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人類基因新缺失片段

2020-11-28 科學網

 

人類註解基因組是指經過註解的人類基因組。如今,科學家們發現,即使已經正式完成了10年的人類註解基因組,但仍然含有難以填補的缺隙,在近期在線出版的《自然—方法學》(Nature Methods) 期刊上,研究人員描述了發現這些缺失片段的一種方法,更好地反映出人類遺傳的多樣性。

 

通過將基因組分解成小片段的高能量技術,越來越多的人類基因組被測出。為了將這些碎片基因組裝配成染色體,用馬賽克方式拼裝起人類註解基因組是這個藍圖的關鍵。這種註解方法準確地解釋了90%以上的人類基因組,然而仍然有部分區域沒有被代表,而且沒有獲得任何與疾病有關的遺傳信息。

 

為了測出這些失蹤的區域,Evan Eichler和他的團隊在鹼基基因區域中,用了一套包含9個人全基因組的克隆片段,利用雙脫氧測序法,他們測出了整個克隆片段或是其末端的基因組序列。在將這些序列與人類註解基因組序列結合在一起後,他們在基因組中鑑別出720個新插入位點。其中大約25%的新序列在歐洲、亞洲和非洲人群中表現出更多的變異。表明為了研究人類群體真正的多樣性,需要更多的群體作為樣本並進行分析。(來源:科學時報 王丹紅)

 

 

