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釣鯽魚向有釣遠釣深的說法,問題的重點是,到底多深是「深」,一直是部分釣友眼中是個模糊的概念,至今沒有具體的數值。鯽魚屬於底層魚,影響選擇棲息水底位置的因素眾多,不過雖然因素多,但有主次之分,筆者結合野釣鯽魚的經驗,看能否探知這個鯽魚選擇的具體水深,一窺各因素之間的內在關係。
鯽魚冬季為何多選擇深水棲息
鯽魚冷血、變溫動物,意味著鯽魚自身產生、儲存的熱量微乎其微,體溫隨水體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像北方的河南、河北等地,冬季大部分時間水溫在0-10℃範圍內,鯽魚通過皮膚的微血管感知水體溫度的下降,再反饋給下丘腦,驅使鯽魚像水溫較高的水層遊動。
除去鯽魚通過改變水層適宜水溫外,體溫的自身條件同樣重要。鯽魚通過體液,包括血液、組織液等,調節體溫,最大程度地接近水體溫度,據研究鯽魚的體溫與水溫最小溫差可維持在0.5-1℃間,但體溫調節的過程中,鯽魚有強烈的不適感,常時間逗留、棲息在水底某位置,不遊動,連續多日覓食不積極,甚至絲毫不攝食。不難發現,鯽魚在冬季不只是喜歡水溫較高的水域,同時對水溫的穩定性也有要求。
冬季湖泊、河流水溫的變化規律
上文提到冬季鯽魚喜歡在水溫高,且穩定的水層棲息,那麼湖泊、河流等自然水域的水體溫度是如何變化的呢?這關係到鯽魚會棲息水層的深淺及深度數值,具體如下。
整體而言,水溫隨深度的增加而提高,如果具體細分,按照深度還分為兩個部分。中上水層,受外界的冷空氣、陽光輻射、樹蔭、建築物的影響,水溫忽高、忽低,變化劇烈不穩定。比如在冬季水錶溫度是4.3℃時,水下1米處為4.5℃,水下2米處水溫是4.9℃,水溫緩慢提升。而中下水層受外界因素較小,中上水體相當於起到保溫的作用,水溫穩定。據研究,水下3米的位置大約是水溫穩定或波動的分界線:3米以上水溫易波動;3米以下水溫穩定,隨深度逐漸升高。不難看出,冬季各水層水溫變化明顯,便於鯽魚水層的選擇。
冬季鯽魚會選擇多深的水域棲息
前文對鯽魚的偏好水層做了介紹,同時對水層的水溫變化做了描述,那麼鯽魚到底會選擇多深的水域棲息呢?如下。
1、垂釣水域有足夠的深度,水深大於3米
如上描述,水深大於3米的中下水層,比如河流、湖泊水深達4/5米,水溫較高、且穩定,鯽魚會向周圍聚集、棲息,但並非所有的水深都有鯽魚的棲息或可作為釣點使用。首先如果用手竿垂釣,水深一旦超過5米,加之冬季多風,揚竿、提竿是極其不方便的。其次鯽魚的棲息,水深是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鯽魚喜溝壑叢生,凹凸不平的水底,討厭光滑、平整的水底。與後者相比,前者有兩個優勢:一是水底環境複雜,鯽魚遇到其他兇猛魚,便於躲藏、隱蔽;二是冬季水體殘餘的浮遊生物、藻類植物等附著在水底的障礙物上,為鯽魚提供了相對豐富的食物,進一步有利鯽魚的聚集。所以對於釣魚來說,水深5米,水底環境複雜的水域可作為冬季釣點的使用。
其次,深度足夠且有豐盛的水草的水域,因水草本身就可遮風禦寒,所以同深度下,水溫略高。另外有剩餘不少的植物碎屑、微生物,食物豐富度上也佔有優勢。因此,對水深的要求適當減少,一般在2-3米的水草處會有大鯽魚聚集,在這裡設置釣點是不粗的選擇。
2、垂釣水域水淺,深度不夠,小於米的水域
像農村的河溝、河道等,水深並不一定超過3米,甚至只有1/2米深,那麼鯽魚會選擇多深的水域呢?又如何選擇呢。前文提到,淺水受陽光輻射影響明顯,易波動,但依然是水底水溫高。鯽魚的趨溫性,會驅使其向水溫相對較高、相對穩定的水域遊動,好比是「矬子裡選將軍」,總有一個相對適宜的。這樣深度的水域,像水草豐富、背風向陽的水域優勢明顯。
比如:水草處,與其他水域相比,保溫效果、食物豐富兩方面佔據優勢,對鯽魚有足夠的吸引力。儘管水深可能不到2米,甚至只有1米多點,依然會有魚群的聚集。
比如:背風向陽的水域,冬季陽穀輻射強時,水溫較高,而背風則避免冷空氣的侵襲,致使水溫下降,如果在有水草,會進一步有利於鯽魚的群聚。將釣點甚至在這個深度下的水域也可以。
寫在後面
本文首先對鯽魚低溫環境下的選擇偏好做了介紹,同時描述了冬季不同水層的水溫變化,最後對鯽魚棲息的水深做了探討。儘管如此,滿足這些也不一定有好魚情,畢竟影響最終魚情的除去上述因素外,還有魚群密度、餌料選用、窩料使用、線組搭配等等,釣魚是個系統工程,每個環節都會影響最終的魚情,而首先確定鯽魚的棲息位置,是垂釣的前提與基礎,不得細細研究,格外重視。
原創:野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