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友@烏雲飛行員家採用了餐廚一體的開放式空間,入住後,廚房成了她每天在家裡呆的最多、也最有幸福感的空間。她總結了幾點廚房設計思路,一起來看看吧!
*以下圖文來自
好好住APP用戶@烏雲飛行員
#1.遵循「動線最短」的原則
在居住空間裡我們為了完成某一個事件,移動的點位串聯起來,形成了居家動線。動線越短,那做事的效率就越高。
我們準備一頓飯以及餐後收拾,前前後後會花1-2小時左右,要下廚省力,需要對做飯這件事的步驟進行動作分解,再根據先後動作規劃廚房布局。
食材摘挑-清洗去皮-切菜備菜-下鍋烹飪-裝盤上桌-吃飯-清倒殘渣-洗碗
接水-燒水-衝牛奶-做咖啡
以上基本是中國人常規的一些流程。我家的廚房就按照這樣的順序,把洗菜切菜區、烹飪區、就餐區按順序做了一個半包圍。有朋友來家裡要一起下廚時,還能每個區域分配一人位,提高出餐效率。
#2.打造高低臺面
這種細節處理對身體真的很友好。之前裝修的房子,我為了切菜不彎腰,就設計成了90cm高度的臺面,結果切菜洗碗是不累了,但炒菜基本是盲幹,而且抬手臂很酸。
所以這次我特意做了兩個高度,水槽和備菜臺面用了90cm高度,灶臺的一側臺面用了70cm高度,對腰、手、脖子都輕鬆不少。
#3.選擇單槽水池
以前很多人選擇雙槽,我猜想可能是為了油汙和清水分區什麼的。但是雙槽通常兩個槽尺寸都較小,施展不開。死角也變多,清理起來麻煩,給自己添堵了。
大單槽足以把鍋、很長的大蔥、蔬菜什麼的都裝進去洗,而且下水結構也更簡單,可以給下櫃留出更多收納空間。
個人還認為,單槽通常更貌美。
#4.下櫃設計成抽屜
我去過下櫃全是開門的朋友家做客下廚,略痛苦,柜子裡被塞的亂七八糟,就算偶有擺放整齊的,在深處的東西要拿出來也是大費周章。好多柜子裡為了方便就只放了一半,後半段靠牆壁的地方就乾脆空著,很不科學。
雖然抽屜做下來的造價比柜子高,但我還是建議至少要保留一組櫃體是做成抽屜。這次預算吃緊,我就只做了一個櫃體,下面是高抽屜,用來放體型較高的調味瓶、糧食收納盒等,上面是中抽屜,用來放碗盤餐具。如果臺面不是因為灶臺下嵌佔用了位置,其實還可以再做一個淺抽屜,用來專門放刀叉筷勺等扁扁的餐具。
ps:如果家裡已經是開門的設計,其實也可以改造。把內櫃換成多層拉籃,淘寶上搜一下找到適合自家的尺寸也是方便的。
#5.不是所有收納都需要門
我個人不太喜歡過度收納,即把所有東西都收在某容器內然後再放到什麼籃子裡然後再放到柜子裡,有點像俄羅斯套娃,繁瑣。收納分為隱藏式收納和展示型收納,比例可以自己控制,82開或者73開都行。
比如我家廚房有一處櫃體目前是完全開放式,可以放一個小推車方便堆放新鮮購買的瓜果蔬菜或者每天要用到的衝飲。很重的油、米桶也可以考慮這樣收納。減少開關門次數,拿取方便。
利用推車進行移動式收納還有個好處,像吃烤肉、火鍋或者喝酒時,可以把食材全放在推車裡,靈活變換位置,將來如果我的櫃體裝了洗碗機,小推車也可以隨便找個角落放下,不佔空間。
#6.充分利用垂直收納
如果是小戶型廚房,利用牆面完成垂直收納是擴大空間的最佳辦法。我家廚房空間雖然不小,但為了釋放臺面,也略做了一些垂直收納。
比如牆上的掛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什麼東西都往上面掛。最好將發生的事件與空間、物品進行關聯。比如水槽旁邊我會掛上果皮刀、放辛辣調味蔬菜的網兜、打蛋棒等,因為我會在洗菜的時候用到它們。
比如灶臺旁的掛杆上,我會放置鍋鏟、勺、隔熱手套等,因為炒菜時會用到它們。其實這裡也是遵循了前面提到的「動線最短」原則。
輸入關鍵詞,獲得更多你要的文章
▼
獲取你的家居指南
版權聲明
好好住編輯部出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覺得有用就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