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浦頭地區每村各姓氏大都建有祠堂,專門供奉先人牌位,存放族譜和本姓氏的歷史檔案,作為祭祖活動的場所。各族祠堂還有公有土地和財產,收入所得作為全族祭祖的開支。祭祀先祖每年一次或幾年一次,每次祭祀通常稱「祭譜」,由本族公選人員負責操辦。宗祠內掛出各代祖先的系世圖表,稱「掛譜」。整理好祖先牌位,點燭焚香,鼓樂齊鳴,全族男丁到祠堂向先祖行磕頭跪拜大禮。備辦酒席,全族男丁聚宴一堂。
祠堂規模大小、房屋及財產土地多少,取決於該族戶數多少及經濟和社會勢力。浦頭地區各姓氏祠堂中,最為宏大的要數高漢莊的常氏宗祠和浦頭的張氏宗祠。
高漢常氏宗祠坐落在浦頭鎮高漢莊東頭的李家垛,是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第十四代裔孫常延令,於清康熙年間花去大批人力、財力,從湖南長沙搬遷過來復建的。據常氏族譜記載,常氏宗祠原建在湖南省長沙市,是經皇帝朱元璋恩賜特許,與先皇祖廟造型一模一樣,九架三間,簷口1丈8尺,於洪武元年(1368)落成。典祀時,洪武帝與馬娘娘專程去長沙參加,並揮毫寫下「常氏宗祠」4個大字。常延令在康熙年間任揚州府官時非常清廉,常下鄉巡查。一次去泰州、興化一帶巡視時路過高漢莊,發觀這裡地勢很好,是一個風水寶地。他想,常姓大部家族已隨他移居揚州、泰州一帶,這裡距安徽懷遠老家不遠;而每年去長沙祭祖耗資很大,且祖祠已年久失修,與其花巨資重修,不如移遷高漢才是恆久之計。於是,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月開始拆遷,僱傭了5隻大木船、80多名民工,從長沙沿長江而下,經二個多月航期,抵達江都嘶馬江邊口,又用百部獨輪車,將所有的磚石、木料和祠堂內各種擺設物件,全部運往高漢莊,並招請揚州城的有名工匠百十多人,進行了3個多月的施工。在高漢莊建成的「常氏宗祠」比原來長沙的矮了3尺,但裝修得十分華麗,前後三進,後堂中央懸掛名將常遇春的畫像,兩旁楹聯為:
上聯:支分懷遠系出長沙忠武振家聲百代馨香光史冊
下聯:績著金陵名垂採石開平綿世澤千秋俎豆紹墓裘
常遇春
這副對聯高度概括了常遇春的豐功偉績,並在大堂東首牆上鐫有他的生平業績,其內容在常氏族譜中均有記載。常延令任揚州府官時曾三次來高漢祭譜。
抗戰期間,祠堂內所有掛像和擺設物件全被破壞,只剩下一進大堂,空曠無物,後被拆除,有些石鼓、柱基、石墩被村民用來砌豬舍雞棚。現在,常氏宗祠的一點痕跡也看不到了。
張氏
張氏宗祠原建在浦頭南橋組,前後三進,後移建至現鎮中橋南,解放初期為並排九間,高大雄偉。曾作浦頭小鄉鄉鎮府、浦頭農藥廠,後被拆遷。(張之鎔 劉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