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遲遲不開口說話?父母們不用太著急,看看是不是這些原因

2021-01-10 小寶育兒說V

寶寶什麼時候會開口說話一直是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很多孩子在7-8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一些"媽媽""爸爸" 的普通說法,但是有的孩子直到1-2歲還是沒有辦法講清楚,遇到後者的情況,很多父母就擔心孩子是不是發育遲緩,然後給孩子買各種營養品,但是也不濟於事,其實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有多種情況,所以我們要結合自身情況去考慮。

當然,家長不必太過擔心,只要孩子不低於發育遲緩的篩查標準,那麼我們是不用太過擔心的。一般情況下,我們都可以通過鍛鍊語言的方式,促進孩子提升語言能力。

那麼什麼情況下會出現說話晚的情況呢?

1. 孤獨焦慮

隨著現在經濟發展越來越快,已經不是原來丈夫在外養家的局面,現在有時候很可能是夫妻兩人都出去打工,而在這種情況下,忽視了寶寶的成長。因為寶寶不會說話,父母也不能理解孩子的心思,導致患上孤獨症。一旦患上孤獨症,說話就可以很明顯感到不同,但是孤獨症需要到三歲才能檢查出來,但是三歲的時候,對孩子的影響就已經很大了。所以我們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孤獨症的苗頭,就要積極進行心理幹預和治療,確保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長。

2. 聽力受損

一般情況下,很多醫院都會在新生兒出生後的42天以內,對寶寶進行聽力篩查,如果寶寶真的聽力有問題,那個時候就可以初步判定寶寶是否患有先天性的聽力障礙。但是也有特殊情況,也許一些孩子剛出生時聽力正常,但是後來可能突發疾病,或者因為藥物的影響,導致聽力受損,進而影響到語言的發育都是很有可能的。

那麼我們如何知道寶寶是否聽力受損呢?我們可以做個測試,如果平時寶寶聽到巨大聲響時沒有反應,那麼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了,也許這就是就是一個明顯的聽力受損信號,最好的辦法就是儘早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期。

3.家裡方言太多,不知道說哪個

如今北方小夥娶南方姑娘的事情不在少數,北方姑娘轉去南方的也不少,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方言不一致的情況。儘管作為父母我們有意識的去說普通話,但是老人已經習慣說方言,在照顧小孩子的時候,是很容易影響的。有研究指出,講兩種以上的方言家庭的孩子,比單講一種語言的家庭孩子,更多地出現發育性語言障礙,且以2-3歲年齡的兒童較為突出。

舉個例子,假如家裡語言多,那麼就說明同一件物品至少有兩種以上的稱呼名,而這樣的語言環境可能會造成孩子語言表達出現混亂,小孩子對於信息的處理能力還比較弱,根本分辨不清,會對孩子的發音辨別能力造成影響,造成孩子想表達的時候思維混亂,讓孩子很難開口表達。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寶寶儘早開口說話呢?

1. 幫助孩子積累詞彙量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就不怎麼關注寶寶說話的實情,但是事實上因為"聽"是"說"的基礎,孩子最初學習語言的主要途徑,一是吸收周圍事物的信息,二是通過模仿周圍人的語言習慣。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和寶寶說話時加上肢體語言,肢體語言的作用是幫助寶寶更快的理解信息。比如我們在說蘋果這個單詞的時候,可以拿著一個蘋果,如此一來多重複幾次,寶寶就理解了"蘋果"兩個字所對應的具體意義。

有些家長可能以為多說只是無意義的重複,到孩子長大自然會明白,但是事實是如果家長經常去提及單詞,可以加強孩子的知識儲備。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儘可能地多大向寶寶介紹事物的名稱,用更加豐富的表達方式,確保足夠的詞彙量和信息量。

2.鼓勵孩子多說話

在孩子積累了相當充足的詞彙量之後,下一步關鍵點就是去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而這就需要另一個重要的因素——語言刺激,這是兒童語言發育的重要條件。

