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所得,胃病的發病率高達80%,增長速度很快。臨床常見胃病為胃炎、消化性潰瘍、功能性胃腸病等,它們的症狀相似又各有不同。
胃炎是指部分炎症使胃黏膜屏障及胃腺結構受損,而出現上腹部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佳、噯氣反酸等一系列臨床症狀。其中,急慢性胃炎最為常見,輕者症狀不明顯,胃鏡檢查可確診,重者可見嘔血、黑便甚至休克,若胃鏡下顯示化生、萎縮及異型增生被視為胃癌前狀態,應引起重視。
消化性潰瘍也是臨床常見病,分為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主要症狀為長期慢性上腹部周期性、節律性疼痛或不適,性質可見鈍痛、劇痛、飢餓痛或餐後痛。消化性潰瘍常見四大併發症為出血(常見黑便或嘔血)、穿孔(表現為劇烈疼痛、部分患者出現休克)、幽門梗阻(明顯上腹脹痛,嘔吐後腹痛可緩解、嘔吐物為宿食)、癌變(機率偏低),處理不及時容易造成嚴重後果。
功能性胃腸病的表現為慢性或反覆發作胃腸道症狀,但無器質性病變。起病緩慢,反覆持續發作,常表現為:不同程度、沒有規律的腹痛不適、胃脹、噁心嘔吐、燒心反酸、腹瀉或便秘、常伴有失眠、頭痛、焦慮、抑鬱、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狀。常見誘發因素為精神、飲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