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

2021-01-11 前瞻網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癌症進化
 Emma Chou • 2020-08-05 14:20:57 來源:前瞻網 E2368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超突變是一種不尋常的現象,它可以同時導致許多「鄰居」的突變,嚴重損害我們的遺傳物質,並可能導致癌症。最著名的局部超突變類型稱為突變陣雨或雷暴,這種情況很少見,它會導致在一個小區域內積累許多突變,例如單個基因。

來自巴塞隆納IRB基因組數據科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由ICREA研究員Fran Supek領導,發現了一種名為「突變霧」的新型超突變,它可以在每個細胞中產生數百個突變。這些突變廣泛分布,但在基因組中最重要的基因所在區域(所謂的常染色質)積累。這些突變四處傳播的事實解釋了為什麼它們直到現在都沒有被發現。

令人驚訝的是,科學家們還發現,新發現的超突變類型與正常的DNA修復過程有關。當細胞感覺到DNA不匹配時,它們會進行DNA修復反應,以保存遺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反應可以與APOBEC酶結合。APOBEC酶通常被人類細胞用來抵禦病毒,在抗擊肝炎和愛滋病毒中發揮重要作用。基因組數據科學實驗室的工作表明,在某些情況下,當APOBEC酶和DNA修復過程同時活躍時,APOBEC會劫持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Fran Supek解釋說:「我們認為,這種APOBEC驅動的突變霧具有與眾所周知的強致癌物相匹配甚至更強的誘變潛力,如菸草煙霧或紫外線輻射。」其他研究小組最近的工作表明,這一過程在晚期轉移性癌症中似乎更為活躍:它幫助癌症進化,使其能夠抵抗藥物和輻射。Supek補充說:「這一發現使APOBEC成為治療癌症的一個有吸引力的靶點,它消除了其進化和變得更有攻擊性的能力。」 

一些肺癌和乳腺癌一半突變的來源

一項對6000多個人類癌症基因組(包括肺腫瘤、乳腺腫瘤和黑色素瘤等)的全面分析發現,突變霧是一種常見現象。「在一些肺癌或乳腺癌中,超過一半的APOBEC突變是由我們發現的超突變機制產生的。」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基因組數據實驗室的博士生David Mas-Ponte說。

某些類型的癌症,如宮頸癌或一些頭頸部癌症,已知是由病毒引起的。然而,本研究發現該APOBEC系統不僅在這些腫瘤中,也在目前未知的與病毒相關的癌症中發現了突變。進一步的研究應該闡明是什麼觸發了APOBEC系統。更好地理解APOBEC可能對癌症治療有廣泛的影響。」 Mas-Ponte補充說。

HyperClust統計方法

Mas-Ponte和Supek設計了一種名為HyperClust的統計方法,它可以快速分析大量的人類基因組數據,以發現可能導致同時突變的不尋常的突變過程,比如突變霧。這篇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的文章描述了這種統計方法,它也可以作為Github知識庫中的開源軟體使用。

