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臺灣士林美食嘉年華」上出現了許多「奇葩」小吃
繼去年十一朝陽公園的臺灣美食節被曝與臺灣士林夜市無關,曾在前期宣傳中聲稱將正宗臺灣士林夜市原班人馬移至通州運河文化廣場的「臺灣士林美食嘉年華」,昨天被主辦方證實又是忽悠人,因其手續不全未得到食藥監部門經營許可,最終草草開辦是一個集納各路小吃的「四不像」。
據了解,目前傍著「臺灣美食」打擦邊球跑會的小吃組織在全國有幾十家之多,而最為根正苗紅的要數臺北市士林觀光發展協會推廣的「臺灣士林嘉年華」。雖然這個品牌至今未在北京真正落地,從2013年以來,臺北市士林觀光發展協會先後在武漢、寧波、上海、昆明、杭州、金華、東莞等地開辦過20餘場,但近年來也不斷被各地冒充或山寨。
事件
通州臺灣美食節再遭炮轟
昨天是通州運河文化廣場舉辦的「寶島臺灣美食文化嘉年華」營業最後一天,由於主辦方在前期宣傳中聲稱50多個攤位全部來自正宗臺灣士林美食節,吸引了大批通州乃至各城區市民的關注。實際上,連日來很多衝著品嘗臺灣美食到此的遊客連呼上當。
「通州區的臺灣士林美食節開了!可是沒聽到一句臺灣腔,應該改成東北美食節!臺灣的正宗小吃幾乎沒有!開了也是失望……真的白白等了那麼久!有幾個是臺灣的?!炒年糕、酸辣粉、爆肚、羊肉串、轟炸大魷魚、包子、烤土豆、秋刀魚、雞腿、蚵仔煎,差不多也就這些了!」網友小宋說。還有網友吐槽說:「通州臺灣美食節就是個坑!也就來了三分之二的店家,而且各種不正宗!神馬臺灣擔擔麵也能進去,明明是成都的好嘛?看得過去的也就是蚵仔煎那家,老闆是一口臺灣腔,人比較多,剩下的都是內地口音和東北口音。」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這些小吃攤位原本寫著「臺灣士林美食嘉年華」字樣,但在營業期間內,「士林」兩字被遮擋起來。25家攤位中僅有4家銷售的「大腸包小腸」、「炸雞排」、「蚵仔煎」等食品與臺灣沾邊,其他小吃均是拼湊而來,「西班牙拉丁果」、「臺灣深坑泡菜臭豆腐」、「臺灣鮮肉包子」等四不像食品拉低了美食節的檔次。
調查
通州士林夜市三天組建 只有四家有臺胞證
而在前期宣傳中,主辦方聲稱將設50多個士林攤位,出售100多種臺灣食物和20多種伴手禮,所有料理師傅都來自臺灣,多數食材、調味料也將由臺灣空運過來。到底為何前後反差這麼大,誰又在忽悠誰,昨天北青報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通州運河文化廣場相關負責人確認,文化廣場負責提供場地,具體活動由北京點燈文化傳媒公司操作。原定去年12月24日至今年1月3日舉辦的「臺灣士林美食嘉年華」,由於籤約商戶手續不全,並未如期舉辦,其撤出後,主辦方臨時找人接替,才辦成現在的模樣。
「實話說,這些小吃商戶是在3天內組建起來的,確實很倉促,水準不高,也就有4家商戶有臺胞證。」此次活動主辦方之一的北京點燈文化傳媒公司總經理楊先生表示,因食藥監部門要求現場加工食品商戶提供現場製售證,最初打著「士林嘉年華」名義籤約的那些商戶無法提供資質,導致審批手續辦不下來,因此未能如期開業。
「我們場地已經搭建起來,宣傳也做出去了,權衡半天還是辦了臺灣美食節。」楊先生透露,與其籤約的是一家名為福建士林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組織者是位臺灣人,他拉著一批商戶在全國各地辦「臺灣士林美食嘉年華」。去年12月下旬這家福建公司率領62位商戶抵達通州,但楊先生發現其中70%-80%的商戶其實都是大陸人。最終因其無法提供現場加工製售的資質證明,合作只能擱淺,「他們連健康證提交的都不全,這些人打著士林的旗號到處跑會,我看都沒有正宗的,像他們這樣的全國有幾十個會頭。」楊先生說他這次長了教訓,再不沾臺灣美食的邊了,還不如弄個通州小吃節。
