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森林霸主袋獅為何滅絕?科學家:與人類並無關聯!

2020-12-05 騰訊網

在人類登陸澳洲前,澳洲曾生活著數種兇猛的巨型動物,也包括咬合力強大的頂級掠食者袋獅(Thylacoleo)。袋獅作為澳洲森林中的頂級掠食者,但在3.5萬到4.5萬年前卻消失了,有人懷疑袋獅的滅絕是人類活動的影響。

人類大約在6萬年前登陸澳洲,因此科學家們懷疑人類是不是導致袋獅滅絕的罪魁禍首。這種猜測並不能說是純粹瞎掰,畢竟老祖宗和如今的我們一樣前科累累。

袋獅是目前已知澳洲最大的肉食性哺乳動物,在近200萬年的歲月裡堪稱澳洲最可怕的掠食者。根據化石研究,袋獅體型略大於現代的豹,不過小於如今的非洲獅。而且袋獅可能會像現在的食腐動物一樣移動和捕獵,不過四肢結構表明它不擅長爬樹及敏捷性稍差,應該是一個伏擊型捕食者。此外袋獅的下顎十分強大,是有史以來咬合力最強的哺乳動物之一(咬合力達400千克)。

來自範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古生物學家拉裡薩-德桑提斯(Larisa DeSantis)領導的研究顯示,袋獅是由於自然的氣候變化而喪失棲息地,最終走向滅絕,與人類並無關聯。DeSantis 和研究人員們透過兩個方面確認,袋獅只棲息於森林當中,而且相當不習慣開闊的草原。

研究人員利用磨損的牙齒和同位素分析,發現袋獅獵捕森林中的動物為食。德桑提斯表示,袋獅高度特化在森林裡的狩獵能力,但這也讓袋獅在面對35萬年前氣候乾旱的時候更容易滅絕。此外,袋獅的身體構造顯示它們屬於伏擊式的獵人,能夠在近距離攻擊毫無防備的動物,而非開闊的地形追趕快速奔跑的獵物。

由於35萬年前澳洲的氣候開始變得更乾旱,使得茂密的森林逐漸成為草原。棲息地日漸縮減讓高度適應森林的袋獅難以招架,狩獵的效率也越來越低落。德桑提斯表示,這項研究代表即使是最勇猛的掠食者,也要屈服於氣候變化。

取代袋獅的掠食者比袋獅更加著名,也就是擁有塔斯馬尼亞虎之稱的袋狼(Thylacine),直到1936年才滅絕。但袋狼比袋獅更適應澳洲乾旱氣候下的開闊棲息地,很可能就是袋狼能夠生存但袋獅卻無法的原因。雖然袋獅相當強大,但構造的高度特化降低了它們的適應能力,最終走向滅亡的結局。然而,袋狼即便撐過了氣候的改變,卻最終被人類的濫殺逼上絕路。

