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明清時期,揚州剪紙便與揚州刺繡結合,形成一種風格獨特的剪紙藝術,這就是著名的「揚州花樣」。揚州剪紙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標準,分別是圓如秋月、線如鬍鬚、尖如麥芒、缺如鋸齒、方如青磚。無論剪出什麼樣稿,都必須根據這五種標準,這樣剪出的作品才具備揚州剪紙細膩、典雅、玲瓏剔透的風格。
在剪紙技法上,揚州剪紙多用鏤空的技法,由於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斷,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斷了,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形不成畫面。由此就產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這就是揚州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構圖上,揚州剪紙講究造型的雅致,較多地使用組合的手法,使造型有適度的誇張變形,從而產生圖案的形式美。許多剪紙因各種技法的巧妙運用,從而形成了揚州剪紙特有的「剪味紙感」。
在清代的揚州城內,以剪紙為生的民間藝人非常多。其中,對揚州剪紙產生廣泛影響的有清代末期著名的剪紙藝人「張三麻子」。「張三麻子」本名張永壽,出生於揚州一個剪紙世家。張永壽從小喜愛剪紙,不過他父親張金盛因為祖孫幾代剪紙,飽嘗了人間辛酸,不願讓自己的兒子再吃這碗手藝飯。但是,童年的張永壽卻醉心剪紙,憑著潛察默記,他偷偷地學了起來。父親偶然一次看到兒子剪的幾幅蘭竹,還真有一種家傳的韻味,有所感觸地嘆道:「這孩子天生是吃剪紙這碗飯的。」不得已便開始教孩子學藝。
在張永壽14歲那年,由於家庭生計困難,父親一把剪刀養不活一家7口人,於是他就獨自外出謀生。他跑遍了揚州、儀徵、六合、天長等地的許多集鎮和農村,風裡來雨裡去,寒來暑往,僅憑著一把剪刀,一疊白紙,給人們剪來「福壽」,送去「吉祥」,也維持了自己辛苦的生活,年節之際還攢下了餘錢來資助家庭。張永壽闖蕩江湖七八年後,他的剪紙花樣便漸漸出了名。因為他在小時候出過天花,沒錢醫治,和他父親一樣落下了一臉麻子,又因父子倆都是排行第三,所以被人們稱為「老張三麻子」和「小張三麻子」。
張永壽經過長期走鄉串鎮的漂泊生活,不但開闊了他的眼界和豐富了他的生活閱歷,也練就了他一手好手藝。20歲那年,他結束了流浪式的賣藝生涯,在揚州多子街上一家名叫德興衣莊的門樓子裡,擺下桌凳,掛個招牌,算是正式開張賣藝了。
張永壽的攤子與眾不同,桌上放一個紅木鏡框,裡面盛放各式花樣子,門前一塊招牌上寫著「張三麻子專剪專描新式花樣」,另外還剪了一副對聯:剪成龍飛虎躍,描就鳥語花香。其實,這絕非是張永壽的自誇之詞,他的剪紙實在是與眾不同的,就拿所剪的四時八節的鞋花來說,不僅形態各異,而且頗有神採,繡成花鞋後,令人足下生輝。

時間一長,「張三麻子」的名氣大了,揚州城內和四鄉八鎮沒有一個不知道他的。張永壽曾創作了數千幅剪紙,先後出版了《張永壽剪紙集》《百菊圖》《百蝶戀花圖》和《百花齊放剪紙集》等。其中,《百菊圖》從整體來看,是一部集剪菊之大全的皇皇畫卷。從單幅作品來看,101幅,在統一和諧的韻律中,又各自有著章法上的變化。那「麒麟角」鈍角崢嶸,昂揚可喜;那「紫松針」鋒芒畢露,俏拔可嘉;「醉紅妝」如美人酒後,不勝嬌羞;「芙蓉面」似出水芙蕖,分外嫵媚。張永壽的剪紙講究以「形」傳「神」,他剪的菊花,不僅外形美,而且神韻足,呈現出不同的個性。「浣紗」力現其「飄」, 「柳線」強調其「奇」, 「懶梳妝」誇張其「懶」, 「萬卷書」突出其「卷」,真是巧奪天工,妙趣橫生,表現了揚州剪彩的無限風採。
1979年,張永壽被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被稱為「人間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