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袋獾面部腫瘤:一種會「傳染」的腫瘤

2020-12-05 科學網

袋獾

 

■李福洋

 

腫瘤會不會傳染?一般不會的,至少在人類從來沒發生過。一方面,腫瘤細胞離體後很難存活;另一方面,沒有「感染」途徑,無法進入另外一個個體;再者,即便能夠人為植入進入另外一個個體,也會被人體的免疫系統殺死。所以,這個問題你不用擔心,也不用害怕。

 

不過,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自然界,還真有會「傳染」的腫瘤。

 

塔斯馬尼亞惡魔,學名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是袋鼬科家族一支,體形矮胖,跟普通家狗一般大小,頭大、下頜發達,咬力超群;如果把咬力除以體重,它似乎是動物界咬力的冠軍。由於長相醜陋,又顯得兇殘(進食時確實極其兇暴),加上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被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

 

近年來,塔斯馬尼亞惡魔種群數量逐漸遞減,照此速度,據專家估計,也就30或50年時間,這種獨特的動物就要滅絕了。是什麼原因呢?倒不是因為環境變化,或人為的捕獵,而是因為生了一種會傳染的怪病:面部長瘤。塔斯馬尼亞惡魔種群減少,其中大約70%是由於這種怪病導致。

 

起初,人們懷疑是一種病毒感染引起,直到去年,這種疾病的元兇才被揪出來,原來是一種腫瘤,是來源於神經系統起「絕緣」作用的細胞:雪旺氏細胞;令人吃驚的是,這種腫瘤細胞不是動物自己得的(非原發),而是從種群中別的個體傳播來的。原來,塔斯馬尼亞惡魔性格兇暴,好互相撕咬,這種習性是這種腫瘤得以傳播的主要原因。

 

大家可以看出來,這其實是腫瘤細胞的「移植」,更像是一種轉移方式。你可能又會問了,那不會發生免疫排斥嗎?遺憾的是,答案暫時沒有。不過, 據推測,「惡魔」的遺傳多樣性並不是很豐富,個體間親緣性可能比較高,因此免疫排斥作用可能很弱。

 

如果是傳播感染,那這種腫瘤細胞又是從哪兒來的呢?幾家實驗室合作,通過對100多個不同地域和種群來源的腫瘤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結果分析提示,癌細胞應該是一個起源,大概是2~30年前一個雌性袋獾患了這種腫瘤,從此通過這種獨特的個體間撕咬「種植」傳播,給整個塔斯馬尼亞袋獾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不過,科學的介入會讓這種局面得到控制和改觀,已經有多個世界一流的癌症研究實驗室針對這一腫瘤開展研究(絕好的動物模型)。事實上,這對認識和治療人類腫瘤也將是很有幫助的。

 

《中國科學報》 (2012-03-03 A2 新知)

