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周照驪:追猿人的「不公開」情書

2020-11-17 南海網

背景:

海南長臂猿是海南熱帶雨林的旗艦物種,也是標誌性物種,中國特有種,海南長臂猿僅在霸王嶺地區有分布,雖然目前已經恢復到5個族群約33隻,但仍處於極度瀕危狀態,被我國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2020年2000萬科研項目主要用於海南長臂猿研究,摸清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情況及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情況,是開展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幫助長臂猿種群快速恢復的最基礎性工作。本次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由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原國家瀕科委常務副主任蔣志剛擔任總負責人,共有來自海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黎母山分局、鸚哥嶺分局,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山大學,貴州師範大學,中國林業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市海澱區陸橋生態中心,大理白族自治州雲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中心等單位共70餘人參加此次大調查。

本次大調查是首次由國內科研機構及管理當局組織,由國內知名專家擔任總負責人,國內各高校及科研機構、公益組織廣泛參與的一次大規模海南長臂猿調查工作。本次大調查採用監聽、錄音、觀察記錄等調查手段,同時輔以無人機空中監測等技術手段。

通過本次大調查,主要達到以下幾個目的:全面系統地了解海南長臂猿種群和棲息地的基本情況,以便進一步制定更加科學、有效的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方案;加強對海南長臂猿種群和棲息地的監測,以人工監測為主實施各類監測技術綜合體系的預演示和開發;利用此次調查,培養和鍛鍊一支穩定的野外海南長臂猿監測隊伍。

2020年11月16日 天氣:陰 星期一

那會兒才二十多歲,從軍隊轉業之後,我就調入海南省林業局下屬單位工作了3年,到了2003年,我加入了保護海南長臂猿的護猿隊。起初,和我一起加入首批「護猿」大隊的10餘位同事,現在有的人調離了崗位,大概有5位,還是十多年前的「老戰友」。我們都是一群平凡的人,希望用自己內心的火光,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海南長臂猿,成年母猿。周照驪攝

如此算來,這是我守護海南長臂猿的17個年頭,17年有多麼長呢?是6205天,是148920小時,是我和你的兩個孩子出生時,我都不在場。我常年在林子裡跑,追「猿」,你和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三天後,我才知道的。那會兒我跑進山裡監測海南長臂猿,山裡沒有信號,幾乎是與世隔絕的。等我下山,同事們才告訴我,我們的孩子出生了;老二出生的時候,又是你一個人即將臨盆住進了醫院,那天傍晚,我剛好徒步到山頂,手機剛有了信號,就收到你發來的信息,我這才摸黑跑下山去。

李佩金,很抱歉,這些年,我對我們的家庭照顧很少,說來是有點虧欠。

想著倆孩子逐漸長大,但我不能陪伴他們,並且他們都見不到我,父親在他們的心中成為了一個符號,或者一個概念,孩子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依靠你。期間,你也抱怨,說我這份工作,與家人聚少離多,但你一邊抱怨,又一邊諒解,你是很有愛的,懂我在做什麼事業,為什麼熱衷於這份事業,而不至於聚少離多,不至於因為我幾乎沒有時間照顧家裡,不至於因為我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而和我鬧離婚。

海南長臂猿。周照驪攝

為什麼我如此熱愛海南長臂猿的保護事業?其實與你也有探討過。海南長臂猿當時幾乎就要滅絕了,僅存7-8隻,那的確太少了,當時海南長臂猿監測隊在招募隊員,人總是要有點精神價值的追求吧,我想也沒想,就加入了。剛加入不久,我就遇到了呢。

所謂「緣分」天註定,咱倆是「猿」註定。

每次出門,你總囑咐我,小心點,再小心點。雨林有無處不在的危險,不要恍惚。比如毒蛇、蜈蚣、蜘蛛、螞蟥、蜱蟲……如何應對我已了如指掌,倒是有時候看見有小蛇爬上大樹,我觀察到海南長臂猿發出很短促、精確的鳴叫聲,對蛇示警;蛇也很識趣,會快速退下,海南長臂猿有時也會轉移陣地。它們的機敏,和人類多有相似。

那個電閃雷鳴的雨天,想來是很後怕的。我為了更多地觀測海南長臂猿在電閃雷鳴的狀態,而超範圍作業。我當時沒有停止腳步,就想,它們在下大雨的時候怎麼辦。後來我講給你聽了,我說它們可愛極了,都一個個蜷縮在樹上,埋著頭,像犯錯的孩子,用手環抱著身體,或者蜷縮著身體用手抓著大樹,它們表現得很沮喪的樣子。我冒著生命危險,去看它們在雨中的樣子,講給你聽。電閃雷鳴,很容易撞見被劈的大樹,你說,僅此一次。

海南長臂猿。周照驪攝

天上的危險,海南長臂猿也會遇到,是老鷹。它們會盤旋在長臂猿群體的上空,海南長臂猿常年居住在高大的樹冠上,會很快發現敵人。它們之間互相對視,最後會把老鷹驅趕出它們的地盤。

