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科學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非編碼區域中鑑別出關鍵的...

2020-11-28 生物谷

2019年10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中的大量非編碼區域(也被稱之為人類癌症DNA的「暗物質」)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致癌突變;這種突變或能作為一種新型潛在的治療靶點,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多種類型癌症的新型療法,包括腦癌、肝癌和血液癌症等。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研究者Lincoln Stein表示,非編碼DNA在基因組中佔到了98%的比例,其對於科學家們而言非常難以研究,而且其因為不編碼蛋白質經常會被忽略。通過仔細分析這些區域,研究人員在DNA代碼的一個鹼基中發現了改變,其或能驅動多種類型癌症的發生,研究人員或能利用這種新型癌症機制來開發治療包括癌症在內多種疾病的新型療法。

這種名為U1-snRNA突變的特殊突變會干擾正常RNA的剪接過程,從而改變致癌基因的轉錄,這些分子機制或能提供新型通路幫助治療攜帶特殊突變的癌症類型,其中一種潛在的治療手段包括重新定向當前的藥物,通過繞過早期藥物的開發階段加速臨床應用等。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意外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方法來治療多種難以治療、且死亡率較高的癌症類型,研究者表示,只要DNA編碼出現一個「錯誤」,其就會產生數百種突變蛋白,研究者能夠利用當前現有的免疫療法來鎖定這些突變蛋白。

研究者在特定腦癌亞型患者中發現了U1-snRNA突變,這些亞型患者的樣本包括幾乎所有來自成年sonic hedgehog髓母細胞瘤患者的樣本;此外,這種突變還存在於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和肝細胞癌患者機體中。最後研究者Laszlo Radvanyi說道,基於本文研究結果,後期我們還會繼續深入研究,利用這種新型致癌突變作為新型靶點開發治療多種癌症類型的新型療法。(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Shimin Shuai, Hiromichi Suzuki, Ander Diaz-Navarro, et al. The U1 spliceosomal RNA is recurrently mutated in multiple cancers,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651-z

Hiromichi Suzuki, Sachin A. Kumar, Shimin Shuai, et al. Recurrent non-coding U1-snRNA mutations drive cryptic splicing in Shh medulloblastoma,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650-0