相關焦點

  • 與腫瘤鬥爭20多年,繁衍5代,塔斯馬尼亞惡魔有望戰勝病魔
    ,之後這些變化會從面部傳染到全身並發展成腫瘤。 面部的腫瘤會嚴重影響摧毀袋獾的眼睛、鼻子和嘴巴,從而使它們喪失覓食能力,最後被活活餓死。 除此之外,侵入身體內部的腫瘤會造成器官衰竭以及其他器官組織感染,這更加增加了它們的死亡率。 研究人員發現,被感染的袋獾群體在12-18個月內的死亡率達到了100%,這無疑是滅頂之災。
  • 在袋獾身上,科學家發現了讓腫瘤自行消失的秘密
    遠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上,生活著一種名叫袋獾的動物。它們以性情暴躁著稱,受到威脅、爭奪配偶或搶佔食物時極為兇猛。這種疾病讓袋獾在嘴角長出腫瘤,癌細胞還會擴散到整個面部和脖子,影響進食,病死率幾乎達到100%。更可怕的是,科學家反覆調查後發現,這是一種會傳播的癌症。正是由於袋獾之間經常互相啃咬,癌細胞得以「口口相傳」。特殊的傳播方式還導致,越是強有力的個體,越是容易因為頻繁的攻擊行為而感染上這種致命疾病。
  • 犬傳染性性病腫瘤:起源於11000年前的一隻「狗祖宗」,和現在的...
    但其實有一種癌症可以完成個體間的傳染,且物種十分古老,約在11000年前就出現了。人類倒不必害怕,因為這種「會傳染的癌症」只會在狗狗之間傳播,人並不會被傳染。犬傳染性性病腫瘤,源於一萬年前的一隻「狗祖宗」人會得癌症,動物也會。
  • 袋獾為何易患傳染「癌」
    袋獾為何易患傳染「癌」 來源:科學網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4-11   今日/總瀏覽:2/1574
  • 在這種叫「惡魔」的動物身上,科學家發現了讓腫瘤自行消失的秘密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遠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上,生活著一種名叫袋獾的動物。 它們以性情暴躁著稱,受到威脅、爭奪配偶或搶佔食物時極為兇猛。這種疾病讓袋獾在嘴角長出腫瘤,癌細胞還會擴散到整個面部和脖子,影響進食,病死率幾乎達到100%。更可怕的是,科學家反覆調查後發現,這是一種會傳播的癌症。正是由於袋獾之間經常互相啃咬,癌細胞得以「口口相傳」。特殊的傳播方式還導致,越是強有力的個體,越是容易因為頻繁的攻擊行為而感染上這種致命疾病。
  • 癌症也能傳染?澳洲科學家發現第二種會傳染的癌症
    日前英國劍橋大學和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袋獾中發現了第二種可傳染的癌症,這種癌症與此前發現的第一種可傳染的袋獾癌症一樣均可導致面部腫瘤,這正將一物種逼到瀕於滅絕的境地。   早在1996年,研究人員就在塔斯馬尼亞州發現了罹患腫瘤的袋獾,腫瘤影響了它們的面部或嘴部,不久之後他們發現這些腫瘤具有傳染性,可通過撕咬在袋獾之間傳播。
  • 不止人類,動物也患癌還相互傳染,那吃了帶癌細胞的肉食會傳染嗎
    而且有些動物的癌病毒傳染性極強,塔斯馬尼亞島袋獾數量在 20 多年中減少了約 80%,就是愛病毒傳染所致。國內在1986年就已經開展過相關工作,當時北京軍區防止檢驗所開展了一項調查,調查的名稱為《北京等地商品豬腫瘤調查》,這項調查涉及到45萬頭豬,一共檢查出腫瘤12例,檢出率為2.76/10萬,這12中腫瘤中包含6種惡性腫瘤。
  • 狗狗的癌症會傳染,那人類的呢?
    摧毀惡魔的惡魔 在澳大利亞最南端的塔斯馬尼亞島上,居住著一種世界上最大的袋類食肉動物——袋獾。 它們和狗差不多大小,卻擁有著鱷魚級別的利齒與下顎,出色的咬合力讓它們能夠輕易地咬碎骨頭;超常的胃口讓它們可以在半小時內消化一半於自身體重的肉類。
  • 一線希望:袋獾面部癌症的傳染率在下降
    這裡的許多袋獾都與患面部癌症的父母分離。攝影:DAVE WALSH,ALAMY撰文:JASON BITTEL  自全球出現首例新冠病例至今的近一年時間裡,人類一直在談論病毒。在過去的三十年裡,袋獾一直飽受一種流行病的困擾——一種通過撕咬傳播的面部癌症。   這種澳大利亞有袋類動物的癌症會產生巨大的口瘡,最終導致它們飢餓而死。
  • 癌症會傳染麼?這些案例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大眾一般認為癌症不會傳染,因此浪漫影視劇裡的悲情角色們會患上各類白血病胃癌和腦瘤,而不是豬流感這類聽名字就很強大又土氣的傳染病。親友們也不離不棄不戴口罩,與患者擁抱親吻一起吃泡菜,完全不擔心劇情會走向《釜山行》。那麼,癌症真的不會傳染嗎?影視劇是對的。……除非悲情主角是失散已久的兄妹。
  • 腫瘤自然消失!科學家在袋獾中發現單一基因突變,激活後明顯減緩癌...
    由Storfer和Mark Margres領導的研究小組(現為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研究了自發消退的惡性面部腫瘤病(DFTD)的基因組(稱為Ras樣蛋白家族成員11A,RASL11A),他們發現,「塔斯馬尼亞惡魔」體內的癌症腫瘤在特殊的基因突變後開始自行消失。在這一過程中,研究人員對兩個消退腫瘤和兩個非消退腫瘤的轉錄組進行了測序。
  • 有一種動物被稱作「惡魔」,咬斷自己的腿,送給雌性補身子
    曾有人觀察到,袋獾的腳被捕獸夾夾住,袋獾當機立斷,強忍疼痛,一口一口啃咬自己的腳,最終把自己的腳咬斷逃生了。在部分地區更是有流傳著袋獾的傳說,袋獾爸爸非常顧家,在袋獾媽媽哺乳期間,負責打獵做飯的活。當自然條件惡劣,食物不充裕的時候,袋獾爸爸甚至會咬下自己一條腿來給袋獾媽媽充飢,補身子。
  • 人類癌症不會傳染 但狗和其他動物就沒那麼幸運了
    比如說,袋獾的臉上就會長出一種難看的腫瘤,而這種腫瘤可不是外觀難看那麼簡單,它們會最終殺死有袋類動物。還比如,海水中能漂浮12種以上的癌細胞,而這些癌細胞會感染多種貽貝和蛤蚌。上邊列舉的幾中癌症和一般的癌症不大一樣。通常情況下,癌細胞源於突變細胞,會在宿主中複製出自身的副本。
  • 罕見腫瘤「吞掉」下巴 醫生取腿骨為女子重建面部
    據英國《都市報》5月26日報導, 47歲的英國女子Gill Wood患有一種罕見的腫瘤,導致下顎骨被吞噬,不得不使用腿上的骨頭進行面部重建。Gill去年8月被查出下顎長有罕見的成釉細胞瘤。雖然這是一種良性腫瘤,但不幸的是,它已經「吃掉」了Gill的下頜骨,這意味著她必須接受長達13個小時的手術,才能切除腫瘤並重建下顎。外科醫生用Gill腿部的骨頭、動脈、韌帶和軟組織為她進行了複雜的面部修復手術。Gill說:「我很害怕,但我一直告訴自己我會挺過去的。他們說我可能會失去說話、吃飯的能力和味覺,但6個月後,我恢復如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