有天上的危險,就有地下的危險。而地下的危險,我遭遇的,比海南長臂猿遭遇得更多,畢竟它們從不下地。我被各種蟲子咬,包括蜘蛛啊,蜈蚣啊,哎呀,多了去了。你總是心疼我身上的傷疤,聽見海南長臂猿鳴叫,我總是在地上滑下去,衣服褲子總是破的,你也總是極其耐心的,給我縫縫補補;我說,「人在江湖飄,怎能不挨刀」,這點傷痛算得了什麼呢。我還會在熱帶雨林裡迷路,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實在走不出去了,太累太餓了,恨不得直接倒在地上。想到你和我們的孩子,那天很晚,我走出去了。如果走不出去,我會遇見毒蛇嗎?會遭遇不幸嗎?不敢想像。

你的男人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業。從一開始我和隊友守護的海南長臂猿只有7-8隻,到現在族群繁衍到30多隻,這難道不是一件令人為之振奮的事業嗎?我總是盼望著,再了解海南長臂猿一些。每次離開雨林,我都分外想念它們;有時候在雨林裡奔跑,一不小心摔倒了,追丟了,我也會喪氣,「怎麼就把長臂猿追丟了呢」,追丟了的它們,會去哪裡呢?

海南長臂猿。周照驪攝

無論它們怎麼「蕩」,都會回家的。

海南長臂猿有自己穩定的家庭結構,對待家庭成員都非常恩愛、友善。這讓我想起,一直為我的保護海南長臂猿事業默默付出的你。從結婚開始,每次出門都必為我準備好乾糧和藥物。雨林溼度100%,待在雨林裡十多年,我的關節不好了,落下了風溼病,膝蓋和腰也有隱疾,還有胃病,但如今我還願意奔跑在海南長臂猿監測的一線,天天守護著它們,直到我跑不動了,李佩金啊,我就領著你上雨林裡去,去看「孩子們」……

周照驪,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從事海南長臂猿監測工作17年

李佩金,霸王嶺工作人員,周照驪的太太

(本日記根據蔣志剛語音,記者宮池採寫)

