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後漢書·輿服志》中的這一記載描述了原始人把獸皮蓋在頭上以保護頭部,這大概就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帽子」。「帽子」自產生之時,除了防寒保暖的作用外,就產生了極為重要的裝飾作用,《論語·堯曰》中有「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
中國古代的「帽子」形式多樣,有冠、冕、弁、巾幘、幞頭、盔等樣式。
最早的時候,實際上不應該叫做「帽子」,而應該稱之為巾,類似於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現在仍在使用的「包頭巾」,主要是麻制(後來有了絲製的)的。據記載「巾」最早的作用是用來揩汗,以後才當作帽子裹頭。
「巾」也有漫長的發展史,西漢時期指的是束髮裹額而具帽形的頭巾。東漢貴族以幅巾裹發稱之為「巾幘」。到了晉代「巾幘」在戴用時折出稜角,稱角巾或方巾(如文人戴的儒巾)。北朝時期,北周武帝宇文邕對「巾」進行了發展,轉變成有四個角的形狀,主要是方便軍人戴用,稱之為「幞頭」。再後來四角帽又發生了演變,左右延伸出兩個長角,並逐漸演變成後來所稱的「烏紗帽」。「巾」演變的腳步沒有停留,兩個長角在腦後交叉,逐漸發展成軍人的頭「盔」。
「巾」在「冠」產生之後,「巾」與「冠」之間就有了貴賤等級之分,故有「士冠庶人巾」之說,自然成語中"冠冕堂皇"、"衣冠楚楚"中的"冠"、「冕」指的是貴族的「帽子」,貧窮、無身份的老百姓最多只能戴「巾」,也許這就是「平頭老百姓」俗稱的來歷。
而"冕"比"冠"又出現的要早,冕上面有一幅長方形的板,板上掛一排串珠,稱之為「旒」,「旒」用以細化貴族之間的差別,比如周代天子十二旒,諸侯以下旒數各有等差,後期「冕」只有帝王能戴,所以出現了帝王的一個代稱「冕旒」。「弁」分「爵弁」和「皮弁」,「爵弁」即無旒之冕。皮弁則用鹿皮做成,在其縫合「會」處有結飾,點綴五彩玉石。
「冠」最早時的樣子只是一條冠梁,像弧形帶子從前向後覆發,窄而有褶,兩端連於冠圈,冠圈則用纓帶,結於頦下。秦漢以後,冠梁逐漸變寬,與冠圈連成一體,成覆杯狀。「冠「的種類繁多,最有名的如漢代梁冠。
那麼什麼時候帶「冠」?什麼時候帶「冕」呢?《儀禮.士冠禮》賈公彥疏:「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與諸侯同,十二而冠......」,可見天子與諸侯十二歲戴「冠」,行弱冠禮。又有《禮記·曲禮》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也就是男子二十歲,行弱冠禮,估計這是普通的貴族。
行了冠禮就表示成人了,《通典》「冠者表成人之容,正尊卑之序」,行冠禮之後,就可以成家生子了,如《左傳》:『冠而生子,禮也。」,《白虎通》「男子幼,娶必冠。」而「冕」與年齡無關,只有在皇子繼承皇位時才能戴,稱之為加"冕",其他人一概與此「帽」無關。「冠」和「冕」是貴族才能戴的帽子,普通老百姓普通人就只能用「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