家長在這其中也扮演著不小的角色,在兩三個月時,家長看到寶寶"咿咿呀呀"一定要給以及時的回應。這種回應會讓嬰兒感到興奮,進而重複發音。這些聲音的刺激,還能鍛鍊嬰兒的語言聽覺能力。如果寶寶一說不出太多詞彙時,爸爸媽媽千萬不能過於著急,一定要引導寶寶慢慢說,不要給寶寶造成過大的心理壓力。

其次,和寶寶說話要速度不要太快,我們要確保吐字清晰,讓寶寶聽明白。孩子只有聽清楚,未來可以張口說話時才能說得明白。

當然,如果孩子說出那個詞後,你一定要記得鼓勵孩子,他們會發現,原來,我只要多說話,爸爸媽媽就會很開心,在這種情感的激勵下,寶寶自然就會多開口講話了。

3.多讓孩子看圖畫書

這種有圖有文的形式,可以讓寶寶更加直觀地理解,再加上有趣的圖畫,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愛上讀書,就要從小做起。這樣做,不僅提高了寶寶的說話能力,眼睛和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孩子語言表達這一關,需要寶爸寶媽們的特別關注,更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我們一定要耐心並主動地和寶寶多交流,不要半途而廢,如果我們堅持足夠長的時間,孩子就會自覺不自覺得多開口說話了。

