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自然消失!科學家在袋獾中發現單一基因突變,激活後明顯減緩癌...

2020-12-05 前瞻網

罕見的、可傳播的腫瘤使標誌性的「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學名「袋獾」)曾一度瀕臨滅絕,但是華盛頓州立大學和西雅圖的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長期新研究表明,人們對這種動物的生存繁衍充滿希望,而且它進化出的基因突變機制還可能啟發產生人類癌症的新療法。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遺傳學》(Genetics)上,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單一的基因突變,這個突變導致野生的「塔斯馬尼亞惡魔」中可傳播的癌症的生長減少。

在少數人類癌症患者中已有自發性腫瘤消退的文獻報導,但是對於未經治療的腫瘤消退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WSU生物科學教授安德魯·斯託弗(Andrew Storfer)表示: 「儘管這些發現對幫助拯救世界上僅存的『塔斯馬尼亞惡魔』具有最直接的希望,但這些結果也有一天可能轉化為人類健康的福音。」

由Storfer和Mark Margres領導的研究小組(現為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研究了自發消退的惡性面部腫瘤病(DFTD)的基因組(稱為Ras樣蛋白家族成員11A,RASL11A),他們發現,「塔斯馬尼亞惡魔」體內的癌症腫瘤在特殊的基因突變後開始自行消失。

在這一過程中,研究人員對兩個消退腫瘤和兩個非消退腫瘤的轉錄組進行了測序。結果顯示,RASL11A在退化的腫瘤中表達,但在非退化的(即野生型)腫瘤中「沉默」(並未表達),與其在人類前列腺癌和結腸癌細胞系中的低表達一致。隨後,研究人員直接測試了RASL11A的表達是否會對腫瘤細胞增殖或存活產生負面影響。結果發現,RASL11A表達明顯降低了腫瘤細胞總體的增殖頻率,這證實了RASL11A的表達在腫瘤消退中的重要作用。

他們還驚訝地發現,導致腫瘤消退的突變並沒有改變基因本身功能,而是打開了一個減慢腫瘤細胞生長的基因,影響了基因的表達。至少,它在實驗室中的行為是這樣的。研究人員們表示,如果額外增加RASL11A的表達,就可以減緩腫瘤細胞生長,這個結果在體外細胞增殖實驗中也得到了驗證。

弗雷德·哈奇(Fred Hutch)的癌症生物學家戴維·霍肯伯裡(David Hockenbery)表示,當前的人類癌症治療方法著重於通過有毒或使人衰弱的治療來清除腫瘤的所有痕跡。他說:「如果有某種方法可以在不使用細胞毒性藥物或不改變手術的情況下誘使腫瘤消退,那將是一個重大進步。」

儘管感染導致「塔斯馬尼亞惡魔」佔所有人類癌症的20%,例如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癌和人類乳頭瘤病毒引起的宮頸癌,但癌症是很容易感染擴散的一種。

「惡魔面部腫瘤病」(簡稱DFTD)在常見的社交行為中互相啃咬時會在動物之間傳播。這種疾病讓袋獾在嘴角長出腫瘤,癌細胞還會擴散到整個面部和脖子,影響進食,12-18個月內病死率幾乎達到100%。由於袋獾之間經常互相啃咬,這種癌細胞得以「口口相傳」。「惡疾」最後戰勝了「惡魔」,袋獾曾一度遭遇「滅頂之災」: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該病使袋獾這種食肉有袋動物的自然種群減少了,現在僅在澳大利亞東南沿海的塔斯馬尼亞島國中發現。

Storfer的實驗室領導著由美國和澳大利亞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資助的研究人員團隊,以改善對「塔斯馬尼亞惡魔」的保護工作,並增進對腫瘤及其宿主共同進化的了解。

「塔斯馬尼亞惡魔」雖然對對手和獵物很暴躁和兇猛,但對人卻很溫和。這使得研究人員可以輕鬆地人道地捕獲動物,收集組織樣本並標記它們以進行監控,然後再放回野外。

隨著研究人員努力挽救「塔斯馬尼亞惡魔」,他們還擁有前所未有的機會來觀察腫瘤的自然發展,這些腫瘤有時無需藥物或手術即可消退。

在近幾年的研究中,他們驚喜地發現在超過10,000例病例中,有大約20例左右的袋獾在感染上致命的DFTD後,面部腫瘤竟然在自行縮小,甚至完全消失了!Storfer興奮地表示:「儘管這種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致命的,但我們看到的只是越來越多的動物身上的腫瘤消失了。」

這一現象吸引了研究人類癌症的科學家,RASL11A激活作為抑制腫瘤的天然機制為癌症治療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潛在靶點。研究小組也在研究其他有希望的突變對退化腫瘤的影響。「我們希望學習一些可以用於將來理解和治療許多人類癌症的知識。」

