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馬尼亞惡魔」的腫瘤自然消退,為人類抗癌鬥爭帶來了曙光

2020-11-22 騰訊網

大家看過《塔斯馬尼亞惡魔》這部電影嗎?影片講述了一群膽大的雪上項目愛好者闖入塔斯馬尼亞大山,從而誘發了這片土地上古老土著的詛咒,巨大的塔斯馬尼亞惡魔向他們發動攻擊的故事。

片中這個「惡魔」的原形,其實是一種小動物——袋獾。由於這種來自塔斯馬尼亞州的動物脾氣暴躁又好打架,因而有了「塔斯馬尼亞魔鬼」這個外號。然而,一種名為「袋獾面部腫瘤(DFTD)」的疾病使袋獾群體幾乎遭遇「滅頂之災」。

DFTD是一種通過咬傷傳播的癌症,被感染的動物在12-18個月內的死亡率達100%。神奇的是,在感染了這種癌症的袋獾群體中發現了不到20例腫瘤自然消退的現象。這種自發性腫瘤消退在少數人類癌症患者中也有報導,但腫瘤自行消退的具體機制是什麼呢塔斯馬尼亞惡魔的腫瘤消退能否為人類癌症鬥爭提供新的見解

近日,由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遺傳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Spontaneous Tumor Regression in Tasmanian Devils Associated with RASL11A Activation」的文章。他們發現,消退的腫瘤中表達了一種減緩腫瘤細胞生長的基因——Ras樣蛋白家族成員11A(RASL11A),但在非消退的腫瘤中,這種基因被沉默了

https://doi.org/10.1534/genetics.120.303428

具體而言,研究人員起初認為DFTD自發性衰退的原因是因果突變。然而,經過消退和非消退腫瘤的比較基因組學分析後,並未在袋獾基因組中發現相關變體。但其中的一項結果引起了研究團隊的注意——消退腫瘤中RASL11A的5'非翻譯區中出現了單點突變,而RASL11A是rDNA轉錄的調節劑和公認的腫瘤抑制因子。

那麼,RASL11A的表達與腫瘤消退相關嗎?研究人員對兩個消退腫瘤和兩個非消退腫瘤的轉錄組進行了測序,結果顯示,RASL11A在退化的腫瘤中表達,但在非退化的(即野生型)腫瘤中並未表達,與其在人類前列腺癌和結腸癌細胞系中的低表達一致。這表明,RASL11A的5'非翻譯區的單點突變可能導致這種腫瘤抑制因子在退化的腫瘤中表達,並最終導致腫瘤消退

惡性面部腫瘤中腫瘤消退的遺傳分化

為進一步驗證該結果,研究人員直接測試了RASL11A的表達是否會對腫瘤細胞增殖或存活產生負面影響。結果發現,RASL11A表達明顯降低了腫瘤細胞總體的增殖頻率,這證實了RASL11A的表達在腫瘤消退中的重要作用

RASL11A激活抑制體外腫瘤細胞增殖

像許多腫瘤表型一樣,DFTD中的腫瘤消退可能是多種基因參與的,但對單個基因突變產物的幹擾就足夠阻止腫瘤的生長。最近一項關於人類癌症的薈萃分析發現,一個突變足以影響RAS通路功能。此外,在所有人類癌症中,約有30%出現了RAS等位基因突變。因此,RASL11A激活作為抑制腫瘤的天然機制為癌症治療提供了潛在靶點

同時,由於近期微信公眾號改版,訂閱號消息不再按時間排序。為了方便您繼續收到我們的文章,您可按照圖片中的操作將我們設為「星標」,這樣您以後就可以看到我們的消息啦。

End

參考資料:

[1] https://www.genetics.org/content/215/4/1143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相關焦點

