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和狗在大多數人眼中都是可愛的象徵,它們也是世界上飼養人數最多的兩種寵物,從去年我國寵物行業白皮書上的調查結果來看,2019年我國城鎮寵物貓狗的數量為9915萬隻,其中狗有5503萬隻,貓有4412萬隻,整體消費市場規模達到了2024億元。
無論是高冷的貓還是熱情的狗,背後都有著數量龐大的,喜歡它們的群體,從來沒有人想過,兩種這麼可愛的動物,也會給人們帶來麻煩,但實際情況卻是如此,在澳洲人民的眼中,貓和狗似乎成為了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澳洲原本是沒有貓和狗的,後來被人們帶了過去,有一些出於某些原因脫離了人們的控制,逐漸恢復野性成為野貓、野狗。由於澳洲大陸上唯一的大型食肉動物袋狼早就滅絕了,所以到了野外的貓和狗很快就找回了它們食肉的本性,大肆捕殺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急速上升,最終到達泛濫的地步。
澳洲野狗問題由來已久,一直是人們頭疼的問題,而關於野貓,在去年的時候,澳大利亞甚至動用了自己的國寶,把袋鼠肉加入到特製的毒香腸裡面去,以確保野貓愛吃。可能很多人會問,這麼兩種可愛的動物,是如何在澳洲紮下根來,並如何發展到今天這種局面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講貓狗在澳洲的發展史。
人類登島,大型食肉動物的災難
對於澳洲來說,貓和狗都是外來物種,很多時候我們不解,為什麼外來物種很容易泛濫?主要原因是沒有了天敵,沒有了限制,所以種群能夠得到快速的發展。知曉了這個原理之後,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何貓狗都能夠在澳洲這片土地上快速發展起來了。
澳洲地理環境特殊,其獨有的生態系統與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不一樣,這裡是有袋動物的天堂,極度缺乏大型食肉動物。
雖然野狗是如今澳洲最大也是唯一的一種大型食肉動物,但是歷史上的澳洲還是出現過一些比較有名的大型食肉動物的,比如袋獅、雙齒門獸、袋狼等,但是隨著人類的到來,這些猛獸相繼滅絕,也就為日後野狗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條件。
所以我們在講澳洲野狗發展史之前,很有必要先普及一下澳洲大型食肉猛獸的興起、衰敗過程,這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澳洲野犬的整個發展過程。
3萬多年以前,澳洲大陸上生活著一種叫做袋獅的動物,它是澳洲歷史上最強大的獵食者之一,所處的時代為上新世至更新世期間,它們體型龐大,體重在100-160千克之間,撕咬能力強,通過化石研究,科學家們確定了史前食肉動物中的最強咬合力來自袋獅。
在當時的澳洲來說,由於食物鏈的各個環節都具備,所以生態系統也比較高級和穩定,然而這項平衡,最終還是被人類打破了。
距今5000多年前,當時的人們從東南亞來到澳洲,很快一些食肉動物與人類之間就爆發出強烈的衝突,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雖然沒有現代化的捕獵工具,但卻擁有當時最強的力量——火,人們用刀耕火種的方式耕作,用燒掉整片森林的代價殺死大型猛獸,最終袋獅、雙齒門獸、古巨蜥等一些對人類威脅較大的動物相繼滅絕。不過袋獅等的滅絕,卻為袋狼帶來了絕佳的發展機會。
袋獅起於上新世,在3000多年前仍生活在澳洲大陸上,受到袋獅的限制,袋狼的種群發展速度一直不快,但是後來袋獅在與人類的衝突中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袋狼便很快就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全盛時代。
不過這個全盛時期非常短暫,因為袋狼是當時唯一的大型食肉猛獸,隨著人類世界的發展,由之前的「人獅」衝突逐漸變成了「人狼」衝突,而袋狼也步了袋獅的後塵。
袋狼衰敗史,澳洲野狗的發展史
正所謂一個物種的衰敗,可能就是另外一個物種的興起,如同袋獅滅絕給了袋狼一個發展機會一樣,袋狼的消失也讓澳洲野犬的發展沒有了阻礙。人們在來到澳大利亞的時候,其實是帶了自己的小夥伴的,這個小夥伴對於當時的人類來說十分重要,它就是家犬。
人們打獵的時候需要狗,看家護院也需要狗,狗在這些方面也的確表現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狗的數量越來越多,一些就脫離了人類的控制,成為遊蕩在野外的野犬。
剛開始的時候這些脫離控制了的狗還只是在村莊周圍遊蕩,但是隨著數量的增多,一些野狗開始結成大群,就不斷向野外擴張地盤,最終與袋狼展開激烈的競爭。相對於袋狼來說,野狗食性更雜,適應性更強,體型還不小,加上犬類天生更具社會屬性,所以在日後的競爭裡面,袋狼逐漸落入下風。
其實當初遊蕩在村莊周圍的澳洲野犬,經常會捕食家畜、家禽,但是人們卻把這個「鍋」甩給了他們認為更具威脅性的袋狼身上,導致袋狼被人們大肆捕殺。
