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登陸澳洲前,澳洲曾生活著數種兇猛的巨型動物,也包括咬合力強大的頂級掠食者袋獅(Thylacoleo)。袋獅作為澳洲森林中的頂級掠食者,但在3.5萬到4.5萬年前卻消失了,有人懷疑袋獅的滅絕是人類活動的影響。
人類大約在6萬年前登陸澳洲,因此科學家們懷疑人類是不是導致袋獅滅絕的罪魁禍首。這種猜測並不能說是純粹瞎掰,畢竟老祖宗和如今的我們一樣前科累累。
袋獅是目前已知澳洲最大的肉食性哺乳動物,在近200萬年的歲月裡堪稱澳洲最可怕的掠食者。根據化石研究,袋獅體型略大於現代的豹,不過小於如今的非洲獅。而且袋獅可能會像現在的食腐動物一樣移動和捕獵,不過四肢結構表明它不擅長爬樹及敏捷性稍差,應該是一個伏擊型捕食者。此外袋獅的下顎十分強大,是有史以來咬合力最強的哺乳動物之一(咬合力達400千克)。
來自範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古生物學家拉裡薩-德桑提斯(Larisa DeSantis)領導的研究顯示,袋獅是由於自然的氣候變化而喪失棲息地,最終走向滅絕,與人類並無關聯。DeSantis 和研究人員們透過兩個方面確認,袋獅只棲息於森林當中,而且相當不習慣開闊的草原。
研究人員利用磨損的牙齒和同位素分析,發現袋獅獵捕森林中的動物為食。德桑提斯表示,袋獅高度特化在森林裡的狩獵能力,但這也讓袋獅在面對35萬年前氣候乾旱的時候更容易滅絕。此外,袋獅的身體構造顯示它們屬於伏擊式的獵人,能夠在近距離攻擊毫無防備的動物,而非開闊的地形追趕快速奔跑的獵物。
由於35萬年前澳洲的氣候開始變得更乾旱,使得茂密的森林逐漸成為草原。棲息地日漸縮減讓高度適應森林的袋獅難以招架,狩獵的效率也越來越低落。德桑提斯表示,這項研究代表即使是最勇猛的掠食者,也要屈服於氣候變化。
取代袋獅的掠食者比袋獅更加著名,也就是擁有塔斯馬尼亞虎之稱的袋狼(Thylacine),直到1936年才滅絕。但袋狼比袋獅更適應澳洲乾旱氣候下的開闊棲息地,很可能就是袋狼能夠生存但袋獅卻無法的原因。雖然袋獅相當強大,但構造的高度特化降低了它們的適應能力,最終走向滅亡的結局。然而,袋狼即便撐過了氣候的改變,卻最終被人類的濫殺逼上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