相關焦點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鄧懷慶:喜歡變顏色的海南長臂猿
    本次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由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原國家瀕科委常務副主任蔣志剛擔任總負責人,共有來自海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黎母山分局、鸚哥嶺分局,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山大學,貴州師範大學,中國林業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市海澱區陸橋生態中心,大理白族自治州雲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中心等單位共70餘人參加此次大調查。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鄧懷慶:海南長臂猿的「一夫二妻」制
    本次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由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原國家瀕科委常務副主任蔣志剛擔任總負責人,共有來自海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黎母山分局、鸚哥嶺分局,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山大學,貴州師範大學,中國林業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市海澱區陸橋生態中心,大理白族自治州雲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中心等單位共70餘人參加此次大調查。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陳玉凱:長臂猿的食譜
    本次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由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原國家瀕科委常務副主任蔣志剛擔任總負責人,共有來自海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黎母山分局、鸚哥嶺分局,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山大學,貴州師範大學,中國林業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市海澱區陸橋生態中心,大理白族自治州雲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中心等單位共70餘人參加此次大調查。
  • 儋州在看丨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餘辰星:瞧!海南長臂猿的朋友圈
    本次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由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原國家瀕科委常務副主任蔣志剛擔任總負責人,共有來自海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黎母山分局、鸚哥嶺分局,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山大學,貴州師範大學,中國林業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市海澱區陸橋生態中心,大理白族自治州雲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中心等單位共70餘人參加此次大調查。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 | 劉國琪:尋覓到在樹上取食的長臂猿
    11月11日,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啟動。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組織73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將開展為期7天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對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狀況、熱帶雨林生態、棲息地保護等情況開展調查,對改善海南長臂猿瀕危現狀具有重要意義。
  • 儋州在看丨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鄧懷慶:海南長臂猿的一夫二妻制
    本次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由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原國家瀕科委常務副主任蔣志剛擔任總負責人,共有來自海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黎母山分局、鸚哥嶺分局,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山大學,貴州師範大學,中國林業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市海澱區陸橋生態中心,大理白族自治州雲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中心等單位共70餘人參加此次大調查。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蔣志剛:海南長臂猿從不下樹 連分娩時也不下地
    本次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由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原國家瀕科委常務副主任蔣志剛擔任總負責人,共有來自海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黎母山分局、鸚哥嶺分局,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山大學,貴州師範大學,中國林業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市海澱區陸橋生態中心,大理白族自治州雲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中心等單位共70餘人參加此次大調查。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鄧懷慶:不打擾保護好 是我們最渴望做到的
    本次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由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原國家瀕科委常務副主任蔣志剛擔任總負責人,共有來自海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黎母山分局、鸚哥嶺分局,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山大學,貴州師範大學,中國林業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市海澱區陸橋生態中心,大理白族自治州雲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中心等單位共70餘人參加此次大調查。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
    近期,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舉行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來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海南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貴州師範大學等多家單位的調查人員,對海南霸王嶺內的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家庭群結構及棲息地猿食植物等展開調查。海南長臂猿是中國特有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定為極度瀕危,現僅存於海南霸王嶺的熱帶雨林中。
  • 聚焦海南長臂猿科考·上山日記 | 劉國琪
    11月11日,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啟動。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組織73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將開展為期7天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對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狀況、熱帶雨林生態、棲息地保護等情況開展調查,對改善海南長臂猿瀕危現狀具有重要意義。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 | 海南長臂猿擇偶也看「房」兩個家族群常走親戚
    「見到了幾隻長臂猿?」「每次見到都是一公一母嗎?」「雌猿背部的毛色變黑了沒?」……11月17日午後,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東崩嶺調查小組的組員們剛下山,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項目「海南長臂猿繁殖生物學研究」課題負責人周江便立即上前,朝他們拋出了一連串問題。
  • 海南周刊 | 海南長臂猿第五種群正在形成 嶺上有「猿」家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文\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謝凱「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鳥樂。」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被流放海南時,也曾看到過海南長臂猿的蹤影。曾幾何時,海南長臂猿遍布全島,尤其是晨起後或夜幕前發出的鳴叫猶如天籟之音,在熱帶雨林裡此起彼伏,給人以無窮遐想。現今,作為「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僅存活於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
  • 海南長臂猿的朋友圈|海南長臂猿|朋友圈|長臂猿|巨松鼠
    尋猿日記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多雲間陰餘辰星(博士,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研究助理、北京陸橋生態中心項目總監)海南長臂猿是海南熱帶雨林的旗艦物種,也是標誌性物種,中國特有物種。海南長臂猿僅在霸王嶺地區有分布,雖然目前已經恢復到5個族群約33隻,但仍處於極度瀕危狀態。
  • 海南長臂猿第五種群正在形成 嶺上有「猿」家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鳥樂。」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被流放海南時,也曾看到過海南長臂猿的蹤影。曾幾何時,海南長臂猿遍布全島,尤其是晨起後或夜幕前發出的鳴叫猶如天籟之音,在熱帶雨林裡此起彼伏,給人以無窮遐想。
  • 海南長臂猿的朋友圈
    尋猿日記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多雲間陰餘辰星(博士,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研究助理、北京陸橋生態中心項目總監)海南長臂猿是海南熱帶雨林的旗艦物種,也是標誌性物種,中國特有物種。海南長臂猿僅在霸王嶺地區有分布,雖然目前已經恢復到5個族群約33隻,但仍處於極度瀕危狀態。
  • 海南長臂猿監測隊:紮根霸王嶺十餘載 以匠心守「猿」家
    「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鳥樂。」在位於昌江黎族自治縣的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條條蜿蜒小道盤繞在崇山峻岭中,放眼望去皆是層林疊翠的熱帶雨林,充盈的水汽使山巒雲霧繚繞,令人心生嚮往。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們正在對海南長臂猿進行監測。見習記者 曹志 攝勇闖荊棘路 進山聞聲尋猿成「聽風者」「你看,山頭上那兩個綠色的鐵皮房,就是我們的監測站。」
  • 海南地理丨海南長臂猿——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
    但是海南長臂猿瀕危程度為「極危」,比大熊貓還要高兩個等級。它們生活在海南島西南部山區,分布著天然的熱帶雨林,這裡是許多珍稀動植物的樂土,這一種極危級的珍稀動物棲息於此。海南長臂猿,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目前全球現存數量最少的靈長類動物, 據IUCN紅色名錄,海南長臂猿瀕危程度為「極危」,比大熊貓還要高兩個等級。
  • 海南長臂猿E群幼猿生存狀況良好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11月18日上午,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暨數據總結大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結束。海南日報記者從多方獲悉,海南長臂猿最新家庭種群E群的第一隻幼猿生存狀況良好。據參與調查活動的工作人員介紹,11月13日,用於監測E群的紅外相機拍到了母猿帶著幼猿在樹上休息的照片。
  • 拯救美妙的物種海南長臂猿
    完整的長臂猿家庭由一夫兩妻和數隻幼崽組成,成年母猿每2至3年生1胎,一般只產1隻小猿,家庭中的成年個體共同哺育嬰猿。海南長臂猿一生要數次變換毛色:初生時,全身金黃;3個月大時,雌雄個體毛色均慢慢變黑;青少年時期,很難通過外形辨認性別;5至6歲時,雌性個體由黑色變為灰色;7至9歲性成熟時,雌猿變成金黃色,雄猿則一直全身烏黑。
  • 海南長臂猿是個「小吃貨」愛吃「水果」也講「禮儀」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於偉慧「快抬頭!」11月14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管轄的紅河谷片區,一隻海南長臂猿突然出現在營地帳篷的正上方,讓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紅河谷分組組長謝贈南不禁低聲叫了起來。連日來受颱風影響,紅河谷分組的成員們始終只聞猿聲不見其影,不免有些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