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賀之見
作為一個相對平坦的城市,長壽城裡竟然藏著一個峽谷——三洞溝峽谷。這在全國來說,都是不尋常的。另一個例外之處是,城區擴了好幾輪,卻沒有丁點向長江邊發展的意思。
縱觀長江自江津進入重慶,從巫山離開重慶市境,沿途經過十餘個區縣。大體來講,除長江未經縣域中間穿過的永川與石柱外,這些區縣的城區都是沿江發展。長壽,偏不走常規路線。
造成長壽不往江邊發展的緣由有許多,而是最重要的三個因素,莫過於沿江地帶的地理條件、重慶最成熟的產業——化工產業、川楚白蓮教起義影響。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幾點,均有意無意影響著這個長壽城區的發展方向。
01「平原」城市裡的大峽谷
城市裡面夾著一峽谷,這樣的情況在全國都沒能找到幾處。何況是人們印象中屬於「平原」丘陵地帶的長壽。
三洞溝峽谷就是這麼神奇。
桃花溪從明月山脈五華山段起源,經七個街鎮進入長壽城區的西側,在水流對該地長年累月地改變及原青砂巖斷裂地質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現今成V字形的三洞溝峽谷。再經兩公裡長的三洞溝峽谷中,桃花溪最終匯入長江。
峽谷之內,常常掩映在一片薄霧之中,與城市的景觀交相輝映,如夢如幻,仿若仙境。溝內聚集巖洞、瀑布、深潭、峭壁、奇石,不愧有「兩路桃花香七裡,桃源三洞出仙家」美譽。
三洞溝起始的一段,懸崖絕壁把整個峽谷擠成高差大、兩側狹窄的深谷狀。整個峽谷底部與頂部落差達160米,形成多級瀑布。
水流、高差、瀑布,天生就是水利發電最有利的幾個因素。基於此,民國1934年,長壽企業家王紹級在三洞溝籌備修電廠,1937年長壽第一個水電廠在三洞溝二洞巖下誕生:恆星電廠(也叫光明發電廠),開始向河街、縣城供電。抗戰時,國民黨徵用了該電廠,並於1941年重建,成為中國政府投資修建的第一座水力發電站。
三洞溝中間及下遊一段,地勢相對開闊。峭壁之下,形成相對平緩之地,特別是臨長江區域。三洞溝西翼的銅鼓山下,形成了河街(臨河之街,實際上為長江)三道拐生活區;東側一直延綿至龍溪河,坎下常稱為關口一帶。二者以桃花溪分割開來。三道拐一側佔盡天時地利,水運便利,建有碼頭,頗為繁華。
也就是說,長壽沿江區域,恰好包含這三洞溝的尾部,有一部分平緩地區,城市可以在此修建。當人員飽和後,居住地寸土寸金時,甚至完全無法再拓展時,便只能重新擇址建新城了。
可惜歷史永遠是不隨人的意志所改變。河街及關口地區還遠未達到飽和之時,清朝發生了一場戰爭,改變了這座本該在長江沿線布局的城市。
02第一次被迫搬遷與清朝白蓮教起義
三洞溝西翼的銅鼓坎下,也就是現在的西巖觀下,西巖觀瀑布向下流過形成萊公溪匯入長江,萊公溪與桃花溪夾著的一小塊三角地帶,便是現今的河街與三倒拐片區,唐朝長壽縣衙搬到長江邊時便駐於此。
後來,長壽縣衙搬至山上的鳳城,再後來,縣政府搬遷至現今的桃花新城。一直是向北側遷移,並未停留在沿江一帶。城區的重心也跟著遠離江邊發展。
長壽城區的第一次遠離江邊發展,是因清朝發生的一場戰事——川楚白蓮教起義。
看過李連杰電影《黃飛鴻2之男兒當自強》的應該對白蓮教有印象,在陰暗詭異的場景出現的九宮真人和一個打燈籠的小女孩就是白蓮教人。
清朝嘉慶年間,白蓮教在川楚邊境地區興起反清起義的事件。戰火也危及長壽,白蓮教攻入長壽河街後「百姓無城可守,紛紛逃散,公私屋宇,半被燒焚」。整個河街,被白蓮教義軍焚毀一空。
我們看現在的河街,基本的地貌未發生太大變化,明顯的是,此地三面環水,於生活而言是相當便利;但於軍事而言,易攻難守,敵軍可從江邊直搗城內,完全無法防備。就算河街周邊建設城牆等防禦設施,作用也不大,即:
「相度厥基,故治頻流,不可營建」
而銅鼓山上的鳳城就不同了:
「前臨陡崖,後擁重岡,表裡鞏固,實為形勝」
城前面臨著銅鼓、鳳山陡崖,城後面擁著一重一重的山脊,似一隻吉祥的鳳凰。是個建城的好地方。
就這樣,在當時還比較動蕩的環境下,戰事可能隨時襲來 ,若在河街重建由戰爭損毀的城區,已是毫無理智的行為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有鑑於此,清朝1802年,長壽縣衙及城區主體搬入河街背倚的銅鼓山之上的鳳城,城周用條石砌築於懸崖之上,鳳城,成為長壽的新城區。
也就是說,長壽城區主體搬入鳳城,距今也不過兩百年歷史。
這第一次搬遷,算是長壽城區被迫向北發展的結果。
03最近一次搬遷與長壽化工產業
時代的進展,往往因果變幻叫人難以置信。
三洞溝峽谷的恆星水電站建成後,恰逢包括長壽在內的全國都面臨另外一場戰爭襲來,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隨著戰事吃緊,炸藥之類的物資短缺成為一個難題。
為解決炸藥原料問題,1939年10月,國民政府在渝中區建立民國二十六兵工廠的籌備處,經多方查勘,幾個月後,選擇了距陪都重慶路途短、交通(水運)便利、有電力支持、取水便利等多方面優勢的長壽新灣(關口)作為二十六兵工廠的建設位置。
