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袋類動物是澳大利亞本土特有的一類生物,它們最主要的特點就在於腹部有一個育兒袋,自己的幼崽就是在育兒袋裡面長大的。如今常見的有袋類動物就有袋鼠、樹袋熊等等,但專門研究有袋類動物的專家表示,這塊大陸上曾經存在的有袋類動物種類要比現在多得多,但它們相當一部分滅絕了。而大多數有袋類動物滅絕的原因並不難得出,那就是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大家所熟知的袋狼,這種動物就因為人類的過度捕殺而導致滅絕。
除了袋狼之外,澳大利亞的考古學家還在野外發現了另一種外形長得和獅子相似的有袋類動物,並為其命名為「袋獅」。據了解人類第一次發現袋獅可以追溯到19世紀五十年代末,那時候英國著名的恐龍專家歐文就認為這是一種新物種。該物種後來也被鑑定為屬於有袋類動物中的一種,它們雖然長得像獅子,但和獅子沒有多大關係,反而是和現在的袋鼠存在著血緣關係。
古生物學家通過對袋獅化石的研究,認為這種生物最早起源於260萬年前,而在三萬多年前就從地球上消失了,而導致它們消失的原因正是人類的「入侵」。結合當時地球可能發生的變化,有專家認為當時地球正處於冰河時期,全球的江河湖海都結成冰,因此原本在亞歐大陸上的智人開始遷徙到美洲大陸、大洋洲大陸上去。來到澳洲大陸之後,智人的生存受到當地不少頂級肉食動物的威脅,其中就包括了袋獅。為了更好地在新環境中生存,智人開始團結起來對付當地的肉食性動物,並且憑藉著團隊合作和智慧的力量,將居住環境周圍具有威脅性的動物數量降到了最低。
後來隨著智人在澳洲大陸上從一個地方遷徙到更多的地方,很多有袋類動物的生存都受到了人類的威脅。最終,袋獅這種曾經也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動物也被人類逼到了絕境,最後永遠消失了。在現代,考古學家也多次在澳大利亞地區發現袋獅化石,在2007年的時候,有一支考古團隊發現了一具史上最完整的袋獅化石。讓考古人員感到驚訝的是,他們在這隻袋獅的育兒袋裡還發現了一隻小袋獅。通過對該袋獅化石的研究,考古專家推測這頭母袋獅可能是在跨越障礙的時候掉落懸崖摔死的,從而才卡在了縫隙中。
而最近一次袋獅化石的發現,就在前幾個月。一場暴雨將澳洲大火撲滅之後,有考古人員在野火蔓延過的一塊區域發現了一具袋獅化石,之後展開對該化石的發掘和研究。隨著越來越多袋獅化石的出現,以及對袋獅這個物種的深入了解,澳大利亞的科學家表示未來復活袋獅正在變成一件可能的事情。因為已經有研究團隊在袋獅化石的育兒袋中提取出較為完整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