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又逢天氣正好,出門踏青的人真不少。
但要注意的是,五月也是各種昆蟲出動的季節,浙江寧波一家醫院最近一個月,連續接診了十幾例被蜱蟲咬傷的患者。
醫生提醒,嚴重的咬傷可能致命!
10歲男孩爬山回來
肚子上多了一隻蟲
上個雙休日,天氣晴朗,寧波上小學的龍龍和爸媽一起去爬山,玩得很開心。晚上回到家洗澡,他發現肚子上多了一個小蟲子,趴著一動不動,感覺要鑽到肉裡去了,於是趕緊喊媽媽。龍龍的媽媽比較警覺,知道身上咬了蟲子不能隨便扯,趕緊把孩子送到了醫院。
「蜱蟲咬住一個地方就不鬆口,我們給孩子的肚皮上打了一點麻藥,一方面讓蟲子咬著的力量鬆弛,一方面也為孩子減少疼痛。」
寧波市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王慧告訴記者,麻藥起效以後,醫生用鑷子把死死咬著龍龍的蜱蟲完整地取了下來,然後對傷口進行了消毒,同時叮囑龍龍媽媽,雖然蟲子取下來了,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如果孩子出現發熱、頭痛、皮疹等症狀,一定要馬上來醫院就診。
每年四五月是蜱蟲咬傷的高發期
每年四五月,都是蜱蟲咬傷的高發期。寧波市中醫院急診科統計,最近一個月,醫院收治了十幾位蜱蟲咬傷的患者,所幸經過及時處理,都沒有引起嚴重後果。
「每年4到10月都是蜱蟲的活躍期,蜱蟲一般在丘陵地帶出沒。」王慧醫生介紹,蜱蟲是一種體外寄生蟲,一般叮咬家畜、寵物,也會咬人。蜱蟲咬了人之後,不容易弄掉,它會將自己的整個口器嵌進皮膚裡吸血,同時分泌有害物質。只在產卵和蛻皮的時候才會自行脫落,一般要兩三天,隨著攝入人血,蜱蟲的體積也會變大,後面可以長到平時的十倍大小。
戶外活動要尤為小心
蜱蟲大多以吸食血液為生,在叮咬人時會釋放一種麻醉物質,然後將頭、螯肢埋在人的皮膚內吸血。蜱蟲通常寄生在鼠類、家畜等體表,離開動物後附著在草上。它們一般會選擇皮膚較薄、不易被搔撓的部位叮咬,如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由於被叮咬時沒有疼痛的感覺,所以不易被及時察覺。蜱蟲對體味很敏感,孩童極易成為其「目標」,所以兒童在戶外活動要尤為小心。
如何防止被蜱蟲叮咬?
1、野外活動時應注意做好個人防護,提倡穿長袖衣服;不要穿涼鞋;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裡;穿淺色衣服可便於查找有無蜱附著;
2、儘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裸露的皮膚塗抹驅避劑,如含有避蚊胺(DEET,N,N-二乙基間甲基苯甲醯胺)的市售驅避劑或花露水,可以持續保護幾個小時;活動結束後,還要仔細檢查身體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發現蜱蟲後立即清除。
3、寵物喜歡到戶外的草地、灌木叢、洞穴、枯枝爛葉、花叢中去玩耍,容易被蜱蟲感染。寵物感染蜱蟲後,容易將蜱蟲帶回主人的家居環境中來,蜱蟲經過大量繁殖後極易再次攻擊寵物主人。因此,寵物回家前,應檢查是否攜帶蜱蟲。
被蜱蟲咬傷後這樣處理
被蜱蟲叮咬後,有的患者會出現傷口紅腫現象,有的傷口則不明顯,發病的潛伏期可長達一個多月。所以春遊後,建議回家馬上好好洗個澡,並且仔細檢查身體。
因為蜱蟲吸血後還會往人體內鑽,很難拔下。所以當被蜱蟲叮咬後,切忌盲目使用拍死蟲體和硬拔的手段,這樣容易刺激蜱蟲在皮表釋放更多病毒,而硬拔還會使蜱蟲的口器留在體內導致感染。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將酒精擦在蟲體上,殺死蜱蟲後用鑷子將其從體表拔除。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