相關焦點

  • 10月Nature雜誌不得不看的重磅級亮點研究
    科學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非編碼區域中鑑別出關鍵的致癌突變doi:10.1038/s41586-019-1651-z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中的大量非編碼區域(也被稱之為人類癌症DNA的「暗物質」)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致癌突變;這種突變或能作為一種新型潛在的治療靶點
  • Cancer Discovery|抗癌新視角:基因組非編碼區中的致癌突變
    近年來基因組測序技術迅猛發展,大量位於基因編碼區的驅動突變(Driver mutation)得以快速鑑定,為癌症研究和臨床治療提供了寶貴的信息。然而,人類基因組研究顯示編碼區僅佔整個基因組的1%,其餘99%均為非編碼區,且絕大多數癌症基因組的突變均位於非編碼區內,我們目前對於這些突變是如何影響癌症發生發展的知之甚少。
  • Nature:12個腫瘤類型的基因組「景觀」
    他們的發現包括127個顯著突變的基因,它們來自與癌症有已經確定的聯繫和新發現聯繫的細胞過程。他們還發現,腫瘤形成所需的驅動突變的數量是相對較小的。進一步的分析還識別出了對存活有顯著影響的基因以及腫瘤發生過程中的突變事件的可能時間順序。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檢測12種主要的癌症類型,鑑別出了127個似乎驅動了機體眾多腫瘤發生與發展的多次突變基因。
  • BMC Cancer:科學家鑑別出兩種DNA二級結構 其或會誘發增加癌症風險...
    2019年7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BMC Cancer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俄羅斯高等經濟研究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機器學習技術鑑別出了兩種最常見的DNA結構:莖環結構(stem-loops)和四重結構(quadruplexes),這兩種結構會引發導致癌症發生的基因組突變。
  • 科學家繪出鴨嘴獸基因組草圖
    7日報告,他們成功繪出了鴨嘴獸這一奇特的哺乳動物的基因組草圖,這對研究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進化起源「極為重要」。  據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報告說,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德國等國科學家選定的基因測序對象是一隻來自澳大利亞的雌性鴨嘴獸,名叫格倫尼。  鴨嘴獸屬於半水生、半陸生動物,集「鴨子嘴、水獺腳、海狸尾巴」於一身,而且是為數不多的產蛋而非胎生的哺乳動物之一。  基因組分析顯示,鴨嘴獸的奇特可謂「表裡如一」。
  • CNS三大雜誌解讀基因組研究新成果!
    但是,這些突變"熱點"中的許多發生在與癌症完全無關的基因中,包括基因組的許多非編碼區域。研究者表示,一個典型的癌症基因組會有5到10個驅動突變,以及數千甚至數百萬個'乘客'突變。一直以來的想法是,如果在許多不同的癌症患者身上發生了完全相同的突變,那麼它一定會給癌細胞帶來健康優勢,雖然基於復發的識別癌症驅動基因的方法已經成功,但也有可能基因組中的某些位置很容易發生突變。
  • 科學家首次繪製大白鯊基因組
    科學家首次繪製大白鯊基因組  黃琨 • 2019-02-20 08:25:25 來源:前瞻網 E1393想像一下,深海中存在一種自帶聲吶、嗜血食肉、體重2噸還能像飛彈一樣穿梭的生物,難道不覺得不寒而慄?長久以來,人類對這種頂尖食肉動物的科學研究一直受限於技術,始終未能揭下其神秘面紗。不過科學家一直沒放棄,畢竟大白鯊身上有太多特性讓人類垂涎。如今,終於有一組科學家獲得了成果。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美國科學家展示了人類繪製的第1個大白鯊基因組。
  • Science:對人類血細胞中的所有蛋白編碼基因進行全基因組轉錄組分析
    2019年12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在臨床和研究環境中,血液都是對人類進行分子分析的主要來源,並且是許多治療策略的目標,這突顯了需要對構成人類血液的細胞進行全面的分子圖譜構建。人類蛋白質圖譜計劃(www.proteinatlas.org)是一個開放式資料庫,旨在通過整合各種組學技術(包括基於抗體的成像)來繪製所有人類蛋白的圖譜。
  • 科學家發現人類基因新缺失片段
    人類註解基因組是指經過註解的人類基因組。
  • 通過功能性的數據分析揭示基因組中LINE-1轉座子元件的特性和動態...
    2020年10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題為「Human L1 Transposition Dynamics Unraveled with Functional Data Analysi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深入揭示了基因組中跳躍基因所產生的影響效應
  • 【盤點】上月Nature期刊十大研究亮點
    在十月份的《自然》的一篇評論文章中,Franz Weber和Yang Dan探討了睡眠迴路的研究現狀,並為繪製全面的睡眠-覺醒控制網絡迴路圖,以詳細描述各細胞類型的功能及相互作用指明了道路。doi: 10.1038/JNature7623cvst-1青年科學家的困境最近一期《自然》特刊,通過讓青年科學家群體發聲,來探討該群體面臨的一些問題。
  • 鴨嘴獸和人類有著共同祖先?來聽聽Nature重磅成果解讀
    它和人類在大約1.8億年前有著共同的祖先,通過研究它的基因組,科學家們可以得知關於性狀特徵起源的諸多奧秘。2021年1月7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團隊、哥本哈根大學、浙江大學、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等單位聯合在英國著名雜誌《Nature》刊登發布的重磅文章,就為我們講述了這其中的演化故事。
  • Nature:中外科學家首次重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7日消息,北京時間2021年1月7日,Nature刊發了一項重磅研究成果: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外多國科學家,首次成功構建出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 重磅!科學家成功繪製出人類大腦細胞類型的「百科全書」!
    通過比較人類和小鼠神經元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模式,研究人員揭示了在進化過程中分子定義細胞類型的顯著保守特性,同時也強調了保守細胞類型中基因表達的多種關鍵物種特異性差異。對大腦中神經元細胞類型的分類是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長期目標,其可以追溯到20世紀早期的解剖學家,僅在大腦皮層中,數十億的神經元會被組裝成為6個片狀層結構,並分布在幾十個解剖上不同的區域,考慮到單個神經元之間差異的來源很多,在一個共同的分類下對腦細胞進行系統性地注釋對於科學家們而言將是一大挑戰。
  •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9:49 德國哥廷根大學Nils Stein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 外媒稱新方法讓基因組測序更便捷:可發現血液裡癌症DNA
    參考消息網2月1日報導 法媒稱,1月2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稱,科學家用一種不比手機大的裝置給最完整的人類基因組測出序列。據法新社1月29日報導,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的該研究報告的作者們提出,這項突破使人們離家庭醫生在正常體檢時能夠做基因組測序更近了一步。
  • 人類98%DNA是「垃圾」 但它們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它們無用,這些非蛋白質編碼的DNA延伸看起來就像一本書稿中的胡言亂語——毫無用處,也許被人們遺忘。無用DNA的功能本世紀初,「人類基因組計劃」讓人們首次全面了解了人類基因腳本,但該計劃完成近10年後,一個由400多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發布了他們所謂的「DNA元素百科全書(ENCODE)」。
  • 重大進展,首次從靈長類動物基因組中編輯出類似HIV的病毒
    近日,天普大學劉易斯·卡茲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出了與HIV類似的病毒——SIV。這一重大突破使科學家們向開發人類HIV感染的療法邁進了一大步。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Kamel Khalili博士說:「我們首次證明,單次接種由腺病毒攜帶的CRISPR基因編輯構建體,就可以在恆河猴的感染細胞中編輯出SIV基因組。」特別重要的是,這項新工作表明,該團隊開發的基因編輯構建體可以到達被感染的細胞和組織,這些組織也就是SIV和HIV的病毒庫。
  • 異源四倍體非洲爪蟾基因組文章解讀(NATURE)
    根據轉座元件的活動以及假基因存在的時間,評估出兩個二倍體的祖先在3400萬年前出現了分化,並在1700-1800萬年間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兩個同源拷貝中保留了祖先基因組中56%以上的基因,諸如蛋白功能、基因表達、以及保守側翼序列的大量存在都與如此高的保留率相關。文章區分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更多的保留了遠祖狀態;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