這項研究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華盛頓研究基金會(WRF)的支持。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來源:https://news.wsu.edu/2020/08/06/tasmanian-devil-research-offers-new-insights-tackling-cancer-humans/

https://www.genetics.org/content/215/4/114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39549a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在袋獾身上,科學家發現了讓腫瘤自行消失的秘密
    這種疾病讓袋獾在嘴角長出腫瘤,癌細胞還會擴散到整個面部和脖子,影響進食,病死率幾乎達到100%。更可怕的是,科學家反覆調查後發現,這是一種會傳播的癌症。正是由於袋獾之間經常互相啃咬,癌細胞得以「口口相傳」。特殊的傳播方式還導致,越是強有力的個體,越是容易因為頻繁的攻擊行為而感染上這種致命疾病。
  • 「新發現」最恐怖食肉動物的基因突變可抑癌!或是未來人類的「救星」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WSU)和西雅圖的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袋獾的單一基因突變可導致面部腫瘤病(DFTD)生長減少,為人類的前列腺癌和結腸癌等癌症的治療提供新的見解他們利用比較和功能基因組學來識別與腫瘤消退相關的腫瘤遺傳變異,結果證明在假定的腫瘤抑制因子RASL11A的5'非翻譯區中的單點突變明顯促進了腫瘤的消退。他們發現,單一的基因突變會導致DFTD的生長減少。該基因與人類前列腺癌和結腸癌有關。
  • 即將滅絕之際,這種惡魔動物進化出了抗癌基因突變,拯救了自己
    然而,神奇的是,科學家們在追蹤和保護這些袋獾時發現,就在近幾年,有少數袋獾在感染了致命的面部腫瘤病後,面部腫瘤竟然會自行縮小,甚至完全消失。這些袋獾有了對這種可傳播癌症的耐受力甚至是抵抗力。>的5'非翻譯區中的單點突變明顯促進了腫瘤的消退。
  • 在這種叫「惡魔」的動物身上,科學家發現了讓腫瘤自行消失的秘密
    這種疾病讓袋獾在嘴角長出腫瘤,癌細胞還會擴散到整個面部和脖子,影響進食,病死率幾乎達到100%。更可怕的是,科學家反覆調查後發現,這是一種會傳播的癌症。正是由於袋獾之間經常互相啃咬,癌細胞得以「口口相傳」。特殊的傳播方式還導致,越是強有力的個體,越是容易因為頻繁的攻擊行為而感染上這種致命疾病。
  • 「塔斯馬尼亞惡魔」的腫瘤自然消退,為人類抗癌鬥爭帶來了曙光
    然而,一種名為「袋獾面部腫瘤(DFTD)」的疾病使袋獾群體幾乎遭遇「滅頂之災」。 DFTD是一種通過咬傷傳播的癌症,被感染的動物在12-18個月內的死亡率達100%。神奇的是,在感染了這種癌症的袋獾群體中發現了不到20例腫瘤自然消退的現象。這種自發性腫瘤消退在少數人類癌症患者中也有報導,但腫瘤自行消退的具體機制是什麼呢?
  • 最恐怖食肉動物的基因突變可抑癌!或是未來人類的「救星」
    但經研究人員驗證,袋獾已對這種癌症產生了抵抗力,原因在於基因突變。之前就有研究表明,袋獾的奶是抵抗超級細菌的關鍵,如今一項新研究又顯示出其基因突變對癌症的作用,未來袋獾將極有可能是人類的「救星」。袋獾在爭奪伴侶和食物時經常互相撕咬,然後實體瘤會在面部或頸部周圍生長,甚至會破壞顎骨的,在6至24個月後就會死亡。但是在過去的幾年中,袋獾對感染有了耐受性,甚至有了抵抗力。為了應證推斷,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研究人員對袋獾進行了基因測序,並將結果與袋獾面部腫瘤病出現前的袋獾的基因序列進行比較。
  • 近親繁殖讓澳洲袋獾身陷疾病面臨絕種
    這種面部傳染病最初被認為是由病毒引起,之後發現它是非病毒性的傳染性寄生性腫瘤。眾所周知,癌症一般不會傳染,但袋獾面部腫瘤病卻可以在袋獾之間傳播。這種罕見的傳染性癌症死亡率達到100%,而袋獾啊高度社會化且性情兇猛,和其卡通形象相去甚遠,其兇猛的習性導致的打鬥和相互撕咬協助了這種疾病的傳播。在接下來的10年中,這一疾病使塔斯馬尼亞州的野生袋獾數量大大減少。
  • 盤點| 淺談腫瘤異質性|異質性|腫瘤|基因|-健康界
    腫瘤異質性來自環境因素分布及作用的不均一性與基因突變的隨機性。正是因為有環境因素不均一性的存在,所以才會有腫瘤「微環境」的說法。基因突變的隨機性一方面體現在突變位點的多樣性上,另一方面也體現在突變後是否致瘤上。一個細胞的基因突變可致癌,而另一個細胞的基因突變後卻不致癌。腫瘤異質性產生的本質也就在於 「外因」(環境)對「內因」(基因)的雙重作用。
  • 一線希望:袋獾面部癌症的傳染率在下降
    不過,近日發表於《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對該癌症的基因組進行了研究,為袋獾帶來了一絲希望:野生袋獾的面部癌症感染率自首次出現以來已大幅下降,表明袋獾可能能與這種疾病共存。   「這一結果令人非常興奮,因為這意味著這種疾病不再像過去那樣在自然種群中快速傳播了,傳播速度在放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進化生物學者、研究負責人Austin Patton說。