  • 與腫瘤鬥爭20多年,繁衍5代,塔斯馬尼亞惡魔有望戰勝病魔
    由於其短小精悍的體型和別具一格的戰鬥方式,以及驚人的咬合力,它們被冠以「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稱號。 塔斯馬尼亞州歷來是大型有袋動物的避難所,但在歐洲人登陸澳大利亞後,許多大型食肉有袋動物迅速絕跡。
  • 腫瘤自然消失!科學家在袋獾中發現單一基因突變,激活後明顯減緩癌...
    WSU生物科學教授安德魯·斯託弗(Andrew Storfer)表示: 「儘管這些發現對幫助拯救世界上僅存的『塔斯馬尼亞惡魔』具有最直接的希望,但這些結果也有一天可能轉化為人類健康的福音。」由Storfer和Mark Margres領導的研究小組(現為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研究了自發消退的惡性面部腫瘤病(DFTD)的基因組(稱為Ras樣蛋白家族成員11A,RASL11A),他們發現,「塔斯馬尼亞惡魔」體內的癌症腫瘤在特殊的基因突變後開始自行消失。在這一過程中,研究人員對兩個消退腫瘤和兩個非消退腫瘤的轉錄組進行了測序。
  • 在這種叫「惡魔」的動物身上,科學家發現了讓腫瘤自行消失的秘密
    而它們的咆哮聲更是令人聽了毛骨悚然,以至於最早見到袋獾的歐洲人心驚膽戰地給它們起了一個英文名:Tasmanian devil(塔斯馬尼亞惡魔)。 這一現象不單讓保護袋獾的生物學家們稱奇,更是吸引了研究人類癌症的科學家。如果可以找出腫瘤自行消退的特殊機制,不僅給這個瀕危物種帶來繼續生存的希望,也將為人類提供與癌症作鬥爭的新見解,也許可以帶來新的治療方法。
  • 即將滅絕之際,這種惡魔動物進化出了抗癌基因突變,拯救了自己
    袋獾,小巧可愛,卻由於兇惡的面相、恐怖的叫聲和食腐的習性,被人們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而且該基因與人類前列腺癌和結腸癌有關。這些發現為拯救地球上已為數不多的袋獾帶來了最直接的希望,而且這一發現有朝一日也可能為人類健康作出貢獻。
  • 在袋獾身上,科學家發現了讓腫瘤自行消失的秘密
    :參考資料)然而神奇的是,為了拯救這一物種而長期追蹤「惡魔」的科學家們注意到,就在近幾年,一些幸運兒在感染上致命的DFTD後,面部腫瘤竟然在自行縮小,甚至完全消失了!這一現象不單讓保護袋獾的生物學家們稱奇,更是吸引了研究人類癌症的科學家。如果可以找出腫瘤自行消退的特殊機制,不僅給這個瀕危物種帶來繼續生存的希望,也將為人類提供與癌症作鬥爭的新見解,也許可以帶來新的治療方法。經過數年研究,最近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合作的一支科研團隊有了重要的發現。
  • 塔斯馬尼亞惡魔榮歸故裡,外表可愛性格兇殘,捕食體型大9倍的羊
    這些有袋類動物包括樹袋熊、袋鼬、袋鼠、袋狸、袋貂、袋鼴、樹袋熊等,而其中就有一種在澳洲大陸已經滅絕了三千年的動物,號稱「塔斯馬尼亞惡魔」的袋獾,現如今因為科學家的人為幹預,它們又榮歸故裡,重新踏足澳洲大陸。
  • 塔斯馬尼亞惡魔榮歸故裡,外表可愛性格兇殘,捕食體型大9倍的羊
    在這個月的5號,澳大利亞公益動物保護組織」澳洲方舟「的工作人員們,在澳洲大陸雪梨附近400萬平方米保護區內放歸了26隻袋獾,這也是「塔斯馬尼亞惡魔」在澳洲大陸滅絕後,首次榮歸故裡。憑藉12斤的體重可以殺死體型超過它9倍的綿羊、60斤的袋熊,再加上它渾身長滿了肌肉,和極其恐怖的嚎叫聲,所以它才被人們稱之為「塔斯馬尼亞惡魔」。
  • 「塔斯馬尼亞惡魔」死亡之謎
    俗稱「塔斯馬尼亞惡魔」的食肉性有袋類動物―――袋獾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強大的獵食者。  通過研究動物的頭骨化石,科學家在已經滅絕的食肉哺乳動物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結論。他們發現已經滅絕的袋獅與袋獾比較起來,其兇猛程度更勝一籌,是所有食肉哺乳動物中咬力最強的。
  • 預測滅絕的袋獾演化出「抗癌能力」
    原標題:預測滅絕的袋獾演化出「抗癌能力」   科技日報北京8月30日電 (記者張夢然)一個被傳染性癌症「攻擊」的種群,按人類預測目前應已滅絕,卻被發現仍有部分存活。
  • 科學網—袋獾面部腫瘤:一種會「傳染」的腫瘤
    塔斯馬尼亞惡魔,學名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是袋鼬科家族一支,體形矮胖,跟普通家狗一般大小,頭大、下頜發達,咬力超群;如果把咬力除以體重,它似乎是動物界咬力的冠軍。由於長相醜陋,又顯得兇殘(進食時確實極其兇暴),加上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被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
  • 澳大利亞:神秘疾病嚴重威脅「塔斯馬尼亞惡魔」
    進入[今日亞洲]>>    央視網消息(今日亞洲):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位於塔斯馬尼亞島上的野生動物保護機構就陸續接到一些不同尋常的報告,報告說,澳大利亞特有物種——有著「塔斯馬尼亞惡魔」之名的袋獾數量急劇減少,原因是這個物種遭遇到了神秘疾病的侵襲