相關焦點

  • 孩子1歲多還不會說話,擔心發育遲緩?別著急,看看是不是些原因
    小美帶寶寶去醫院檢查,醫生說孩子聽力以及各方面都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單純的說話晚而已。但是小美覺得,孩子遲遲不開口講話,也有可能與她平常沒有對孩子進行很好的鍛鍊有關。 其實鄰居小美的想法是正確的,因為1~3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若父母在平常生活中沒有採用正確的回應方式,那麼,部分孩子說話就會比較晚。
  • 孩子不愛說話的原因有哪些?父母引導孩子多說話,有這3種方法!
    鄰居家孩子很聰明,總是喜歡一個人獨自坐那裡玩東西,而且可以玩很久,相比而言,我兒子就不太坐得住,而且一會兒過來和我說這,一會兒過來和我說那,總是叨叨個不停。鄰居家媽媽說,她希望他家孩子也可以多說話,但孩子總這麼安靜,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導致孩子不愛說話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寶寶開口說話的早晚,暗示了孩子智商的高低?老一輩人:貴人語遲
    但是,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都不同,有的孩子開口比較早,9、10個月就已經能清楚地叫人了,但有的小傢伙開口則比較晚,一歲多了說話仍是磕磕絆絆的,而這時老一輩人就會說:「這時貴人語遲,別著急!」寶寶們開口說話的早晚,真的暗示了孩子智商的高低嗎?
  • 孩子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說話,專家:父母這樣圓場,只會讓他沒面子
    一、少說這3句「這孩子太膽小了」很多家長喜歡和別人說孩子膽子太小,雖然看似在為他解圍,但是這話讓孩子聽來是很受傷的,他膽子小,不敢再別人面前說話是事實,可孩子可能並沒有太在意,父母卻總是強調這些,就會讓他更加關注這個缺點,也就變得越來越自卑。
  • 父母說話不算話,小心孩子變賴皮,言傳身教真的很重要
    每一年政府都會公布一批失信人員名單,並且剝奪這些人的一些權利,比如說不能乘坐高鐵、飛機、火車等,而且失信人員的孩子也會受到影響,沒法在公立學校好好念書等等。但是老賴是天生就是失信人員嗎?很明顯不是,只不過耍賴皮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所以不遲遲無法改變,或者沒有能力改變。
  • 寶寶說話晚,或是身邊「高級翻譯」幫倒忙,父母學著「笨點」才行
    而坐在旁邊椅子上的另一個媽媽,心中則五味雜陳,聽著人家孩子嘰裡呱啦地說個不停。而自家寶寶說話卻還是磕磕絆絆,甚至不願意張口,差不多年紀的孩子,差距怎麼會這麼大呢?「貴人語遲」有道理嗎?從前有「貴人語遲」一說,因此很多家長都不著急,認為這樣的孩子更加聰慧,不用擔心。其實卻是曲解了它的真正含義。
  • 你是不是「有毒」的父母,別著急,看看你的孩子就知道了
    你還在責備自己的孩子懶惰,任性,不懂事嗎?你還在抱怨學校,社會對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嗎?說別的都沒用,我們用一個十歲男孩的清晨,來對比自己的孩子,看看造成孩子不良習慣的到底是誰吧。眼看著這個小傢伙,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條,好多國人媽媽們無語了,再回看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心裡開始五味雜陳?的確,教育孩子這件事,是全民的大工程,但就家庭來說,你的生活習慣,對孩子形成的影響可能更大,所以,為了孩子的明天和未來,不做「有毒」的父母,完全是當下,我們每一個有娃者的任務和責任。
  • 當孩子開口要錢時,父母們不要說這3句話,給娃零花錢需講究方法
    當這一件事情過後,這一個小孩子心情明顯變得比較糟糕,每天悶悶不樂,放學回到家裡的時候也不跟大爸媽媽說話,當父母問起她在學校的狀況時,孩子的回答也是比較敷衍的,甚至很喜歡將自己關在房間裡邊。由這一件事情確實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得出來,該媽媽如此簡單粗暴的做法,確實是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精神和心情方面。
  • 孩子不愛說話,不代表他們從來不說話
    孩子他們會說話。只是話少的孩子在說話的時候,邏輯性更強,過程也更清晰,情緒控制得更好。通常是成人先說話,嬰兒提出問題,話才傳到成人那裡,導致題主看到的一幕。這是生理上的關係。再一個就是語言表達能力來自「模仿」。他們說的話並不是他們自己講出來的,而是別人講出來的,引導他們多說。
  • 寶寶2歲還不會說話,是孩子發育緩慢嗎?
    但是牛牛說話比較晚,到現在也只會說簡單的2個詞,比如吃飯、洗澡等,不能說出完整的一句話,這就導致其他小朋友跟他無法正常溝通,久而久之,也就不願意跟牛牛一起玩了。小圓感到很苦惱,懷疑是不是孩子發育緩慢,專門帶去醫院做了檢查,醫生說牛牛發育一切正常,說話晚是很多小朋友都會出現的情況,讓小圓回家耐心引導孩子開口說話。
  • 「我寶寶什麼都聽得懂,就是不愛開口說話。」不,這是媽媽的錯覺
