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去名寺古剎旅遊或是觀看影視古裝劇,經常能看到和尚誦經敲木魚的場景。這裡有人可能會好奇地問道:「為何和尚誦經要敲木魚,而不是其他的物件?」和尚敲木魚又暗藏何種玄機呢?其實這是有很多講究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據考證,木魚本是道士召集教眾,講經設齋用的法器,後為佛教所借鑑使用。佛教常用的木魚有兩種,一種是和尚誦經時用木錘敲擊木魚,發出清脆的聲音,用於掌握誦經節奏與調整音節。另一種木魚,系懸掛在寺院的齋堂附近的,呈魚形,扁平而中空。又稱作「榔」,是通知僧眾進齋飯的信號。
這種木魚懸吊的方向很有講究。一般寺廟只許魚頭朝寺內方向;只有十方叢林方可魚頭朝外。十方即: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下十個方向。叢林,通常指禪宗寺院。指僧侶聚集、修道之處,亦通常指禪宗寺院而言,故又稱禪林,但後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禪林制度而稱叢林的。
和尚敲木魚除了上述用途外,尚有它更深一層的含義,就是「自警」。據筆記小說《唐摭言》載:有一白衣問天竺長老云:"僧舍皆懸木魚,何也?"答曰:"用以警眾。"白衣曰:"必刻魚何因?"長老不能答,以問悟卞師,師曰:"魚晝夜未嘗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於道。"可見,「警眾」與「自警」,以便使大眾不要昏沉懈怠,乃是和尚之所以敲木魚的宗教內涵。
製作木魚的材料通常是用漆樹,除此外,其他的木料只要能夠響的,都可加以利用。其製作方法是先把一塊木料雕成木魚的粗略形狀(毛坯),然後把內部挖空,再把外形刻出頭尾和麟甲。外表塗上經漆,再用金、黑兩色,點睛畫麟。
在圓形的「木魚」中,不僅有首尾相接的單魚形和雙魚形,後來更出現了一身二頭的龍形木魚。據說這是取乎「魚化成龍」,以表「轉凡成聖」的意義。
敲木魚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大形的木魚,放在桌墊上敲擊。小形的木魚則是左手拿魚,右手拿椎。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拿住。執椎也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拿住。魚椎頭與木魚頭向上相對。兩手好像合掌的樣子。這叫做「合掌魚子」。敲擊木魚時,要用力平穩,不可雜亂無章,忽緩忽急。如果須要快敲,應該由緩入急,漸漸加速。
木魚雖小,方寸之內,沒想到竟包含著如此豐富的文化含義,實在是讓人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