相關焦點

  • 澳洲森林霸主袋獅為何滅絕?研究指向氣候變遷
    數十萬年前的澳洲,森林裡曾棲息著咬合力強大的頂級掠食者袋獅(Thylacoleo)。有人懷疑袋獅的滅絕是人類活動的影響,但研究顯示是因為氣候變化所造成。袋獅是澳洲森林中的頂級掠食者,但在3.5萬到4.5萬年前卻消失了。
  • 兇猛巨獸袋獅的滅絕之謎,曾在澳洲稱雄,是動物中的劊子手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表面總是無時無刻地在發生著奇妙的演變,世界的演變,環境的變化,氣候的或好或壞,地理地勢的各種變更,大自然母親似乎有它自己的打算一般,它能讓生物在世界演變中能夠活下來,亦能讓生物在生態變換中消失滅絕。
  • 長得像獅子,卻和獅子沒半毛錢關係,澳洲袋獅會被人類復活嗎?
    如今常見的有袋類動物就有袋鼠、樹袋熊等等,但專門研究有袋類動物的專家表示,這塊大陸上曾經存在的有袋類動物種類要比現在多得多,但它們相當一部分滅絕了。而大多數有袋類動物滅絕的原因並不難得出,那就是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大家所熟知的袋狼,這種動物就因為人類的過度捕殺而導致滅絕。除了袋狼之外,澳大利亞的考古學家還在野外發現了另一種外形長得和獅子相似的有袋類動物,並為其命名為「袋獅」。
  • 氣候變化與袋獅的滅絕有關
    研究負責人、田納西範德比爾特大學的古生態學家Larisa DeSantis表示,35萬年前,澳大利亞日漸乾燥,這種氣候條件導致了陸地森林面積減小及林地獵物數目減少。這進而影響了它們的捕食者,如袋獅(T. carnifex),使它們面臨滅絕的危險。
  • 袋狼的滅絕,人類和澳洲野狗都有責任,它留下來的只有標本
    袋狼是澳洲的頂級掠食者,人類沒去澳洲之前,它們才是澳洲的主人。最後一隻袋狼於1936年死亡,袋狼宣布滅絕。人類有一半責任,澳洲野狗有一半責任。環境的變化,使得澳洲大陸上的動植物走向了另一條演變道路,有袋類哺乳動物出現了。和袋狼生活在同一時代的還有袋獅和雙門齒獸,同屬有袋類哺乳動物。在5萬年前,人類踏足了澳洲大陸,袋獅這樣的大型猛獸在人類的圍攻下,逐漸滅絕。袋狼卻憑藉著靈活的身手,活到了近代。
  • 澳洲食人魔龍古巨蜥,能無性繁殖,卻被人類滅絕
    ,古鱷魚體型可達九米,且四足長而有力,可以陸地上快速的爬行,隨著澳洲遠離南極大陸,天氣變得溫熱,恐龍和古鱷魚體型變小,恐龍在一億年前滅絕,水陸兩棲動物,避開了古巨蜥的獵殺,生存範圍大大縮小,從此,食人魔龍古巨蜥成為澳洲真正的霸主。
  • 貓狗在澳洲的「發家史」,人類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雙齒門獸、袋狼等,但是隨著人類的到來,這些猛獸相繼滅絕,也就為日後野狗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條件。3萬多年以前,澳洲大陸上生活著一種叫做袋獅的動物,它是澳洲歷史上最強大的獵食者之一,所處的時代為上新世至更新世期間,它們體型龐大,體重在100-160千克之間,撕咬能力強,通過化石研究,科學家們確定了史前食肉動物中的最強咬合力來自袋獅。
  • 壁畫描繪數萬年前滅絕動物袋獅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導,現今澳大利亞大陸並沒有什麼陸地掠食性動物,但在3萬年前澳大利亞大陸存活著一種叫做「袋獅」(Thylacoleo carnifex)的有袋食肉性動物,這種已滅絕的物種在遠古澳大利亞相當於劍齒虎在南美大陸的地位,它體型龐大,撕咬力強,是兇猛的頂級掠食動物。
  • 澳洲現一種遠古「獅子」,牙齒能咬斷骨頭,腹部藏有一個育兒袋
    當然,此「獅子」非彼獅子,這是一種史前生活在澳大利亞雨林中的兇猛物種,如今這種動物被科學家們命名為「袋獅」。根據《皇家學會報告》,澳大利亞大陸的袋獅,其可怕的撕咬能力是現存的、身體大小一樣的非洲獅的3倍。也就是說,一隻體重平均100千克的袋獅,其咬噬力幾乎可以接近250千克重的現代非洲獅。作為有袋類動物,袋獅為何在攻擊力上如此強大?下面兩點也許能夠解釋袋獅的強大咬力。
  • 澳洲巨型動物為什麼會滅絕?答案找到了!
    科學家找到澳洲巨型動物滅絕的真正原因澳洲大陸是一片神奇的大陸,其四周被海洋環繞,與其他大陸分割。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的生態環境和動植物品種,其中又以獨具特色的有袋類動物聞名。研究人員依靠保存質量很高的化石以及人類活動的考古學證據,繪製了澳洲巨型動物滅絕的區域模式。通過複雜的數學模型,研究人員測試了包括氣候、水源、人類活動等因素在巨型動物滅絕中造成的影響。
  • 科學家發現遠古袋獅遺體 證實屬於全新種類
    科學家發現遠古袋獅遺體 證實屬於全新種類2020-03-01 14:20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袋獅(Marsupial Lion)是一種體型像家貓的獅子,其牙齒非常鋒利,能夠咬斷骨頭。
  • 遠古猛獸-袋獅