    2歲前,孩子開口說話,並不是語言發展的標誌。經常有媽媽說:我家寶寶什麼都聽得懂,就是不愛開口說話。這是父母的錯誤認識,孩子的語言需要協同發展,其包括:遊戲及認知技能、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參考下表)。媽媽長期照顧寶寶,與孩子形成默契。通常寶寶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
  • 34歲兒子失戀59次,父親問女方為何不答應?女方回答讓人出乎意料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但是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剩男剩女,他們遲遲選擇不結婚,作為當父母的也是非常的著急,相信很多做父母的面對家中大齡孩子不結婚也非常的頭疼吧?這不一位父親就找到了我們記者,稱自己的兒子在10年的時間裡介紹了59個對象,但是沒有一次是成功的,想要讓我們的記者幫忙談話,看看自己的孩子到底是怎麼回事,接到這樣的求助以後我們的記者第一時間找到了這位求助的父親。
  • 孩子說話有這些「毛病」,是語言表達能力有障礙,家長們要幫改善
    沒想到第二天老師讓蓬蓬向大家展示作業成果的時候,蓬蓬站在講臺上支支吾吾的說不出話來,老師也在鼓勵蓬蓬你就可以簡單和小朋友們講解一下,你是怎麼完成的這個小製作的就可以。結果蓬蓬脖子都漲紅了也沒說出幾句話來,下面的小朋友起鬨道:蓬蓬,這是不是你媽媽幫你做的啊,所以你說不出來。沒想到蓬蓬聽後生氣的把製作拿下講臺,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蒙起頭委屈的哭了起來。
  • 孩子不愛說話,就是性格孤僻?這可能是孩子在獨立思考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很多孩子在6歲之前都不愛說話,甚至很少說話,大人詢問什麼,孩子們就只是單純地點頭。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這是性格原因,生性孤僻。但是家長們別太早下定論,孩子不愛說話,並不等於性格孤僻,有可能是孩子在獨立思考。
  • 孩子幾歲說話才算「晚」?了解這6個心理學知識,輕鬆教娃說話!
    不過,「特發性語言發育延遲」畢竟是少數,如果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外貌、行為看起來跟正常孩子沒什麼差別,智力、理解力也正常,父母能明顯感覺到孩子能聽懂話,比如,用點頭或搖頭來回應,就不用太著急。可能兩歲半或三歲還什麼都不會說,就像上面說的婷婷的兒子,雖然,只能說很簡單的字,但一旦會說話,就好像忽然間什麼都會說了。
  • 孩子膽小怕生是因為性格內向?這幾種行為才是主要原因,家長注意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當自己的孩子表現得內向而不善言談時,家長通常都會比較著急,這樣膽小怕生的性格多多少少會給孩子帶來一些麻煩,所以需要家長們多幫助孩子鍛鍊膽量,如此才能讓孩子漸漸敞開心扉,廣交朋友。凌凌今年九歲了,剛上三年級,她的學習成績非常好,也非常聰明懂事,但凌凌身上就是有一個缺點,那就是膽小不敢說話。
  • 寶寶的換牙期到來,乳牙遲遲不掉,四大原因,家長別含糊
    孩子五六歲的時候逐漸進入換牙期,有時候他們啃著雞腿,或者咬塊雪糕,乳牙就開始鬆動了。可是鬆動歸鬆動,一臉數日甚至數月卻又「原封不動」了,絲毫沒有要脫落的意思。孩子換牙期,乳牙遲遲不「退位」,狀況百出,這種情況究竟該怎麼辦呢?
  • 當孩子調皮的時候,你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性格,智慧父母這樣做
    一大早,二寶就跑到姐姐屋裡賴著不出來,聽見姐姐喊:」妹妹又把毛衣脫了!」我的聲音提高了八度:「怎麼回事?小心感冒!」蹭蹭蹭跑到姐姐屋裡,姐姐對我說:「妹妹聽見你著急,她就笑嘻嘻地。」抬頭看見二寶臉上露出得意的神情,我的心頭一軟,又很不是滋味。
  • 兩歲寶寶不說話,家長很著急,原因就在家長身上
    貝貝今年兩歲多了,但是還是不怎麼會說話,只是偶爾說出一兩個字,這讓他的媽媽有些著急。通常來講,女孩的語言能力要比男孩發育得更早一些,同齡的男孩有的說話都比貝貝好了。  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是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先要聽才能說,有大量聽的累積,才能學會說話。一歲之前都是寶寶通過聽在學習,一歲以後語言就會大量的爆發,開始說話。語言學習一定是有輸入才能有輸出的過程。
  • 談「死亡」的話題好難開口,父母們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金錢、性和死亡」是號稱最難回答孩子的三類問題,當孩子問起死亡的話題時,你是迴避、糊弄,還是正面回應呢?一起來學習這位媽媽的做法吧,父母對死亡問題的解答,正是孩子珍愛生命,思考有意義人生的開始。5月9日中午,我在朋友圈緊急發布了一條求助信息:「怎麼辦,小朋友的倉鼠走了一隻,不明原因。孩子馬上回家,我該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