在意識到恆星水電站是現成的電站後,國民政府於1939年徵用了三洞溝水電站,並加以改造。為二十六兵工廠供電。
1941年三洞溝水電站建成,1945年正式成立第二十六工廠,生產出了炸藥的原料。
1953年4月,二十六兵工廠更名為長壽化工廠。這便是長壽化工產業的起點。
發展到後來,長壽濱江地帶,形成了以河街為中心的化工生產集中區,河街下遊的關口片區,有佔地1500畝的長壽化工廠為龍頭,安定紙廠、中原火柴廠、長風化工廠、重棉七廠環繞的產業鏈;河街上遊片區,聚集著佔地780畝的四川染料廠(川染)、4500畝的四川維尼綸廠(川維)、 製藥廠、 長壽氮肥廠、長壽磷肥廠、三靈化肥廠、三峽水務汙水廠。
也就是說,整個長壽城區的濱江地區,基本上被大大小小的化工廠佔完了。
政治中心遷移到山上的鳳城,但河街片區化工產業的興盛,帶來了這一帶人口急劇增長,而且工廠的人,在那些年代,都是富有的人,於是片區迅猛發展,經濟逐漸繁榮,河街再度繁榮起來。
河街有了電影院,河街有了百貨公司,有了川劇院……
繁榮的背後,隱隱的憂患襲來,變得越來越不宜居。究其原因,困擾著河街一帶的居民的空氣品質問題始終未能解決,甚至愈演愈烈,每到各廠區排汙之時,空氣中瀰漫著各種叫人窒息的味道,有時,清早起床,整個房間裡面都一陣怪怪的味道。最怕的是冬天的,大霧之時,到桃花新城,都能感受到汙染的滋味。或者車子經過晏家一帶,高速上也無法開窗。
富有之後,許多人慢慢搬離濱江地帶,入住空氣品質更好的鳳城以內地區。另一個原因,不得不提三峽工程,長壽濱江地帶淹沒區的居民,逐步也向城內遷移。
河街一帶拆遷了,電影院搬了,百貨公司,也搬了,濱江地帶逐漸冷清下來。
與此同時,1998年,中國進入全面的商品房時代。非各大政府單位、公司的人,也可以通過商品房,進入城市。改革開放多年,人們的荷包也開始鼓起來了,沿江片區居民、全縣各鄉鎮的,紛紛在長壽買房,也就在此時,長壽城區承載能力有限的問題開始暴露。
長壽麵臨著再擴大城區,或者說開拓新城區的問題了。
可以有兩種方案。
一是選擇回到河街為主的濱江河街、關口、輕化路地區,拆遷各工廠,建設城市。難點在於,徵收各大廠區,搬遷難度大,徵收周期長,需要天量資金投入徵收,再投入資金開展各大廠區的土壤修復治理。
二是在鳳城以北的桃花地區開闢新城區。好處是政府投入資金相對較小,遠離汙染源,空氣品質相對較好。缺點是無法利用稀缺的江景資源,汙染問題未根治。
自然,方案二明顯更容易實現。於是,千禧年後,長壽開啟了新的一次搬遷,政府機構、商業機構、居民區,紛紛北移,修建桃花新城。
這一次搬遷後,長壽城區擴展好幾倍,長壽城區的面貌都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的長壽城區,形成了東至桃花溪,西達菩提山、小菩提山,北越長壽高鐵站,南臨長江。再加上晏家工業園區,整個城區建成的面積,已是全市區縣第一大城,哪怕傳統印象中規模龐大的萬州城、涪陵城的面積,都要略遜於長壽城區。
04結語
天涯論壇流行之時,涉及到長壽的帖子,大部分都會提及汙染二字,這算是長壽化工產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對於此,長壽近年解決的決心挺大。
對於效益不好的企業,直接予以破產處理。2003年7月,曾位居全國燃料行業第二位的川染廠,被法院宣告破產。2006年6月,安定紙廠被裁定破產。
對於城區周邊的化工企業,按國家相關政策,化工入園。2016年底,擁有三千職工的關口長壽化工實現整體搬遷。2017年9月,長風化工廠決定整體搬遷入化工園區,預計今年底達到竣工投產條件。
當然,企業自身的提檔升級,汙染物處理水平升級改造也是必要的一環。
時至今日,長壽的的環境問題,已有明顯的改觀,據媒體報導:
截至12月8日,長壽區2019年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291天,優良率85.1%,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0.5%;長江、御臨河、龍溪河長壽段水體穩定在Ⅲ類水質以上
另一方面,搬遷後,剩餘大片可開發土地。長壽也對此做相應的規劃,特別是沿江地區,形成濱江長壽谷的發展計劃。
沿長江一帶,打造為長壽濱江文化走廊;三倒拐、定慧寺片區,開發為長壽歷史文化體驗區;三洞溝片區,提質為長壽谷城市峽谷公園;關口長化廠片區,修建為長壽谷江岸活力城。
目前濱江長壽谷,三洞溝桃花溪兩岸已在開展整治工作,預計將在明年6月完成。
遙望未來,長壽濱江地帶是否會重新輝煌起來呢?我認為是有可能,或者以另外一個方式興盛起來——三峽遊的一個節點,郊縣遊的一個重點。從定慧寺旁,河街一帶,三倒拐,張飛廟,三洞溝,水電文化,化工文化,統一打造為一個大型文旅區,或許是更好的選擇。或者,成為一個影視基地,那也未嘗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