    >有袋類動物,生存於上新世末至更新世末的澳洲(大約200萬至4.6萬年前)。袋獅是澳洲最大的肉食性動物,且是最大的肉食性有袋類。袋獅可能在森林、林地、灌叢帶及河谷等地進行獵食。它會獵食像雙門齒獸及巨型短面袋鼠等大型動物。
  • 袋獅
    袋獅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肉食性動物,且是最大的肉食性有袋類。它可能在:森林、林地、灌叢帶及河谷等地進行獵食。袋獅的近親是草食性的袋熊及樹熊。它是所有已滅絕的哺乳動物中咬勁最強的,重100公斤的袋獅一咬可以媲美一頭重250公斤的獅子。它會獵食像雙門齒獸及巨型短面袋鼠等大型動物。它是有袋類中專門的獵食者,它的前肢極度強壯,有可收縮的爪,這都是有袋類中未曾有過的。它有鋒利的裂齒及強壯的顎肌,可以從獵物撕開一大片的肉。這些特徵綜合起來估計它有可能會攀樹,並保存獵物的腐肉。袋獅肩高75釐米,長1.5米。
  • 全球因人類而滅絕的十種動物,海牛被吃光,恐貓曾是人類大敵
    一、劍齒虎劍齒虎作為原貓進化而來的物種,在遠古時代是最成功的貓科霸主,它們的分布幾乎遍布全球,巨大的犬齒讓它們成為最可怕的頂級掠食者。四、澳洲古巨蜥七千年前,澳洲大陸是唯一的一塊人類未涉足的大洲,直到人類開始學會了航海,東南亞沿海的人類一個島嶼接著一個島嶼的跨越大洋
  • 袋獅的咬合力是獅子的3倍,如果它們還活著,該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袋獅在樹上也會伏擊小動物袋獅的滅絕之謎2008年,科學家在澳大利亞西北部海岸附近洞穴中發現遠古壁畫。科學家對這一壁畫進行分析,「這是一種像貓一樣的有袋動物,體型近似於現在的獵豹。它的前肢很大,指爪很長,看起來是用於攻擊的武器。背部有明顯的條紋,尾巴呈簇絨狀,耳朵尖尖並且豎立起來。」
  • 澳洲三大夢魘級入侵動物,中華田園犬滅絕袋狼,野兔將其變成荒漠
    澳洲曾經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大洲,曾經被認為是一個大型島嶼,由於澳洲缺乏有力的外部競爭,本土的生物以有袋類居多,與其他的大洲有著明顯的區別,更多的保留了遠古時代的特徵,同時,這也讓它們對外來物種的入侵沒有足夠的能力應對。在澳洲歷史上有著三大堪稱夢魘級別的入侵物種,每一個物種的入侵都幾乎造成了澳洲大批量的本土動物滅絕。
  • 地球上你會慶幸滅絕的7種動物,有的曾是天空之王,森林霸主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一直都在大自然中貫徹,隨著大自然整體環境的不斷變化,也有不少生物逐漸走向了滅絕。在諸多生物中,有7種動物滅絕都讓人類感到慶幸。就連龐大的鯨魚在第2種面前,都會成為脆骨一般的存在。1.巨猿。
  • 已滅絕的烏龜,為何如今再次出現?科學家:警惕第六次大滅絕
    地球上曾經經歷過五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分別是距今4.4億年的奧陶紀大滅絕、距今3.65億年前泥盆紀大滅絕、距今2.5億年前二疊紀大滅絕、距今2億年前三疊紀大滅絕以及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至於這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科學家猜測很有可能已經在向我們來了,如今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正在不斷加劇,而人類就是推動這第六次大滅絕的始作俑者。
  • 雙語:最「兇殘」動物 袋獅重返人們視野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日前報導,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對眾多的食肉性哺乳動物的咬力(bite force)進行了評估。他們發現,俗稱「塔斯馬尼亞惡魔」的食肉性有袋類動物——袋獾才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強大的獵食者。   通過研究動物的頭骨化石,科學家在已經滅絕的食肉哺乳動物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結論。
  • 袋狼作為澳洲明星物種,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全盛,又是如何消失的?
    屬於袋鼬目袋狼科,無亞種分化。前段時間關於袋狼的討論在網上也是沸沸揚揚,說科學家們在幾個袋狼的標本中發現了較為完整的基因庫,有望通過現代科學手段將這種已經滅絕了的動物重現於世,確實非常神奇。消失的明星物種跟現代許多已經滅絕的動物一樣,袋狼的消失跟人類有著莫大的關聯,尤其是5000年前,人們將狗帶入了澳洲,隨著狗的數量越來越多,一些狗逃脫了人們的控制,成為了野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