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下面就為大家盤點一下中國各地方的剪紙藝術。
浙江剪紙
浙江剪紙是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浙江省的剪紙文化主要以浦江、縉雲、樂清、永康、桐廬、臨海等地最富特色,浙江剪紙題材豐富,層次分明,挺秀,細緻。其中,樂清剪紙最為出名。幾十種圖案交織在一起,層次豐富、主賓分明、疏可走馬、密不容針,顯現出江南海濱特有的風神氣韻。與北方剪紙的粗獷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
浙江剪紙題材常見為花卉瓜果、鳥獸魚多,而戲曲故事則是永康一帶的拿手好活兒。剪花的樣子多是女子做姑娘時攢下的老輩兒花樣;另有一部分是畫佛像的民間匠人所為,再經由手藝高的巧手剪制。有的巧手當然也可以自己出樣自己剪,甚至看完戲之後就能剪出成套的戲文。
浙江戲曲窗花擅取戲中典型的場面情節,充分體現人物的身段之美。有別於戲曲的是,剪紙為之配上了相適應的背景為襯,顯示了特定藝術語言的優勢。浙江剪紙造型講究大的影像輪廊,而影像之中剪出細細的陰線。陰線的恰到好處,能使形象結構與畫面的節奏都增添成色。
揚州剪紙
揚州剪紙,江蘇省揚州市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揚州剪紙是江蘇省揚州市文化藝術的一項重要組成內容,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宋時期就有剪紙報春的習俗。揚州剪紙線條清秀流暢,構圖精巧雅致,形象誇張簡潔,技法變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紙感和藝術魅力,為中國南方民間剪紙藝術的代表之一。
揚州剪紙從刺繡花樣發展到現在的藝術型剪紙,其表現手法和中國面白描的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白描是以線為表現手段,依靠線本身的變化來表現各種物象。而揚州剪紙整幅作品就是由線條組成,可以說是用剪刀代替毛筆,剪出流暢的線條。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永壽先生的代表作《百菊圖》中的「羅漢須」,線條彎轉流暢,捲曲自如,每片花瓣就是一根彎轉流暢的線條,線線連接,上密下疏,捲曲的線條蒼勁有力,整個花頭飽滿整體。如果除去工具和表現手法的話,可以說,揚州剪紙就是我們剪出來的中國白描。
揚州剪紙作品一般素色為主,使得作品清新素雅。摒棄掉多餘的顏色,除了清秀流暢的線條就是逼真寫實的造型。揚州剪紙的線條流暢,注重細節描寫,對於形態有著嚴格要求。如張永壽在創作《百菊圖》時,就經常對著菊花,邊觀察邊剪,其造型不僅傳形,更在傳神。
揚州剪紙的構圖精巧雅致,作者構思巧妙,方寸之間現乾坤。花鳥魚蟲在寫實的同時為了滿足畫面的需要適當變形誇張,滿足裝飾圖案的形式美法則。形象是變化的,整體是統-的; 對稱的構圖中又有均衡;陽剪的線條和陰剪留下的面形成對比,整體中點線面又有調和;流暢變化的線條又使整體作品中充滿了跳躍的節奏和韻律感,整個畫面極具裝飾感。
2006年5月20日,揚州剪紙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16。
蔚縣剪紙
蔚縣剪紙,河北省蔚縣地方傳統手工剪紙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蔚縣剪紙源於明代,是一種風格獨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傳統民間藝術。清代末年,蔚縣剪紙工具改革,由「剪」變「刻」。20世紀初,蔚縣剪紙在構圖、造型和色彩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開創了獨具一格的民間剪紙新流派。
蔚縣剪紙題材廣泛,意寓深長,生活氣息濃鬱。無論是反映人們對吉祥幸福的祈納,還是來源於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及人物;無論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風情的再現,還是用於四時節令、婚壽禮儀等慶典,都體現了民間藝人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
蔚縣剪紙以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工藝奇特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蔚縣剪紙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實多餘虛、黑大於白、面強於線。畫面中確定一個主形體後,再安排次要形象進行陪襯、烘託和裝飾。主體突出醒目、陣腳沉穩,畫面充實均衡,物雖多但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全無堆砌之感。復用多色點染彩繪,達到了工致傳神、雅俗共賞的效果。
蔚縣剪紙的造型在寫實的基礎上結合農民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趣味,並根據裝飾的需要,進行高度概括和誇張的變形。畫面的形象來自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十分生動活潑,散發著勃勃生機。蔚縣剪紙的造型特別注重形象的傳神,甚至在一定限度內舍形而取神,只求傳達本質的神韻。
蔚縣剪紙的設色不受物體固有色的限制,大膽潑辣、隨心所欲、任意發揮。蔚縣剪紙多使用明度和純度高的色彩,強烈的色彩濃豔鮮明、對比強烈,顯得紅火熱鬧,喜氣洋洋。
2006年5月20日,蔚縣剪紙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Ⅶ-16。
山西剪紙
