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頭鎮漢東村(原高漢鄉韓橋村),有一座存世300年,修葺一新的廣福庵。此庵嵌存有一方寬36釐米、長1.08米、厚10釐米的清代石碑,與歲月相伴,記載著一段鄉人捐宅為寺的歷史故事。
宗惟豹,乃韓橋人氏,是江都東鄉宗氏十世孫,出生於康熙十四年(1675)。他自幼聰穎,勤奮好學,年紀輕輕就入清廷最高學府國子監求學。飽學歸來後,受家庭人際與信仰影響,與沙門大權衡禪師相交。宗惟豹廣結善緣,祈願造福鄉裡,因其體弱多病,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早逝。在彌留之際,他向自己的兩位夫人交代,願將家中兩排十間祖屋捐贈為寺。兩位夫人遵其遺囑,遂將祖宅改建成寺庵,名曰「廣福庵」,並且以家中田地若干施為齋田,以供飯僧之用,後又將庵中部分房屋立為宗氏家廟。
人們感念宗惟豹及兩位夫人的善舉,對他們捐宅為寺的善行肅然起敬,於雍正六年(1728)特在庵內立石碑一方,上刻《建廣福若蘭小記》銘文:「茲庵乃國學宗惟豹與沙門大權衡禪師交善,於康熙乙酉披緣結茆,延以供奉,迄今已二十餘年……」
到光緒中葉,廣福庵經風雨侵蝕,幾欲倒塌。泰州南山寺第九代方丈法正得知後,為續佛緣,慷慨施善,乃出私金予以大修。
南山寺坐落在泰州城南(現為城中),是一座千年古剎,建於唐乾符三年(876)。其大雄寶殿屋頂為廡殿重簷,與紫禁城太和殿、山東岱廟、武當山金頂一樣,可見其規制之高。法正方丈於鹹豐六年(1856)八月出生於江都,在廣福庵出家,後轉赴南山寺,成為第九代方丈,是一位眾僧擁戴的名僧。他見自己出家的廟庵將要毀於一旦,便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出資將其重修。
此時的廣福庵仍是前後二排,七檁五開間,硬山式建築,供奉著笑佛、韋陀、如來、觀世音等佛像。又從泰州鑄造大鐵鐘一口,移來庵內,鐘上銘文為「光緒三十二年泰州造」。庵前一棵銀杏樹,高達20多米,枝繁葉茂,樹幹粗壯,需三、四人合抱。此庵雖不算大,但陳列緊湊,建築頗具氣派,在江都東鄉一帶甚為有名。其時,邑人王宗炎撰寫了《重修廣福庵碑記》,有「清光緒中葉海陵南山寺僧法正出私金重修廣福庵」之語。
1986年,廣福庵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因年代久遠,庵房多有拆毀,僅存前殿與後殿。其屋面塌陷嚴重,部分牆體也出現破損,隨時都有倒塌傾圮的危險。庵內一口鐵鐘尚存,而《建廣福若蘭小記》石碑卻不知去向,唯有門前銀杏樹歷盡滄桑,依然挺立。
1999年冬,當地農民在廣福庵附近打井時,發現了一塊埋在土裡的清代石碑。這時,泰州的文物販子聞訊趕來,意圖將其運走。村民們得到消息後,一擁而上,將這塊石碑奪了回來。他們說:「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再多的錢也不能賣!」這方重見天日的清代石碑,經過漫長歲月的打磨,雖然碑角略有殘缺,但白色花崗巖的碑體仍舊較為完整,上面銘刻的《建廣福若蘭小記》豎行楷書還依稀可辨,鄉民便將之妥為保管。
2012年,世代居住於韓橋村,與廣福庵同生共長的宗、韓兩姓族人(系表親關係)主動向文物部門提出重修廣福庵的要求,並得以實施。如今,一個建築面積為223平方米的廣福庵修繕一新,再現原貌。那塊清代石碑也嵌在庵房的牆壁上,向世人訴說著古庵的變遷史。 朱毓麒 (朱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