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發現!科學家觀察到一種全新的DNA損傷修複方式

2021-01-08 和訊網

  今天,荷蘭皇家科學院Hubrecht研究所和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在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的研究成果[1],對有飲酒習慣的人而言是個好消息。

  他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DNA修復機制,可以安全地修復酒精代謝物乙醛導致的DNA損傷。如果能找到激活這條修復通路的方法,或許可以用於治療範可尼貧血(FA),或者降低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2]。

  在介紹這個研究之前,奇點糕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不鼓勵大家飲酒,這個研究本身也不能成為你縱容自己飲酒的根據

▲ 論文首頁截圖

  我們都知道,含酒精的飲料是一類致癌物

  實際上,我們的身體在幫助我們降低酒精的傷害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首先,酒精進入人體之後,會被分解成乙醛,而很多人體內都存在乙醛脫氫酶2(ALDH2)會把乙醛轉化成乙酸,這是第一層保護。遺憾的是,在咱們亞洲人群中,很多人的乙醛脫氫酶2基因掛掉了,所以亞洲人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很高[3]。

  對於乙醛脫氫酶2基因失活的人而言,身體的第二層自我保護機制就是修復乙醛導致的DNA損傷

▲ 圖片來源:mrc-lmb

  那麼乙醛導致的DNA損傷究竟是如何修復的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得知道乙醛導致的DNA損傷屬於什麼類型。

  不得不說,乙醛給DNA帶來的傷害確實很特別:它導致DNA雙鏈之間形成內部交聯(ICL)

  什麼意思呢?

  如果咱們把DNA雙鏈看成拉鏈的話,那麼乙醛對「拉鏈」的損傷就是:在一個特定的地方,把拉鏈的兩個鏈牙鎖住了。我們都知道,正常情況下,拉鏈是很容易拉開的,如果某兩個鏈牙之間夾了一個東西,你就再也別想拉開拉鏈了。

  簡潔地說就是:乙醛把DNA鎖死了

  這個危害可想而知,首先這個DNA不能複製了,其次被鎖住的基因你也別想再轉錄表達了。

▲ 圖片來源:該圖片由Momentmal在Pixabay上發布

  是不是覺得DNA交聯很厲害?

  當然厲害了!要知道抗癌藥順鉑殺死癌細胞的機制就是讓癌細胞的DNA交聯損傷[4],導致癌細胞染色體不穩定,最終死亡。

  實際上,DNA交聯損傷算是一種比較常見的DNA損傷形式。細胞有一套修復機制,那就是範可尼貧血通路(簡稱FA通路)

  這個FA通路是怎麼做的呢?

  它的做法簡單粗暴。DNA交聯不是把DNA鎖住了,讓DNA不能複製了嗎?那FA通路就在DNA複製到被鎖住的位點時,「咔嚓」來一刀,剪斷一條DNA單鏈,這樣一來那個鎖就被解開了。(如下圖所示)

▲ FA通路的修複方式:紅色短線是DNA交聯損傷位點。

  注意看那兩把大剪刀

  顯然,FA通路用粗暴的方式幫DNA解了圍,隨後細胞還會啟動其他機制去修復被剪斷的DNA。從這個過程中,你不難看出,FA通路那一刀,直接導致DNA斷裂,雖然後續有其他的修復機制幫它收場,但是仍舊存在很大的風險,有可能會導致染色體重排,這樣一來正常的細胞就有可能癌變了

  總的來看FA通路這個修複方式,雖然有風險,但是總算修復了可怕的DNA交聯損傷。有研究表明,順鉑誘導的DNA交聯損傷,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修復[5]。

  那乙醛導致的DNA交聯損傷是不是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修復呢?

  上面這個問題才是荷蘭皇家科學院Hubrecht研究所的Puck Knipscheer和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Ketan J。 Patel團隊想要的研究課題。

▲ Puck Knipscheer(來源:hubrecht.eu)

  研究乙醛導致的DNA交聯損傷修複方式的難點在於,乙醛誘導的特定位點DNA交聯損傷很難獲得。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就花了兩三年的時間[6]。

  獲取他們想要的DNA交聯損傷之後,Knipscheer和Patel團隊深入研究了它的修複方式。

  FA通路確實參與了。

  不過,他們意外地發現,除了FA通路,好像還有一個更快的修復機制存在,大約有一半的乙醛誘導的DNA交聯是未知的修複方式修復的

  他們的職業敏感性告訴他們,下面有條大魚。

▲ Ketan J。 Patel(來源:hubrecht.eu)

  深入的研究發現,他們觀察到的第二種DNA交聯修複方式也與DNA複製有關,但確實與FA無關

  圍繞這個未知的修複方式,Knipscheer和Patel團隊的研究人員展開了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這個未知的修複方式不僅比FA通路快,還更安全:它竟然沒有切斷交聯位點附近的DNA鏈,而是直接把鏈子的一端解開了

