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遠古袋獅遺體 證實屬於全新種類

2020-12-05 太平洋電腦網資訊中心

科學家發現遠古袋獅遺體 證實屬於全新種類

2020-03-01 14:20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袋獅(Marsupial Lion)是一種體型像家貓的獅子,其牙齒非常鋒利,能夠咬斷骨頭。最新的調查研究證實袋獅是一種全新種類的獅子。 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裡弗斯利世界遺產保護區(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那裡尋找化石)發現了這頭小獅子的遺體。

Peter Schouten

此前這種袋獅由於牙齒小、體型小,而被納入到Priscileo科(學名叫做Thylacoleo)。但是當研究人員仔細觀察頭骨和下頜時,他們發現頭骨的解剖結構不同於其他有袋獅子的解剖結構。

新南威爾斯大學生物,地球與環境科學教授麥可·阿切爾(Michael Archer)周五說:「隨著我們在裡弗斯利(Riversleigh)發現更多更好的標本,我們開始意識到它根本不屬於該分支。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有袋動物。它是有袋獅子家族樹上的一個不同分支。」

在本月發表於《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證實該哺乳動物是有袋獅子的新屬分支。研究人員認為,有袋獅子(Lekaneleo roskellyae)生活在樹上,並食以斷齒的鳥類,蛇和其他小動物。

