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積寺坐落於杭州市湖墅香積寺巷,興建於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至今已有一千餘年歷史時間,本名興福寺,大中祥符年裡,宋真宗賜名香積寺迄今,是杭州市湖墅地域的知名寺院,曾是靈隱、天竺朝山香客的集中地,被稱為"運河的第一縷芳香",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船隻停靠在運河裡,交通繁忙,夜晚燈火通明,還有一座熱鬧的寺廟。它促進了湖蜀地區乃至杭城商業和旅遊的繁榮,對禪宗文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香積寺內原來古塔二座,始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據《湖墅志略》記述:僧祥文於康熙年間住香積寺,擴展寺基造毗盧閣,並且於寺前建石塔二座,現僅剩一塔,該塔八面九層,下有須彌座,用百石雕鑿,仿木結構建築樓閣狀,鬥拱仿宋式,第三層東邊懸匾,刻著「慈雲」二字,南門作半啟狀,第五層有一門開啟,有一-自側門出去。該塔構造技巧、浮雕圖案設計風格為清朝之經典作品。1963年,該塔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香積寺重建,成為國內唯一一座大聖緊那羅王菩薩(監齋菩薩)的寺院。 新建的香積寺恢復了被拆除的東塔,修復了現有的西塔,維持了雙子塔的原來風貌。 從香積寺的鳥居進來,順序是天王宮、大聖緊那羅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寺內兩側有觀音殿、文殊殿、普賢殿、鐘鼓樓等建築,各類塑像共計34尊。
新香積寺在中心軸上以「伽藍七堂制」為基礎,分別配置天王殿、大雄寶殿、西藏經閣,在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之間配置具有本寺特色的大聖緊那羅王殿,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中軸線兩側分別是「四大名山」的布局,大雄寶殿的前後分別配置有普賢殿、觀音殿、文殊殿、地藏殿。 新香積寺在寺廟兩側設計了兩排建築物,以不對稱的布局進行了大膽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