多地辦士林夜市均被吐槽
擁有極高人氣的士林夜市早已名聲在外,作為臺北頗具規模且相當知名的夜市之一,士林夜市承載著臺灣特殊的文化現象,也是臺北人和觀光客夜生活的好去處。據了解,廣義的臺灣士林夜市分為「公有市場」和「私人市場」,公有市場即士林市場,面積僅佔1/10,私人攤商包括周圍大片區域,佔很大面積。
臺北市北郊的士林市場美食區公有市場針對外地觀光客的有94個攤位,士林市場的管理組織是「士林市場自治會」,對外推廣方面,雖然有老街發展協會等組織,但真正在內地舉辦過落地活動與文創投資的僅有「臺北市士林觀光發展協會」。
很多市民還記得在去年國慶期間,朝陽公園也因對外宣稱舉辦士林美食節被不少消費者詬病「不正宗」、「多數攤位為內地料理師傅」。實際上打著「士林夜市」名號舉辦小吃,不僅在北京、在國內諸多城市都有案例,如天津、成都、重慶、鄭州、常州等地都已舉辦過,所到之處,因為食物貴、味道差,網友對其一律差評。如今再提起內地所辦的「士林夜市」,喝倒彩恐怕已是不爭的事實。
追問
內地的士林夜市都是誰辦的?
「實際上我們僅在武漢、寧波、上海、昆明、杭州、金華和東莞辦過,其他的那些地方舉辦的『士林嘉年華』、『士林美食節』都是仿冒的。協會一貫低調維權,目的是擔心過激維權也許會助長那些不合法的機構擴大名聲。希望百姓認清做推手的幕後單位。」昨天,臺北市士林觀光發展協會新聞發言人楊品驊無奈地表示。
他告訴北青報記者,從2008年起在臺北市相關部門審批備案的臺北市士林觀光發展協會,目前有200餘位會員,其中餐飲商戶佔三分之二,他們大部分來自士林夜市私人市場,還有一些在大陸的臺商。其自創的「士林嘉年華」除了美食,還包括服飾、生活文創等多元化商品,攤販除了一部分來自士林夜市,有的還來自臺灣地區其他夜市,但所有會員單位都是可以提供臺胞證的臺灣商戶。
對於北京等地多次出現仿冒「士林嘉年華」名義舉辦的小吃節活動,甚至外地有的臺灣美食展會還會盜用協會的LOGO招商,對此現象,楊品驊表示他們一直在關注各地的動態,包括北京在去年國慶期間朝陽公園以及此次通州的士林美食節,都是一次次讓遊客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我們也深感抱歉,像這次通州的活動,也是又被冒充了。其實士林品牌本來就是臺灣人的共同資源,協會本身並不願意看到在離家1000公裡外臺商之間還要互相指責。」楊品驊表示,因為協會很重視北京,不願出現任何差錯,因此選取商業合作對象時一直非常謹慎小心。
正宗士林夜市為何難落地?
楊品驊介紹,該協會不收商戶入場費,也從來不進行招商,「這樣商戶進場時不是負債經營,因此才能保證食材正宗地道,因為攤主都是從臺灣飛到內地,差旅費、場地搭建費和宣傳費勢必會平攤到商品上,因此售價會顯得比臺灣本地略高,但能吃到正宗地道的臺灣小吃,這點相信也能得到諒解。」
據了解,協會去年曾在上海錦江樂園舉辦了為期58天的「士林嘉年華」,對於商戶的申報審批手續,楊品驊稱:「此次落地活動由一家具備經營執照的餐飲單位籤約授權,並進行品控管理,臺帳統計。各家商戶獲取上海食藥監局蓋章臨時經營許可證,每個攤主籤署食品安全承諾書,並公布健康證。其臺帳系統包括進口食品材料的報關單,蔬菜採購單據,食品保質期等都進行詳細記錄,包括食用油品都是統一採購,廢油處理也有記錄,這些流程環節食藥監部門也會隨時進行抽查。」
已在北京工作生活8年的楊品驊透露,協會一直積極爭取在北京舉辦活動機會,「希望今年五一或者暑假,在氣候、法規、商業條件等各方麵條件具備時,真正辦一場正宗的士林嘉年華。」
記者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