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美洲 藏著一個遙遠而隱秘的世界
這裡是熱帶動植物的「天堂」
位於南美洲的潘塔納爾溼地
是全球最大的溼地
也被認為是地球上動植物最密集的生態系統之一
有「世界物種博物館」的美稱
然而,幾個月以來
這片溼地遭遇了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大火
波及溼地總面積的28%
今年9月,從空中拍到的潘塔納爾溼地
美國《自然》雜誌稱之為「世界末日般的大火」
「世界物種博物館」滿目瘡痍
2020年11月,天空灰黃,煙霧瀰漫,朽木枯枝,一片死寂,這是大火肆虐後的潘塔納爾溼地。
看到這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景象,當地嚮導費爾南達說:「我們在這看不到任何生命跡象,動物不僅死於大火,還死於脫水和飢餓,看到這裡發生的一切,真的很難過。」
潘塔納爾溼地總面積約14萬~19.5萬平方公裡,大部分在巴西境內,小部分在玻利維亞和巴拉圭境內,由於地處亞馬孫雨林、巴西草原和巴拉圭乾燥森林三個不同的生態系統之間,這裡生物資源極為豐富,是全球動植物最密集的生態系統之一,有2000多種植物、一萬多種動物,包括數千種瀕危動物,如美洲豹、黑凱門鱷、風信子金剛鸚鵡等。
今年以來,這片世界最大的溼地,卻遭遇罕見的持續不滅的大火。
據巴西國家太空研究院的統計,今年以來,截至11月,潘塔納爾溼地共發現21200多起大火,比歷史最高紀錄高出69%。
據美國獨立環境報導網報導,截至11月5日,溼地過火面積已達4.1萬平方公裡,比兩個北京市還大。NASA的衛星圖片顯示,面積最大的火點是去年亞馬孫雨林大火最大火點面積的四倍。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專家估計,整個溼地生物群落區消失約28%,至少數千隻動物受傷或死亡。
這場大火究竟因何而起,又為何持續數月難以撲滅?
每年11月至第二年3月,是潘塔納爾溼地的雨季。豐沛的降雨使得溼地上遊1000多條河流水位上漲,河流從這裡經過,溼地就像一塊幹海綿一樣足足吸飽水,避免了洪水繼續向下遊泛濫。進入4月,長達半年的乾季來臨。
這時的溼地如同一塊吸飽水的海綿,繼續為生活在此的動植物提供水分。而作為地球表層系統中的重要碳匯,潘塔納爾溼地對於吸收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減緩全球變暖,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今年潘塔納爾溼地遭受了近5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數據顯示,從1月到5月,該地區總降雨量只是往年同期的一半。溼地地表溫度明顯升高,加上沒有足夠的降水,植被變得易燃。
美國航空航天總署科學家道格·莫頓認為,高溫乾旱源於今年大西洋熱帶區域海水溫度的上升。就像太平洋有厄爾尼諾現象,大西洋也有「多年代際震蕩」模式,每隔30~40年存在海水暖冷交替出現的變化。
救火最大的難點在於難以接近大火,即使我們擁有更多資源,我們還是不能直接接近最大的起火點。
生態學家解釋說,潘塔納爾溼地是由季節性洪水形成的沼澤地,土壤富含有機物,更加易燃,有時火甚至會從地下燒起來,即使地表火滅了,也可能會從土壤裡復燃。
農牧業發展、擴張的同時卻間接助長了縱火毀林
除了氣候因素,人為因素也是導致今年大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巴西是世界最大的牛肉出口國之一,僅在2019年,巴西就生產了1000萬噸牛肉。全國牛的數量比人口還要多。農牧業一直都很受巴西政府重視。
而在潘塔納爾溼地,約有3000多所牧場,飼養著380多萬頭牛,每年還會生產出100萬頭小牛。
菲格雷多是當地的牧民,他原本有一個900公頃大的牧場,這場大火使98%的牧場被燒毀。和這兒很多人一樣,他以前也經常放火燒荒,翻新牧草。
當地政府表示,在潘塔納爾溼地,幾乎93%的土地屬於私人所有,當地農牧民常常在旱季放火,開墾耕地或翻新牧場,這是延續數百年的傳統。
巴西人以農業為生,我們農業增長很可觀,這都歸功於大豆、玉米和棉花種植,它們是我們的黃金,你想阻止生產它們嗎?
然而,農牧業的發展和擴張,間接助長了縱火毀林的勢頭。
在土地市場,林地價格只是荒地的五分之一,要是你想把農田留給子孫,自己開墾林地會節省很多錢。
△潘塔納爾溼地2019年、2020年火災發生情況及2020年養牛業分布圖
上圖反映的是潘塔納爾溼地2019年及2020年截止到9月的火災發生情況。相比去年,潘塔納爾溼地火災數量增加了46%。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火災和養牛業逐漸在之前的溼地無人區出現。
僅去年一年,就有一萬公頃的森林被燒為平地,今年這個數字是去年的三倍,這是巨大的損失。
世界自然基金會注意到,近年來,潘塔納爾溼地的森林砍伐逐年惡化,目前已有超過12%的森林面積消失。沒有了樹木,水土流失也會加劇,許多地區出現土壤沙化,很容易被雨水或者風吹走。這些變化都嚴重威脅著本就脆弱的生態系統。
該基金會警告稱,如果不採取措施,依照目前的砍伐速度,到2050年,潘塔納爾溼地的原生植物將會消失。
火災不力 巴西政府遭質疑潘塔納爾溼地大火發生後,巴西政府的應對不力,也遭到不少批評。
今年年初,潘塔納爾溼地就報告發現了火災,但一直到4月,巴西環境署才開始僱傭臨時消防員滅火。據當地環境警察透露,截至9月中旬,約有2500多人參與滅火,動用了約40輛汽車和50架飛機。但對這場罕見大火來說,這些人力、物力顯得微不足道。
8月28日,巴西環境部發言人稱,由於預算吃緊,聯邦政府將削減6000萬雷亞爾的環保預算。此外,環境部還提出,撤回巴西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派至亞馬孫和潘塔納爾的工作團隊,該團隊對於潘塔納爾溼地的救火工作發揮著重要作用。
有媒體援引2019年亞馬孫大火事件,批評巴西政府的環保政策。而巴西總統博索納羅卻對此回應稱,亞馬孫雨林大火是騙人的,而且絲毫沒有提及潘塔納爾溼地大火。
因為亞馬孫是雨林,它不會著火的,所以關於亞馬孫著火的消息就是一個謊言。
在潘塔納爾溼地的北部,就是世界最大的雨林——亞馬孫雨林,雨林的存在也有助於確保潘塔納爾溼地的降雨量。但近年來,亞馬孫雨林也是岌岌可危。衛星圖片顯示,從去年7月到今年7月,亞馬孫雨林被毀面積比之前同期增長了34.5%.
巴西媒體認為,政府的環境政策難辭其咎。數據顯示,2019年1月至5月,巴西用於森林監管的支出為1740萬雷亞爾,而2020年同期,這筆預算已縮減至530萬雷亞爾,還不到去年的三分之一。
溼地與森林、海洋一起,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又被譽為「地球之腎」和「生命搖籃」。然而,2018年發布的首份《全球溼地展望》報告警告稱,自2000年以來,全球溼地正在加快流失,其消失速度是森林的三倍。
這場持續數月的大火給潘塔納爾溼地帶來了毀滅性打擊,也再次向人類敲響了保護環境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