  • 袋獾為何易患傳染「癌」
    癌症從一種動物轉移到另一種動物十分罕見,但瀕危的袋獾被傳染癌症的機率卻很高: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兩種能影響它們的傳染性癌症。研究人員還發現了這些癌症的有效藥物,並有可能用於拯救袋獾免於滅絕。目前人們已知只有八種具有自然傳染性的癌症:一種發生於狗身上,兩種與袋獾、五種發生與海洋雙殼類動物有關。袋獾在爭奪配偶和食物時,常常互相撕咬對方的面部。而這兩種癌症在轉移之前會引起相似的面部腫瘤,並在袋獾之間傳播。
  • 感染新冠病毒後腫瘤消失?!快來了解下腫瘤領域的「借毒殺癌」理念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就在前幾天,英國醫生發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一位惡性淋巴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腫瘤居然幾乎消失了!
  • 預測滅絕的袋獾演化出「抗癌能力」
    本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發表的一項癌症研究顯示,已有證據表明,袋獾已經演化出了對一種被稱為袋獾面部腫瘤病的侵襲性癌症的抵抗力。   袋獾是它這一屬中唯一未滅絕的成員,現今只存活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有「塔斯馬尼亞惡魔」之名。而袋獾面部腫瘤病是一種傳染性癌症。從1996年起,這種病開始在袋獾中作祟。2006年,科學家查看袋獾的癌細胞染色體,發現這種癌症通過袋獾之間的撕咬可以傳染。
  • BRAF V600基因突變是什麼意思?晚期癌症還有得治嗎?
    我們總是看到基因檢測的報告單上寫著BRAF V600(+),但是BRAF V600到底是什麼意思,想必大家還不是很清楚。其實BRAF基因是一種原癌基因,V600E代表的是BRAF基因最容易癌變的一個位點。
  • 澳洲袋獾面臨滅頂之災
    神秘腫瘤蔓延死亡過半  早報訊袋獾是澳大利亞塔斯梅尼亞島獨有的有袋食肉動物,它強壯兇悍、神出鬼沒且叫聲悽厲,素有「惡魔」之稱。然而這個「惡魔」卻遭遇了比它更兇惡的「魔頭」———病毒性腫瘤,目前已經有2/3的袋獾死於這種罕見的面部腫瘤,但是科學家們至今仍沒有找到這種病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 與腫瘤鬥爭20多年,繁衍5代,塔斯馬尼亞惡魔有望戰勝病魔
    面部的腫瘤會嚴重影響摧毀袋獾的眼睛、鼻子和嘴巴,從而使它們喪失覓食能力,最後被活活餓死。 除此之外,侵入身體內部的腫瘤會造成器官衰竭以及其他器官組織感染,這更加增加了它們的死亡率。 研究人員發現,被感染的袋獾群體在12-18個月內的死亡率達到了100%,這無疑是滅頂之災。
  • 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疑似基因突變?看來塑料又禁止不了了?
    文/行走天涯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疑似基因突變?看來塑料又禁止不了了?20世紀被稱為最偉大的一種發明,毫無疑問肯定是塑料了,因為塑料的出現,幾乎解決了人類生活中方方面面。比如一次性的塑料杯,塑膠袋都是家家戶戶需要購買的產品。
  • 塔斯馬尼亞的「魔鬼」——袋獾
    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動物園表示,向澳洲租借的「塔斯馬尼亞魔鬼」袋獾,已經死亡。這隻5歲大的雄袋獾名叫賽勒,從希思維爾野生動物保護區出租到阿爾伯克基生態公園,屬於一項親善計畫。初步解剖後確定是自然死因,詳細結果還要在幾個禮拜才會出爐。袋獾平均壽命5到7年,是一種食肉的有袋動物,僅僅在澳洲的塔斯馬尼亞島上被發現,因為肌肉發達、全身黑色皮毛,加上受到攻擊時會散發惡臭且發出尖叫聲,因此被稱為「塔斯馬尼亞魔鬼」。袋獾強健的身軀卻深受面部腫瘤疾病困擾,20年來數量已經下降80%,因此被列為瀕危物種。
  •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
    來自巴塞隆納IRB基因組數據科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由ICREA研究員Fran Supek領導,發現了一種名為「突變霧」的新型超突變,它可以在每個細胞中產生數百個突變。這些突變廣泛分布,但在基因組中最重要的基因所在區域(所謂的常染色質)積累。這些突變四處傳播的事實解釋了為什麼它們直到現在都沒有被發現。
  • 合成生物學編碼「基因迴路」 MIT技術革新腫瘤免疫療法
    基因療法經過多年發展,近年已成為生物技術研究中最熱門的領域之一。有些基因療法通過提供健康基因替代突變基因來起作用,如Spark Therapeutics的眼藥Luxturna;有些基因療法則是通過沉默引起疾病的基因起作用,如Alnylam Pharmaceuticals的RNA幹擾療法Onpat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