翻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8-scientists-dna-major-source-mutations.htm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0-0674-6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有望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人工納米酶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no Toda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人工酶類,其能阻斷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在大腦中的擴散,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開發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療法。研究人員所開發的人工酶類擁有較強大的抗氧化特性,該酶是鉑和稱之為PtCu的銅的納米級組合產物,其抗氧化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金屬組合的組成。
  • 重大發現!科學家觀察到一種全新的DNA損傷修複方式
    今天,荷蘭皇家科學院Hubrecht研究所和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在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的研究成果[1],對有飲酒習慣的人而言是個好消息。  他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DNA修復機制,可以安全地修復酒精代謝物乙醛導致的DNA損傷。
  • 科學家單次注射一種激素,竟恢復了遺傳突變斑馬魚...
    他們在斑馬魚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性激素。通過單次注射,加拿大研究人員可以部分恢復遺傳突變斑馬魚的性功能,從而增強雌性排卵和產卵的能力。該研究的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該過程的關鍵是魚中產生的類似於小蛋白的分子,與包括人在內的其他動物中的蛋白非常相似。
  • 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張冰課題組發現新的DNA修復通路
    當細胞遭受紫外線,離子輻射或代謝產生的活性氧等因素導致DNA損傷時,會立即啟動DNA損傷響應機制(DNA damage response, DDR)進行DNA 修復。因此闡釋DDR及DNA 修復機制,對於腫瘤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BRCA1是著名的腫瘤抑制基因, 在3%-18% 的所有乳腺癌和宮頸癌病人以及45%遺傳性乳腺癌和宮頸癌病人中都發現有BRCA1的突變。研究證明BRCA1突變是早髮型乳腺癌和宮頸癌的主要致病機制。BRCA1 突變的基因檢測已成為目前乳腺癌和宮頸癌的臨床診斷的重要指標。
  • 北京大學魏文勝課題組報導新型基因編輯技術
    與傳統的核酸編輯技術需要向細胞同時遞送編輯酶(如Cas蛋白)及嚮導RNA不同,LEAPER系統僅需要在細胞中表達嚮導RNA即可招募細胞內源脫氨酶實現靶向目標RNA的編輯。利用該技術,研究人員在一系列疾病相關基因轉錄本中實現了高效、精準的編輯,並成功修復了來源於Hurler症候群病人的α-L-艾杜糖醛酸酶缺陷細胞。該技術的建立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疾病治療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工具。
  • 人類首次拍攝 DNA 複製!美科學家:人類理論完全瞎編,中學課本錯誤...
    近日,來自美國加利福尼大學的科學家 Stephen 博士在頂級雜誌《Cell》上發表成果稱,所在團隊創奇蹟般的攝錄了單個 DNA 分子複製的近距離高清無碼影像。事實證明人類半個多世紀以來「臆想」的模型是何其錯誤百出,此發現徹底改寫我們高中所學的生物知識。傳統觀念中,DNA 雙螺旋結構由 4 類不同鹼基相互交織成鏈。
  • 美科學家首次拍攝DNA複製,證實人類理論完全瞎編...
    近日,來自美國加利福尼大學的科學家Stephen博士在頂級雜誌《Cell》上發表成果稱,所在團隊創奇蹟般的攝錄了單個DNA分子複製的近距離高清無碼影像。事實證明人類半個多世紀以來「臆想」的模型是何其錯誤百出,此發現徹底改寫我們高中所學的生物知識,顛覆了整個科學界!
  • 日本發現可用於製造高效無害新型農藥的酶
    日本筑波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筑波大學及名古屋大學的研究小組從黴菌中發現具有阻止害蟲脫皮等功能的酶。這種酶通過分解害蟲的「脫皮荷爾蒙」來抑制害蟲的脫皮、變態等過程。利用此次發現的酶可以用於新型農藥的研發。
  • 科學家第一次成功修復了人類基因中的致病突變,這意味著什麼?
    協助發現了研究中用到的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Cas9 的生化學家詹妮弗·道德納(Jennifer Doudna)在一封電子郵件裡說:「這就有點像一個 『一些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的時刻。』「胚胎的基因編輯科學家們試了兩種方法來移除危險變異。第一個方法:基因「剪刀」被植入了受精卵中。某些受精卵裡的變異被修復了,但並非是每個細胞都能被修復。
  • 科學家發現新的遺傳突變可能導致血卟啉症
    血卟啉症是一類包括八種血液紊亂症狀的疾病的統稱,它影響了機體產生血紅素的能力。正常情況下,血紅素是血紅蛋白的組成本分,而血液的紅色也是因為血紅素與鐵離子結合而產生的。不同的影響血紅素生成的突變會導致不同的臨床表現,其中可能就包括傳說中的"吸血鬼",即晚上喜愛喝他人的鮮血。EPP是一類常見於兒童時期的血卟啉症,患該病的患者表現出懼怕光線的症狀。
  • 活性超強的突變酶問世:10小時分解90%的PET塑料
    塑料,幾乎是現代人類生活已經離不開的一種材料,但廣泛應用之後產生的大量垃圾也日漸成為大自然的頑疾。來自法國 「綠色化學」 公司 Carbios 和土魯斯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出一種改進的 PET 水解酶,不僅可以快速將 PET 塑料垃圾轉化回原始材料,還能用於製造新的食品級塑料瓶,該成果不久前曾登上 Nature 封面,Science 也進行了報導,被稱作是「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 研究人員發現在數小時內就能將塑料分解的酶,太給力了!
    許多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全球塑料回收的研究,繼發現食塑性昆蟲蠟蛾之後,最近發現的一種突變酶在這方面表現突出。 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新發現的酶能夠在幾個小時內將塑料瓶、紡織品和外包裝中使用的滌綸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轉化回原始材料。
  • Nature:科學家利用CRISPR-Cas9技術成功構建出細胞疾病模型
    研究者Marc Tessier-Lavigne說道,這種新型技術可以幫助科學家們直接精確地將引發疾病發生的基因植入細胞中,從而獲取細胞模型來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這就為後期開發一系列人類疾病的新型療法提供了新的希望,比如治療阿爾茲海默氏症等。
  • 科學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非編碼區域中鑑別出關鍵的...
    2019年10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中的大量非編碼區域(也被稱之為人類癌症DNA的「暗物質」)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致癌突變;這種突變或能作為一種新型潛在的治療靶點,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多種類型癌症的新型療法,包括腦癌
  • 一種酶讓塑料分解率10小時內達到90% 而且還很...
    法國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酶,可以有效分解最常見的一種塑料形式——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這個過程中,可以將90%的相同塑料轉化回其原始原料。該反應的最終結果是可以直接重複使用,以製造新塑料瓶的原材料。
  • 科學家發現內耳基因療法可治療遺傳性聽力受損,恢復耳朵正常功能
    科學家發現內耳基因療法可治療遺傳性聽力受損,恢復耳朵正常功能 2020-12-28 11: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人口密集城市將產生更多專門叮咬人類的蚊子
    圖片來源:Romain Villoutreix 生物為適應環境一般會產生連續的形態變化,但還會出現不連續的性狀突變。據一項發表於《科學》的論文,科學家研究了7種竹節蟲(Timema),其中Timema chumas能在多種顏色中變化,包括綠色、棕色、黃、紅或藍色等,而其他竹節蟲都是綠色或棕色。他們分析了這些竹節蟲的基因組,發現相比於T. chumash,其他竹節蟲存在約百萬鹼基對的缺失突變,也就是超突變(supermutation)。而這種大型突變和基因組結構重排,使得其他竹節蟲只具有單一的綠色或棕色。
  • 科學家發現控制紅細胞成熟的關鍵機制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 美國和加拿大科學家日前發現,在紅細胞發育過程中,有一種酶充當著「拆遷規劃員」的角色,負責把不需要的蛋白質打上標記以便拆除,使細胞變成高度專門化的成熟紅細胞。該發現將有助醫學界開發治療血液疾病和癌症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