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方隊隊長景濤等人專門研究發明的單兵隊列考核評估系統,長27米,可與電腦連接。隊員在上面行走的步幅、踢腿高度等數據都會在電腦上顯示,並列印出來。此系統可非常方便地測試受閱隊員行進中的偏差。
閱兵訓練實踐遇到新問題
空降兵方隊「較真」挑戰老規定
總結新經驗--踢腿高度30釐米更「帶勁」
踢腿高度距地面25釐米,顯得太松垮,抬高5釐米,威嚴氣勢立即顯現。這是參加國慶閱兵的空降兵方隊的自創"新規"。
近日,記者探訪了沙河徒步閱兵村中素有"黃繼光英雄連"榮譽稱號的空降兵方隊,這支部隊曾先後12次參加國慶閱兵。
空降兵方隊自組建以來,面對閱兵訓練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新狀況,在嚴格依照條例條令和吸取往年閱兵訓練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勇於創新,摸索總結出一條又一條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經驗。
由於閱兵村裡已經進入了"十一"正式閱兵的倒計時,早上不到8點,記者就在閱兵村裡看到,空降兵的方隊已經集合完畢準備開始進行合練了。
經過實踐,方隊將視線調整為15度角
創新一
隊員較真練出「對」列
「隊列沒有對的,戰術沒有錯的。」軍人都對這句話耳熟能詳。
後一句今天暫且不說,前一句意指隊列動作按規定都是時間上精準到分秒、空間上要求到毫釐,所以誰都經不起較真。
但空降兵方隊隊長景濤說:「空降兵方隊的教員和隊員們卻偏偏不信這個邪,一定要練出『對』的隊列。」
怎麼練?用隊員們自己的話說:「其實也簡單,一切隊列動作,凡有長度規定的都用尺子量,凡有時間規定的都用秒表卡,凡有角度規定的都用量角器測。」
不過,就算這樣還是會出現爭議。
比如站軍姿時的手形,按規定是「拇指貼於食指第二節」,可第二節長約2釐米,這個範圍太廣。
據空降兵劉政委介紹,後來經過教員們討論,統一定為「拇指伸直,貼於第二節下三分之一處」,既符合規定,又不會留空,顯得手形美觀。
又比如稍息,規定「左腳伸出全腳掌的三分之二」,可每個隊員腳掌大小不一,同一個排面,小的腳25碼,大的腳28碼,這樣一來,相差就大了。
經過研究,統一定為「伸出17釐米」,這下排面就整齊了。
隊員在上面行走的步幅、踢腿高度等數據都會在電腦上顯示,並列印出來。此系統可非常方便地測試受閱隊員行進中的偏差。
創新二
抬高5釐米「踢」出威嚴氣勢
「比如踢正步條令規定高度是25釐米,那是對普通人的身高來說的,而閱兵隊員們普遍身高腿長,只踢到25釐米就顯得松垮隨意。」隊長景濤說,「我們經過討論研究,空降兵方隊規定踢腿高度為30釐米,這樣高度差就明顯了,而且落差大了後砸地更有力,威嚴的氣勢也出來了。」
再舉個例子,如目光,按條令規定是平視前方,那閱兵時首長只能看到黑壓壓一片,面容都被帽簷遮住了。
經過一番論證,方隊規定視線保持15度角,統一望向前方約100米處的目標,這樣就把炯炯的雙目甚至飽滿的額頭露出來了。
還有挎槍,1999年閱兵時執行的標準是單兵距離(相鄰兩名隊員的胸口中心處相距)為58釐米。10年過去了,這一代閱兵隊員更高更壯了,58釐米就顯得非常擁擠,很多人胳膊都擎不起來。
劉政委介紹說:「經過反覆計算、實踐,最後擴大為60釐米。這樣一來,方隊就顯得整齊美觀,富有氣勢。」
創新三
5個月苦練挑戰「本性難移」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雖說是一句俗語,但放在空降兵隊員的身上,這個說法似乎就不太成立了。
剛剛挑選出的隊員就像一塊塊長短厚薄不一的磚,教員要做的就是將他們打磨整齊,砌成一堵平滑的牆。
「O」形腿、「八」字腳……隨著這五個月風吹雨打的洗禮,這些毛病都被一一糾正過來。
我們都知道,踢正步有個動作叫「壓腳尖、繃腳面」,這個動作要是做不好會很難看,而且影響整個排面不能協調一致,這也是隊員們普遍面臨的難題。
為了能將腳面壓好,隊員們想出了很多「絕招」,如個人跪在地上向後倒壓、隊員之間相互壓,還有的甚至將晾鞋的石板抬起來一起壓……
隊員們的腳都是腫了又消,消了又腫,但最終腳尖壓下去了,腳面繃直了。
文/本報記者曹姍
(責任編輯:肖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