相關焦點

  • 對人胚胎進行CRISPR/Cas9基因編輯導致大片段DNA缺失
    在早先的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南澳大利亞健康與醫學研究所、拉籌伯大學、新加坡-麻省理工技術研究聯盟和美國天普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實現胚胎基因編輯潛在益處的一個重大障礙。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8月9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Large deletions induced by Cas9 cleavage」。
  • 適應人類宿主,新冠病毒在早期進化中發生長片段基因缺失突變
    此項研究發現了SARS-CoV-2基因組中一個長達382nt的缺失突變,幾乎覆蓋了整個ORF8的同時還刪除了ORF8轉錄調控序列(TRS),從而增強了下遊N端基因的轉錄,這很可能是SARS-CoV-2適應人類宿主的結果。
  • 科學家提出刪除基因組大片段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耀光院士團隊提出了一種利用微同源介導的末端連接修復(MMEJ)的方式促進CRISPR/Cas9的植物基因組大片段刪除新策略
  • 科學網—科學家發現蚊子性別基因
    有望將雌蚊變為雄蚊從而控制疾病傳播   埃及伊蚊
  • 澳科學家發現「聰明」基因 可左右人類記憶
    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的「聰明」基因。研究人員表示,和人類智力有關的基因多達成千上萬個,不可能有某一個特定基因能夠左右整個人的智力。不過,人的智商究竟和哪些基因有關,卻一直是個謎團。如今,科學家對分別來自澳大利亞、歐洲和美國的共計12.6萬人進行研究後發現,有3種基因變異和人的智力有關。 人類共有大約2萬個基因,能夠影響認知能力的基因可能有成千上萬個,目前已經發現了其中4個;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有獨特的方式和大腦相連接,左右著人類的學習和記憶。
  • 人類基因並非自然形成,存在大量多餘片段,基因曾被人為改寫
    之所以說基因是複雜的,就比如說人類:人類基因組含有約31.6億個DNA鹼基對,而說基因是簡單的,是因為基因是所有生命的基礎。基因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排列都會構成不同的效果。 對於人類來說,雖然已經在基因工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對於基因,人類依舊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去探索,人類還沒有完全搞懂基因,雖然人類對於基因,還有很多的不明白的地方,但是,最為首要的就是基因究竟是怎麼來的
  • 科學家將人類基因植入猴腦,它竟變聰明了,這些猴子後來怎麼樣?
    筆者:扶蘇 在科學家發現,巴拿馬猴會使用簡單的打制石器進行採集活動時。 然而,比這一研究更令人吃驚的是,在一項將人類基因植入猴子胚胎的實驗,觀察過程中,科學家發現了它們的奇怪變化。
  • 人類祖先曾與未知人種雜交?科學家從人類唾液發現另一生物基因
    目前我們可以根據生物進化論中的部分線索找到幾百萬年前的祖先,雖然有說法認為猿類是人類的近親,但是實際上,我們至今並沒有找到從猿類到人類的過渡物種,於是有關人類起源的說法還存在一些漏洞。最新研究表明,從人類唾液中包含的重要遺傳信息可以分析,我們的祖先很有可能與未知人種雜交過,並且二者不存在明顯的生殖隔離。
  • 人類基因被插入猴子胚胎,導致其大腦快速進化,實驗讓科學家擔心
    人類能夠在地球上享有絕對的生存空間、資源,以及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成為地球繼恐龍之後的新一任霸主,靠的不是蠻力,不是體型的絕對優勢,而是一顆重量約為1.4千克的大腦。
  • 人類基因被插入猴子胚胎,導致其大腦快速進化,實驗讓科學家不安
    這說明人類是在450萬年前和黑猩猩分家以後才出現的基因突變,造成大腦的發育。在大腦發育的過程中人類花了數百萬年的時間;根據我們現在發現的化石證據顯示,大約在38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南方古猿阿爾法種(露西少女)的大腦體積不到五百立方釐米,跟現在人比起來只有1/3;但這時的露西已經有了現代人類直立行走的特徵,其大腦相比於黑猩猩也有了明顯的進化。
  • 我們體內都有8%的非人類基因:隨時突變
    你以為你的DNA全都是人類的DNA嗎?恐怕事實並非如此。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我們的DNA中屬於人類的成分比科學家之前認為的還要少。科學家在人類的基因組中發現了19種不屬於人類的DNA。病毒在數十萬年前感染我們的祖先時,將這些基因片段留在了人類體內。
  • 科學家發現大腦基因缺陷導致自閉症
    科學家和醫療專業人士卻從未停止研究的步伐。近日,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取得突破,發現大腦發育中一個重要基因的功能缺陷可導致自閉症。自閉症譜系障礙是由腦發育異常導致的常見精神疾病,簡稱自閉症。其臨床表現為重複刻板行為、社交障礙及語言發育遲滯。科學家發現自閉症具有很高的遺傳性,並為此開展了大規模的測序研究。
  • 上海一科學家發現渦蟲再生基因 或使人類永葆青春
    近日,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國際權威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CellBiology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已建立了日常維持數萬條渦蟲的研究系統,發現了12個新的調節再生的基因。渦蟲體長不到2釐米,大多生長在潔淨水質的池塘和溪流中,是一種令科學家感到驚奇的低等動物。
  • 科學家發現直接克隆大片段DNA方法
    因此,將這些生物合成基因簇克隆到大腸桿菌的載體上,通過修飾或者替換啟動子,然後在一些生長快,易培養和遺傳操作簡單的異源宿主中表達,是一種發現這些沉默天然產物的有效方法。而且,這些基因簇還可以通過基因刪除,插入和交換,產生更多的「非天然」的天然化合物,也就是所謂的天然產物的「組合生物合成」。 但是這些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一般都大於10kb, 有的甚至大於100kb。
  • 科學家在研究大象時發現的特殊抗癌基因,或可在未來造福人類
    科學家經過研究後發現,大象體內存在一種特殊的抑癌基因叫TP53,這種基因的主要優勢就是,如果它發現細胞DNA受損,要麼立即進行修復,要麼在修復不了的情況下就採取讓細胞自我毀滅,從而達到把癌細胞扼殺在萌芽狀態的效果。
  • 導致人類嚴重弱畸形精子症的新基因被發現
    近日,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林戈教授團隊成員譚躍球教授課題組在人類配子發生研究領域再次取得重要成果,發現導致人類嚴重弱畸形精子症的新基因CFAP65,並在國際知名遺傳學雜誌《J Med Genet》「Original article」欄目發表原創論著。
  • 中信湘雅發現導致人類嚴重弱畸形精子症的新基因
    紅網時刻9月9日訊(通訊員 董雷)近日,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林戈教授團隊成員譚躍球教授課題組,在人類配子發生研究領域再次取得重要成果,發現導致人類嚴重弱畸形精子症的新基因CFAP65,在國際知名遺傳學雜誌《J Med Genet》「Original article」欄目發表原創論著「Biallelic mutations
  • 基因甲基化缺失是致癌重要成因
    德國耶拿人體老化研究所研究人員首次證實,DNA出錯並甲基化缺失是導致癌症的一個重要成因。這項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人體每個組織由特定屬性的組織特異細胞構成。基因選擇非常嚴格,如在腸細胞裡只有相應的基因目錄激活成為腸細胞。在基因調控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所謂的甲基基團,它通過酶的作用激活基因,這被稱為DNA甲基化。
  • 這種魚10天就能變性,科學家嘗試研究人類的可能性,發現基因限制
    在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科學家們還拋出了另一些問題——鑑於魚類與哺乳動物共享決定性別的基因,對這一點的理解是否能為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性行為提供新的視角?簡單來說就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是否也可以自然地轉變性別?首先,科學家們在研究藍頭瀨魚是如何改變性別時,發現引發藍頭瀨魚和其他一些物種性別變化的誘因是群體性的。當雄魚被移走時,最大的雌魚立即感覺到它的不在,並在同一天採取完全的雄性繁殖行為。
  • 研究顯示嚴重肥胖可能由成段基因缺失導致
    新華網倫敦2月4日電 (記者黃堃)英法等多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刊登研究報告說,一些嚴重肥胖的人體內缺少連成片的數十個基因,這是首次發現成段的基因缺失與肥胖症有關。  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一批肥胖症患者的基因圖譜,發現31人體內都缺失相同的DNA片段,這段DNA位於染色體16p11.2上,其中包含約30個基因。  研究人員隨後又對歐洲多國的約1.6萬人進行了大規模調查,又在19名嚴重肥胖者體內發現了相同的基因缺失情況。而在體重正常者中未發現相同的基因缺失。研究還發現,缺少這些基因的人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偏胖,成年後便發展成嚴重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