袋獅目前已經滅絕,生存於上新世末至更新世末(2 百萬年前 - 46,000 年前)的澳洲。袋獅肩高71 cm(28英寸),長114 cm(45英寸)。它們平均重101至130千克(223至287磅),個別的可重達124至160千克(273至353磅)。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壁畫描繪數萬年前滅絕動物袋獅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導,現今澳大利亞大陸並沒有什麼陸地掠食性動物,但在3萬年前澳大利亞大陸存活著一種叫做「袋獅」(Thylacoleo carnifex)的有袋食肉性動物,這種已滅絕的物種在遠古澳大利亞相當於劍齒虎在南美大陸的地位,它體型龐大,撕咬力強,是兇猛的頂級掠食動物。
  • 科學家發現遠古蚊子的「最後一餐」
    「科學家」利用遠古蚊子體內的血液,提取恐龍基因信息,成功培育、復活恐龍——這是好萊塢電影《侏羅紀公園》的情節。
  • 遠古猛獸-袋獅
    袋獅是澳洲最大的肉食性動物,且是最大的肉食性有袋類。模式種-劊子手袋獅(T. carnifex)與人的比例。袋獅的骨架袋獅肩高75釐米,長度大約150釐米,它們平均重101-130公斤,個別的可重達124-160公斤。
  • 澳洲森林霸主袋獅為何滅絕?科學家:與人類並無關聯!
    在人類登陸澳洲前,澳洲曾生活著數種兇猛的巨型動物,也包括咬合力強大的頂級掠食者袋獅(Thylacoleo)。袋獅作為澳洲森林中的頂級掠食者,但在3.5萬到4.5萬年前卻消失了,有人懷疑袋獅的滅絕是人類活動的影響。
  • 袋獅的咬合力是獅子的3倍,如果它們還活著,該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古生物學家重建袋獅完整骨骼古生物學家對袋獅的前肢的骨骼結構進行分析,發現它們擅長攀爬樹木年,科學家在澳大利亞西北部海岸附近洞穴中發現遠古壁畫。科學家對這一壁畫進行分析,「這是一種像貓一樣的有袋動物,體型近似於現在的獵豹。它的前肢很大,指爪很長,看起來是用於攻擊的武器。背部有明顯的條紋,尾巴呈簇絨狀,耳朵尖尖並且豎立起來。」
  • 澳洲現一種遠古「獅子」,牙齒能咬斷骨頭,腹部藏有一個育兒袋
    據《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報導,最近有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有育兒袋的遠古 「獅子」。當然,此「獅子」非彼獅子,這是一種史前生活在澳大利亞雨林中的兇猛物種,如今這種動物被科學家們命名為「袋獅」。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科學家們重新評估了這種遠古野獸的牙齒和下顎的形狀和結構,發現它們實際上是一種全新的物種。所以,大家千萬別把袋獅看成獅子家族的一員。
  • 西伯利亞發現遠古生物遺骸,距今5萬年,專家:對人類是危險信號
    近日,國際上某知名科學雜誌報導了這樣一則消息,科學家們揭開了一具在5.7萬年的遠古生物屍體的秘密。與此同時,北極地區又發現了一具全新的遠古生物屍體。而此次是科學家們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之中發現了史前動物「披毛犀」,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遠古生物再次現身北極?不少科學家們發出疑問,難道北極真的已經進入到「氣候臨界點」了嗎?如果這樣的現象繼續出現的話,那麼人類就真的要開始警惕了。
  • 西伯利亞挖出遠古遺體,8萬年一遇高溫終現惡果,人類活動已失控?
    北極冰川融化當然,氣候異常變化最引人矚目的的則是北極冰川融化,造成永凍土中的遠古生物遺體解封。北極冰川底下保存著遠古生物遺體不是新鮮事,但最近幾年遠古生物屍體被發現的次數越來越多。科學家在北極凍土地帶曾經發現了多處猛獁象遺體,當時北半球接近一半的區域被冰川覆蓋,猛獁象為了抵抗寒冷,進化出了厚厚的皮毛,它們的身影已經涉足北極地區,但沒想到的是遭遇了遠古人類。西伯利亞地區曾經出土了一個完整的幼年猛獁象屍體,看來幼年階段的遠古生物似乎更加難以適應冰川寒冷氣候。當動物族群裡面的幼崽紛紛夭折後,該族群離滅絕就不遠了。冰川凍土裡面隱藏著什麼?
  • 凍土中發現完整的史前生物,似狼似狗,科學家也不知道是什麼
    科學家為了研究遠古時期的地球生物,一直期望能夠發現保存比較完整的遠古生物,而這樣的夢想自然是無法依靠化石實現的。但有人覺得,地球發生那麼嚴重的災害使得生物大滅絕,肯定沒有很完整的生物體能保留下來,最大的限度也就是化石了。但是事實證明,大自然還是很神奇的。
  • 俄羅斯北部凍土消融,發現史前披毛犀遺體,專家:地球在「哭泣」
    俄羅斯北部凍土消融,發現史前披毛犀遺體,專家:地球在「哭泣」,比冰川融化更危險的是凍土融化,凍土深埋地下,可能數百萬年都未曾解凍過,而在前不久的時候在俄羅斯北部靠近北極的永凍層發掘出了一隻數萬年前的史前毛犀遺體。
  • 雙語:最「兇殘」動物 袋獅重返人們視野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日前報導,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對眾多的食肉性哺乳動物的咬力(bite force)進行了評估。他們發現,俗稱「塔斯馬尼亞惡魔」的食肉性有袋類動物——袋獾才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強大的獵食者。   通過研究動物的頭骨化石,科學家在已經滅絕的食肉哺乳動物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結論。
  • 科學家在永久凍土中發現14300年前動物,非狼非狗,不知是什麼?
    可是由於地球生態的不斷變化,尤其是五次生物大滅絕的發生,讓大部分的生物種類都消失滅絕了。即使是6500萬年前,稱霸地球1.6億年的恐龍最終也難逃滅絕的命運。而人類想要一睹遠古生物的風採,只能通過一些發現的遠古化石,這些化石中呈現給我們的也只是遠古生物一個輪廓,具體的信息我們根本不知道。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遠古海洋生物遺骸
    中新網6月11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11日援引《國家地理》雜誌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歷經十年努力,在南極洲的一個小島上挖掘並識別出了人類目前已知質量最重的遠古海洋生物遺骸。據報導,此前,科學家們在南極發現了該動物的遺骸,但因惡劣的天氣條件,挖掘工作直到2017年才完成。此後,研究人員又花了很長時間來識別該動物。據悉,研究人員找到了它的大部分骸骨,但卻沒有頭骨。這個還沒有命名的動物遺骸重11.8至14.8噸,從頭到尾身長約12米。目前,它是在考古工作中所發現的最重的動物。
  • 長得像獅子,卻和獅子沒半毛錢關係,澳洲袋獅會被人類復活嗎?
    如今常見的有袋類動物就有袋鼠、樹袋熊等等,但專門研究有袋類動物的專家表示,這塊大陸上曾經存在的有袋類動物種類要比現在多得多,但它們相當一部分滅絕了。而大多數有袋類動物滅絕的原因並不難得出,那就是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大家所熟知的袋狼,這種動物就因為人類的過度捕殺而導致滅絕。除了袋狼之外,澳大利亞的考古學家還在野外發現了另一種外形長得和獅子相似的有袋類動物,並為其命名為「袋獅」。
  • 澳大利亞發現新物種,或是當地最大的哺乳動物,咬力直追非洲獅
    經過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古生物學家Stephen Wroe研究發現,袋獅的咬合力可能是同等體型的非洲獅的3倍,換句話說,一頭體重100千克的袋獅咬合力可以接近一頭體重250千克的非洲獅,這個發現確實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如果袋獅還存在的話,那麼獅子的地位相信將會受到挑戰。
  • 科學家發現遠古森林,距今3.7億年,見證了兩棲動物的起源!
    我們現在最熟悉的藍鯨,就是遠古時期存留下來的唯一哺乳動物。很多人認為除了動物外,植物的生命力好像更強,在美國就有一片潘多樹林,存活時間已經超過了8萬年。前段時間我國的科學家在新疆進行勘探的時候發現,原來新疆竟然有一片遠古森林,至今已經有3.7億年的歷史了。
  • 澳洲森林霸主袋獅為何滅絕?研究指向氣候變遷
    數十萬年前的澳洲,森林裡曾棲息著咬合力強大的頂級掠食者袋獅(Thylacoleo)。有人懷疑袋獅的滅絕是人類活動的影響,但研究顯示是因為氣候變化所造成。袋獅是澳洲森林中的頂級掠食者,但在3.5萬到4.5萬年前卻消失了。
  • 袋獅如果放到現代,能不能與蘇門答臘虎一較高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袋獅看到名字,許多人會認為袋獅是一種貓科動物,其實,並不是。袋獅是一種遠古有袋類食肉動物,屬於袋獅科。袋獅最早出現在距今300萬年前左右的上新世,而且一直生活到距今3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期才滅絕。從現有的動物,大多數的有袋類動物都生活在澳大利亞,而袋獅也不例外。
  • 科學家發現新恐龍,是霸王龍的親戚,但是它卻很與眾不同!
    人們沒有辦法回到過去,所以只能通過化石來了解遠古時代的恐龍,利用現代的技術,將其進行還原,這才有了豐富多彩的恐龍世界。實際上,恐龍有很多種類,它們都各有特點。因為化石被掩埋在地表深處,經過土壤的掩埋之後,會和巖石相融,所以我們很難發現化石。所以恐龍到底有多少種,至今還是一個未知數。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相信以後肯定能夠完善恐龍的百科全書。
  • 袋獅
    袋獅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肉食性動物,且是最大的肉食性有袋類。它可能在:森林、林地、灌叢帶及河谷等地進行獵食。袋獅的近親是草食性的袋熊及樹熊。袋獅肩高75釐米,長1.5米。它們平均重101-130公斤,個別的可重達124-160公斤。它們的體型差不多像雌獅及小型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