  最終呈現的結果就是,經過這個未知的DNA交聯損傷修複方式修復之後,交聯位點的一條鏈上的鹼基是正常的,對面那條鏈上對應的鹼基攜帶著那個乙醛誘發的「鏈子」。(如下圖所示)

▲ 圖中紅色短線是DNA交聯損傷位點 左下角是FA修複方式,右下角是新發現的修複方式

 

       很顯然,這個新的修復機制無需切斷DNA,比FA通路安全多了

  Knipscheer和Patel團隊還發現,這個未知的修複方式雖然能修復乙醛誘導的DNA交聯損傷,但是對於順鉑誘導的DNA交聯損傷卻無能為力。

  遺憾的是,Knipscheer和Patel團隊雖然觀察到了這種修復途徑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有哪些分子參與其中。

  如果後續研究能找到這種修複方式背後的分子機制,有望開發相應的藥物治療範可尼貧血,以及降低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甚至還有可能發現另一個身患範可尼貧血樣疾病的人群。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癌症進化  Emma Chou • 2020-08-05 14:20:57 來源:前瞻網 E2368G0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蛇移動方式,它是如此奇怪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蛇運動方式。新記錄的爬坡行為很困難,但可以使蛇顯著地彈起大而光滑的圓柱體。研究人員將其稱為「套索運動」,因為這條蛇通過將其身體套在圓柱結構周圍,將它們緊緊套在從軀幹到尾巴的環形套索中而爬上了兩極。
  • 科學家放大招了:DNA搜索!
    這件事情到現在為止都還是一個謎團,雖然有很多人目睹,也有很多人提出反駁的意見,但是人們願意相信,這裡面也許真的存在一個史前生物,或者一個存在於世的龐然大物,當然更大的可能性這只是一種假設。其實關於尼斯湖水怪的傳聞,人們有限擁有的不過是一些照片,而這些照片還頗具爭議性,另外還有一些所謂的數據,可是始終都沒有比較確鑿的證據,因此才被人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不過現在科學家們試圖著手解決這個事情了。這一次,來自數個國家的科學家團隊,一起來探測這最神秘的湖泊。這一次,他們用環境dna來採樣,希望能夠得到關於尼斯湖水域儘可能多的生物的清單,並且跟其他的湖泊進行比對。
  • 上海一科學家發現渦蟲再生基因 或使人類永葆青春
    近日,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國際權威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CellBiology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已建立了日常維持數萬條渦蟲的研究系統,發現了12個新的調節再生的基因。渦蟲體長不到2釐米,大多生長在潔淨水質的池塘和溪流中,是一種令科學家感到驚奇的低等動物。
  • 中國科大首次在亞納米尺度上描繪DNA修復關鍵...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蔡剛課題組與南京農業大學王偉武課題組合作,首次在亞納米尺度上描繪出DNA修復的關鍵蛋白ATR激酶的三維結構,從而可以了解這種蛋白對DNA損傷的響應機制,該成果發表在12月1日的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
  • 科學家首次揭示了細胞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研究者表示,當細胞相互碰撞時,力會驅動使其移動並搖晃,甚至有時候會引起細胞破裂,細胞會持續產生驅動力並產生響應反應,同時其也會被周圍的環境所吸引;與橡皮筋拉伸過度就會發生斷裂不同,過度拉伸的細胞會開啟自我修復的反應,目前研究人員利用顯微鏡就能觀察到這一現象,但問題是目前他們並不清楚細胞內的修復和適應過程是如何被開啟的。
  • 日科學家發現可抑制基因組損傷的蛋白質
    據新華社10月15日消息,日本科學家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網絡版的論文說,他們經動物實驗發現,人類以及許多動物體內都有的Zuc蛋白質在抑制轉位子造成的基因組損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項研究成果將有助於解開不孕症發病的機制。
  • Cell Res:戚益軍等小非編碼RNA參與DNA損傷修復機制研究獲進展
    DSB是真核生物基因組後果最嚴重的損傷,可以導致基因突變、基因組不穩定和細胞死亡,因此與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真核細胞已演化出了複雜的DSB修復機制,涉及到一系列感應蛋白、傳導蛋白和效應蛋白的協調作用。
  • 科學家意外發現了物質的「新狀態」,或改變認知方式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操縱電荷的新方法,這一創造被稱為「物質的新階段」,當這樣的現象被發現時,想像力是有限的,它可能會改變我們檢測和交流信號的方式,它可能會改變我們感知事物和信息存儲的方式,以及我們可能從未想過的可能性,移動、操作和儲存電子的能力是絕大多數現代技術的關鍵,但這一關鍵即將被打破。
