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冷!
近日一波超強冷空氣南下,
連續幾天,
廣州的最低溫度跌破10℃,
街坊紛紛用上了超強保暖招數:
穿羽絨服、開電熱毯、貼「暖寶寶」,
以及男女老少都喜愛的泡腳。
俗話說:「樹老根先枯,人老腳先衰」。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身體老化首先從腳開始,因此養生必先養腳,養腳延緩衰老。
足浴對身體保健大有裨益,尤其在寒冷的天氣,人們戶外活動減少,全身血液循環減慢,人體各種器官功能下降,溫水足浴能促進血液循環,尤其對那些經常感覺手腳冰涼的人,能迅速讓身體變得暖起來。
冬天,尤其是在睡覺泡一會腳,
那叫一個愜意。
不過,泡腳看似一件簡單小事
其實暗藏了許多「誤區」甚至「雷區」,
尤其是家有老人或慢性病患者,
更要當心!
天氣寒涼,70多歲的周伯很「識嘆」——10月份開始,他在老伴的照顧下每晚用中藥沐足。周伯舒舒服服地邊看電視劇邊泡腳,連續2小時都不捨得動彈。沒想到,連泡兩周後,周伯的全腳連小腿竟變成了灰紫色,透著黑。老伴疑心是否周伯貪圖舒服,要求的水溫太高,泡壞了。
到醫院檢查後證實,周伯身患糖尿病,連日高溫熱水沐足,已經泡出了糖尿病足,並進展至中度潰爛。醫生表示,中藥顏色過深,沾染腳上遮蓋了燙傷的痕跡,再加上周伯糖尿病足溫覺喪失,因此病情迅猛。
據國際範圍內資料顯示,15%糖尿病患者一生中發生至少1次足潰瘍,我國的統計,5%-10%的糖尿病患者發生過足潰瘍。
廣東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鄺建介紹,很多患者不知道保護好足部,導致糖尿病足發生潰瘍才入院醫治。糖尿病足截肢率最高的在40歲至60歲患者,糖尿病病程在10-15年的最為常見,病情越長,截肢風險越高。
而讓「糖友」最難接受的是,截肢並不是哪裡爛掉就截掉哪裡,可能一截就是整條小腿。這是因為截肢平面需要看血管堵塞的位置,患者可能只是腳趾潰爛,但血管堵塞的位置靠上,截平面只能靠上。
不少患者截肢很多次,就是因為未解決堵塞,結果不僅傷口難癒合,而且組織缺血、壞死繼續發展。一截再截之下,因為「爛腳」的最高截肢可至髖關節。
早期是麻木,病情進展會出現疼痛、跛行,隨後出現潰瘍,最終壞疽、截肢,這是「糖足」的一般病程。
這些症狀看似明顯,卻因為患者常常合併周圍神經病變,痛、溫覺等感覺神經減弱,對自己足部皮膚的外傷、感染或潰瘍常不能及時發現,或對輕微的足部皮膚損傷重視不夠,等到發現或重視時,病情往往已經非常嚴重。
糖尿病足早期症狀從腳汗少、足部乾燥開始,慢慢出現老繭樣厚皮「胼胝體」,開始出現麻木,80%的人可出現痛感、溫感喪失,「更要命的是患者自己不會感覺到,只是旁人會奇怪其耐溫、耐痛能力增強」。
因此,糖尿病足高危人群要及早和定期進行篩查,其中包括已經有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變、糖尿病眼底血管病變或糖尿病腎病的患者,以及有吸菸習慣的糖尿病患者也是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
「預防及發現很簡單,一個動作——每日睡前關注和檢查腳。」鄺建特別提醒,秋冬季睡前泡腳,確實可以增強足部血液循環,但切記,泡腳水溫最多30-40度,持續時間也不能超過15-20分鐘,發現乾燥、脫皮時要暫停泡腳。
泡腳時要多加小心的,
可不止是糖尿病人,
普通人也要注意這幾個誤區,
來對照你有沒有踩中?
足浴時間太長,雙足的局部血液循環長時間過快,會造成身體其他部位相對缺血。
尤其老年人,有可能因腦供血不足而感到胸悶、頭暈,甚至昏厥。若在足浴時感到不適,應立即停止。
一方面,水溫太高,雙腳血管過度擴張,人體內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易引起心、腦、腎臟等器官供血不足,尤其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說,更是負擔。
另一方面,水溫太高,易破壞足部皮膚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質層乾燥甚至皸裂。針對皮膚溫度感覺減退者,如糖尿病導致神經病變的患者更要注意,由於對外界刺激不敏感,還容易引起燙傷。
飯後1小時內不宜足浴。因飽食後,人體內大部分血液流向消化道,如果此時立即足浴,使本該流向消化系統的血液轉而流向下肢,從而減少胃部血液的供給,影響消化吸收。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足浴能強壯身體,但長期足浴,尤其是3歲以內小兒,並不太合適。因足弓在兒童時期開始形成,如果常用熱水給小兒足浴,足底的韌帶會變得鬆弛,不利於足弓的形成和維持,容易導致扁平足。
有腳氣者足浴時,最好使用一次性塑料薄膜,用後丟棄,避免傳染給家人。足浴器具用後每天最好在陽光下曬乾,防止細菌滋生。
足浴最好用較深、底部面積較大的木質桶,能讓雙足舒服地平放。或使用市面上的專用的全自動按摩足浴器具。
以晚上9~10點為宜,此時足浴可疏通經氣,調和全身氣血,促進水液代謝,使身體得到放鬆和調整,為睡個好覺做準備。足浴以微微出汗,或無汗、但感覺全身溫暖為宜。
一般維持在38℃至43℃為宜,但每個人的皮溫和耐熱的程度不一,泡腿腳時,水溫以熱得舒服為宜,但要注意不要燙傷。如果泡完腳皮膚出現疼痛,有可能是水溫過高。
水要沒過踝部,若能浸泡到小腿最好,可邊泡邊搓雙腳。
以適當的物理刺激,如按摩、捏腳或搓腳等,效果更佳。
冬季護腿,不主張只看風度、不重溫度的穿法。出於健康的考慮,燈芯絨、天鵝絨、羊毛質地的長筒襪或褲子、冬靴,既保暖又美觀。
冬季室外運動受限,可以選擇快步走、慢跑等運動形式,但要注意規律化地活動運動時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熱身活動和整理活動。
穿太緊身的褲子活動一整天,小腿容易疲勞,可能會影響到下肢血液循環。如果穿幾個小時之後發現小腿有疲勞感,有時還會影響到下肢的正常活動,就說明褲子太緊啦。
坐得久了,對腿部血液循環不利,尤其是冬季,應儘量避免久坐,每坐一個小時就站起來活動10-15分鐘為宜。
如果覺得腿部疲勞,可以躺在床上,把腿翹高,讓腿部高於心臟位置,維持5-10分鐘,可以促進血液、以促進血液、淋巴回流。在翹高的同時也可以活動踝足、小腿、大腿等部位。·
按摩足部、小腿、大腿,可以有效地減輕疲勞,改善血液循環。足三裡、三陰交是日常保健常用穴,可以一試。
足三裡穴位置: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按壓起來有酸脹感,但不會發麻。
整合自廣州日報、健康有約
編輯:李津
圖:廣州日報、視覺中國、健康有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