  • 絕跡3000年後,「塔斯馬尼亞惡魔」重返澳洲大陸
    皮毛黑亮,叫聲響亮刺耳,澳洲塔斯馬尼亞島上的袋獾是現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在2008年被列為瀕危物種,3000年前在澳洲大陸上絕跡,現僅存於塔斯馬尼亞島上;它們晝伏夜出,以食腐為主,外表可愛但脾氣暴躁,當地人送外號「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
  • 或是未來人類的「救星」
    之前就有研究表明,袋獾的奶是抵抗超級細菌的關鍵,如今一項新研究又顯示出其基因突變對癌症的作用,未來袋獾將極有可能是人類的「救星」。在澳洲東南部的塔斯馬尼亞島上生活著一群袋獾,小巧可愛,卻由於兇惡的面相和食腐的習性,被人們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一度因其撕咬力超過兇猛的獅子,成了最恐怖的食肉動物。
  • 絕跡3000年塔斯馬尼亞惡魔,重返澳洲大陸 |一行看世界
    每天關注壹行伊朗 了解中東實事與動態 皮毛黑亮,叫聲響亮刺耳,澳洲塔斯馬尼亞島上的袋獾是現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在2008年被列為瀕危物種,3000年前在澳洲大陸上絕跡,現僅存於塔斯馬尼亞島上。它們晝伏夜出,以食腐為主,外表可愛但脾氣暴躁,當地人送外號「塔斯馬尼亞惡魔」。
  • 塔斯馬尼亞惡魔:唯一一種快把自己鬥滅絕的生物
    體型和一隻小狗差不多,有很大的頭和脖子,看起來有點像小熊,非常可愛,但是澳大利亞的當地人卻稱它們為「塔斯馬尼亞惡魔」,那為什麼這麼叫它呢? 因為這種動物具有晝伏夜出的行為特點,而且在深夜捕食時常為了保護食物而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咆哮聲,這種聲音在夜深人靜時能傳出很遠,聽上去如同惡魔的哀嚎
  • 「塔斯馬尼亞惡魔」3000年來首次回歸澳大利亞大陸
    據Ladbible網10月6日報導,在動物保護組織的幫助下,11隻袋獾,又名塔斯馬尼亞的惡魔,在澳洲的塔斯馬尼亞島生存了3000年,近期首次回歸澳洲大陸的野外開始全新的生活。由於這些小動物離開澳洲大陸野外的時間實在是太長了,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為它們重歸野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 或是未來人類的「救星」
    之前就有研究表明,袋獾的奶是抵抗超級細菌的關鍵,如今一項新研究又顯示出其基因突變對癌症的作用,未來袋獾將極有可能是人類的「救星」。在澳洲東南部的塔斯馬尼亞島上生活著一群袋獾,小巧可愛,卻由於兇惡的面相和食腐的習性,被人們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一度因其撕咬力超過兇猛的獅子,成了最恐怖的食肉動物。
  • 塔斯馬尼亞惡魔時隔三千多年後重返澳洲大陸
    重返澳洲大陸的袋獾(CNN) 海外網10月9日電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5日報導,近日,塔斯馬尼亞惡魔目前已有26隻塔斯馬尼亞惡魔被澳大利亞非政府組織澳洲方舟(Aussie Ark)放歸到新南威爾斯州雪梨以北一個面積為400公頃(988英畝)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3千多年以前,野生袋獾在澳洲大陸上滅絕,只有塔斯馬尼亞島上僅存25000隻,澳洲方舟組織在過去的10年中一直致力於保護該物種。
  • 淋巴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腫瘤消失了
    4個月後,奇蹟出現了:複查結果顯示,他淋巴腫瘤廣泛消失,EB病毒檢測結果也從4800拷貝/毫升下降到413拷貝/毫升,降了超過90%。廣告500%爆率,來玩就送神兵神甲明明沒有接受抗癌治療,竟有這等事?究竟是咋回事?目前尚不清楚該患者腫瘤消失的具體機制。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激活了患者體內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從而導致霍金奇淋巴瘤消退。
  • 腫瘤患者能不能——養貓?—抗癌管家
    抗癌管家-康愛管家提示: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  但是部分腫瘤患者擔心貓咪身上會有細菌或其他有害物質,危及自身安全,不敢養貓。  其實,腫瘤患者是可以養貓的。位於美國的梅奧診所(全球頂級醫院之一)的專家愛德華·克裡埃根表示:寵物是沒有副作用的良藥,養寵物有助於癌症患者接受治療。抗癌管家-康愛管家,我們一起抗癌,治癒癌症不是夢。如果癌症病人的身體狀況良好,抵抗力尚可,養貓是沒有問題的,還對患者的病情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