如何,都要尊重,都要恭敬。如果居士到廟裡來,不恭敬出家人,那就有失居士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