受多種因素影響下,澳洲大陸上的袋狼消失殆盡,只剩下塔斯馬尼亞島由於沒有人們涉足,才保留了部分的袋狼。1642年,荷蘭航海家發現了這座島嶼,19世紀初,大量歐洲殖民者湧入這座島。其實剛開始的時候「人狼」衝突並不是很大,畢竟當時這裡的人類主要是英國的流放犯人,所以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不是很高,而袋狼又是一種懼人的動物,它們通常遠離人群而居,所以雙方在一段時間內也相安無事。
澳洲野狗是什麼時候登上塔斯馬尼亞島的呢?據目前的資料來看,是1803年被人們帶入了。歷史在這座小島上重演了,人們用圍欄等將島上的土地分割成一片一片,這就將袋狼的棲息地分割成零零碎碎的斑塊狀,相互不連通,這樣的做法無疑讓「人狼」衝突加劇。
對於袋狼來說,經人們馴化的牲畜、家禽更容易被捕殺,所以這些動物佔袋狼的食物來源比重越來越高,也就為日後人們大量獵殺袋狼埋下了伏筆。
由於袋狼的消失,澳洲野狗徹底沒有了競爭對手,所以它們的發展也進入了高速階段。從生態系統的角度出發,澳洲野犬幾乎代替了袋狼的生態位,是目前澳洲唯一的一種大型食肉動物,對限制野貓、狐狸的數量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但是澳洲野狗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危害,它們會捕食牲畜,嚴重危害畜牧等產業,人們為了對付野狗,曾修煉了一項非常偉大的建築,從昆士蘭東部海岸線到南澳,修建了一條世界最長的圍欄,用來防止野狗進入東南部綿羊產業發達的地區。
發展到目前,澳洲野犬數量大約在10000-50000隻,幾乎已經成了本土的物種了,為此人們甚至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方認為澳洲野犬雖然相對於在當地已經生活了超過1.5億年的鴨嘴獸、袋鼠等動物來說,還比較「新」,但其已經是澳洲獨特的物種了,比起其他的狗,澳洲野犬的頭部更變、吻部更長。但是另外的一方則認為這就是一種普通野狗,跟羅威納犬等其他回歸到野外的犬種類似。
澳洲野貓的發展史
貓進入澳洲的時間相對於狗來說有點晚,它們是在17世紀的時候來到這裡的。當時歐洲的殖民者之所以會帶貓過來,只是因為它是一隻寵物,人們也沒有想讓它充當其他的角色。在一項研究裡面,科學家們發現澳洲野貓的DNA跟歐洲貓類似,這也進一步證明了這些貓大都來自於歐洲。
跟狗一樣,剛開始進入澳洲的貓數量很少,且基本上都生活在人類家庭中,但隨著「拋棄」,以及主動流浪的貓數量增多,它們也日漸發展成一股令澳洲小動物聞風喪膽的力量。
20世紀初,人們發現澳洲一些小型的哺乳動物數量急劇下降,經過調查之後,人們把目光放在了野貓的身上,由於澳洲當時已經沒有了多少大型的食肉動物,唯一的野狗主要食物來源是一些更容易捕捉的動物,比如兔子、負鼠、袋鼠、綿羊等等,對野貓的控制力度有限,所以到了野外的貓咪很快就展現出了貓科動物獵食者的力量,它們瘋狂捕殺小動物,一些澳洲本土小動物就在野貓的捕殺下相繼滅絕了,比如新月甲尾袋鼠、大耳竄鼠等。
其實貓進入澳洲的過程是斷斷續續的,比如在18世紀初的時候,一些水手會養貓,用來捕捉船上的老鼠,到了澳洲之後有些貓就送人。
而到了現代,更多的貓進入澳洲則是作為寵物的身份,人們出於喜歡或者一時頭腦發熱購買了,養過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自己並不適合養寵,就將其放到野外,漸漸地,野貓的數量就多了起來。
由於缺乏天敵的捕殺,這些野貓經過一代一代地繁殖,如今的澳洲基本上99.8%的地區都發現了野貓的蹤跡,數量估計在200萬到600萬之間。
可能很多人會問:澳洲不是野兔泛濫嗎?那麼既然野貓數量這麼多,剛好可以用來抑制野兔的發展啊!其實當初澳洲人民引進狐狸的時候也是這麼想的,但是萬萬沒想到,與其捕殺靈活速度快的野兔,它們更喜歡捕殺澳洲本土上一些行動較慢的小動物,比如寬臉長鼻袋狸等,相對於狗來說,野貓的殺傷力更大,它作為一個高效的獵食者,獵物來源很廣,地上的毒蛇,樹上的天堂長尾鸚鵡等等,都是野貓的捕殺對象。尤其是天堂長尾鸚鵡這種動物,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被野貓捕殺殆盡了。
縱觀貓狗在澳洲的發展史,人類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無論是野狗還是野貓,起初都是由人類帶入,也是在人類的直接、間接推動下才得以發展,最終反過來成為令人們頭疼的問題。
但是不管怎麼說它們已經在澳洲紮下根來了,並且也在逐步得到人們的認可,比如上面有提到的關於野狗的爭執,就有關乎它們的命運,許多人想要推動將澳洲野犬認定為一種獨特的生物,而非普通野狗,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為它們帶來法律保護。
(原創用心的作品,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有趣的野生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