  • 科學家發現遠古袋獅遺體 證實屬於全新種類
    科學家發現遠古袋獅遺體 證實屬於全新種類2020-03-01 14:20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袋獅(Marsupial Lion)是一種體型像家貓的獅子,其牙齒非常鋒利,能夠咬斷骨頭。
  • 大熊貓牙齒可在損傷後自行修復
    傳說古代就有發現,大熊貓有吞食銅鐵五金的習性,有時甚至會半夜爬到城門附近偷吃門釘上的銅鐵包皮,所以叫食鐵獸。還有一種說法是大熊貓在無鹽可食的情況下,就會闖進村民家舔食鐵鍋裡殘存的鹽分,村民們不了解大熊貓的習性,誤以為大熊貓在吃鐵。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大熊貓的牙口真的很好,畢竟竹子也不好啃。
  • 科學家首次直接觀察到抗癌藥與DNA作用—新聞—科學網
    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小組首次直接觀察到了進入癌細胞DNA中的抗癌藥物的作用情況。
  • 科學家發現,水母能用來修復人類的受損皮膚
    海洋裡還有一種被稱為「海黃蜂」的箱形水母,是地球上已知的對人類毒性最強的生物。它們的身上長著60條3米長的觸鬚,每條觸鬚上有數十億個毒囊和毒針,這些毒素足以讓20個成年人在4分鐘內丟掉性命。最近發表在《材料科學與工程》(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稱,來自墨西哥的研究人員發現,水母的身體組織可以用作人類皮膚癒合的支架。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研究了大量的仙后座水母(Cassiopea Andromeda),這種長得有點像皇冠的水母被認為是倒立水母的一科。科學家們發現這種水母的結構與人類皮膚組織的結構相似。
  • 科學家發現疑似恐龍DNA!我們可以複製一個《侏羅紀》嗎?
    最近,這一夢想似乎離現實近了一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一塊出土於美國蒙大拿州的鴨嘴龍科斯氏亞冠龍軟骨化石中找到了疑似恐龍的DNA碎片。難道「侏羅紀公園」真的要開張了嗎?博物館中的亞冠龍化石 | 作者:Etemenanki3 發現疑似恐龍DNADNA(脫氧核糖核酸)作為生物體內的一種複雜大分子,有著獨特的組成和結構。
  • Plant Cell | SMC5/6複合物亞基NSE4A參與DNA損傷修復和種子發育
    該研究通過細胞學、遺傳學以及生物化學等實驗手段揭示了SMC5/6複合物的NSE4A亞基參與植物體細胞的DNA損傷修復並且影響種子發育。    NSE4A is necessary for seed development  接下來,研究者分析了NSE4A在體細胞DNA損傷修復過程中的作用。
  • 幹細胞有效修復運動損傷!挽救了C羅等球星的職業生涯
    所以一種短期且高效的修複方案成為了每個俱樂部的標配。肌腱和韌帶是強韌的纖維束帶,主要由膠原構成,可以將肌肉網絡與骨骼相連,或將骨骼與重要關節周圍的軟骨相連。不管你是投擲棒球穿越本壘還是把行李舉到行李架上,是肌腱和韌帶讓你每天使用的各種可扭可轉的部位擁有了強度、靈活性和穩定性。一旦發生磨損或撕裂,你就需要花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來恢復——做了手術也不例外。
  • ...科學家在果蠅中觀察到一種與阿爾茲海默病相關的異常基因複製...
    2018年7月25日訊 /生物谷BIOON /—邪惡的基因自我複製,並把它們劣質的複製品放置到遙遠的星系(也就是我們的DNA)前線,然後導致疾病發生。在7月23日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健康中心的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基因複製粘貼活動在有tau蛋白病變(一類神經退行性疾病,包括阿爾茲海默病)的果蠅模型中顯著增加。研究者們還發現,拉夫米定--一種被批准用於HIV和B型肝炎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減少了這種複製行為,並減少了果蠅大腦中神經細胞的死亡。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課題組與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個研究組合作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 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張冰課題組發現新的DNA修復通路
    當細胞遭受紫外線,離子輻射或代謝產生的活性氧等因素導致DNA損傷時,會立即啟動DNA損傷響應機制(DNA damage response, DDR)進行DNA 修復。DDR缺陷會導致損傷DNA的不斷累積,造成基因組的不穩定性並促進腫瘤的發生。因此闡釋DDR及DNA 修復機制,對於腫瘤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BRCA1是著名的腫瘤抑制基因, 在3%-18% 的所有乳腺癌和宮頸癌病人以及45%遺傳性乳腺癌和宮頸癌病人中都發現有BRCA1的突變。研究證明BRCA1突變是早髮型乳腺癌和宮頸癌的主要致病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