山西剪紙是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山西民間剪紙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如晉北一帶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窗花也隨窗而異,小的寸許,精緻靈巧,稚趣橫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應的「團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帶,歡慶春節,或操辦婚事都要貼「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蓮花、桂花、笙等,祝願新媳婦善於女紅,早生貴子,美滿幸福。
山西民間剪紙的風格,總體來說,具有北方地區粗獷、雄壯、簡練、純樸的特點。但是,因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不同,各地剪紙又有差異。如晉南、晉中、晉東南、晉西北、呂梁山區的剪紙,多為單色剪紙,風格質樸、粗獷。而流行於雁北地區的染色剪紙,則婉約典雅、富麗堂皇,尤以「廣靈窗花」為代表。晉城磁性剪紙在我國已有一千五百年歷史的剪紙文化中加進了科技元素,使其更為時尚,應用更廣泛,體現了科技進步的價值理念。
陝西剪紙
陝西剪紙有「活化石」之稱,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古老的造型紋樣「魚身人面」「獅身人面」,與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與漢畫像相似的「牛耕圖」等。
陝西剪紙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陝北剪紙淳厚、粗壯,線條有力,剪紋簡潔;定邊、靖邊剪紙較細緻,線條多直線,流利奔放;宜川剪紙線條粗而曲線多;關中剪紙線條粗似針尖,風格別致;朝邑剪紙以戲文為多,造型動態近乎皮影;三原剪紙以花卉為主,結構簡單,色彩對比強烈;富平剪紙剪紋流利,明暗適調。總的來看,陝西剪紙造型古拙、風格粗獷、寓意明朗、形式多樣,包含著濃鬱的泥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特色。
陝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燻樣。
陝北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樸、注重誇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據說孔聖人教化天下,唯獨遺漏了陝北,於是陝北人的性情不像關中人那麼中庸,所以創造性極強,喜怒哀樂表現的淋漓痛快,所以個性極強。在陝北的靖邊、安邊、定邊,人們稱「三邊剪紙」,剪紙變成了另一種風格,纖細入微,小巧玲瓏,小中見大,刻畫精到。打出的 「 樂樂 」 細如針尖,剪出的線細如髮絲,既不同延安綏?剪紙粗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寫實。據考證,三邊原是邊關重鎮,朝廷常派南方將領在此地鎮守,他們帶著家眷在這裡生活,也帶來了水鄉的民間文化,與當地古拙的民間藝術待以結合,產生了獨特的三邊剪紙。
山東剪紙
山東剪紙是古老的民間傳統藝術,也是民間剪紙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這裡的剪紙種類繁多,用途不一,有春節時為了增強節日氣氛的「門箋」、窗花、牆花,有正月十五的燈籠花,新屋裡的頂棚花,膠東的紙鬥、笸籮花,還有送禮用的禮花、喜花,用於刺繡底樣的鞋花、兜兜花、枕頭花、衣花,等等。
剪紙,山東各地名稱不一,分別稱為窗花、窗染花、花兒等,其製作過程稱為鉸花、摳花。按民俗功用,山東民間剪紙可分為三類:節日剪紙、禮俗儀式剪紙、日用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的題材是很廣泛的,它不僅表現了群眾喜聞樂見的事物,也反映了他(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文字圖案、鳥獸魚蟲、花卉蔬果、山水風景、民間傳說、戲曲人物、歷史典故、宗教民情等等。
山東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地區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刻細密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膠東,是山東民間剪紙的主要代表地區之一。煙臺以西的蓬萊、龍口、萊州(舊稱蓬、黃、掖)的剪紙,以線條細膩、小巧玲瓏、纖麗多姿見長。今威海市所轄榮成、文登、乳山等地的剪紙,則以誇張大方,渾厚樸實,粗獷中存細潔著稱。高密一帶流傳的剪紙,從農舍的門窗、頂棚到箱櫃、衣櫥都有剪紙裝飾。製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鋸齒紋和挺拔的線條相結合來構成形象。
山東的剪紙從古發展到今,越來越多的顯示出它獨具的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往往叫人感到一種凡人難以達到的絕妙感覺。圖示窗花「金玉滿堂」由於受到窗格的限制,分為四部分,用「金魚」諧音「金玉」,六條金魚形態各異,生動無比。
在創作構思上一般採用象徵和寓意的手法,使作品既有美的視覺享受,又有豐富的想像力。如用桃子象徵「長壽」,石榴象徵「多子」,鴛鴦象徵「愛情」。用諧音的方法在剪紙中也常見。如蓮花和鯉魚表示「連年有餘」,喜鵲和梅花表示「喜上眉梢」等。這些題材和表現手法,在廣大農村經幾代民間藝人的承傳、提煉、修改,創作出一大批構圖嚴謹、造型優美、格調高雅的傳統剪紙精品。
佛山剪紙
佛山剪紙是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在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其風格金碧輝煌、蒼勁古拙,結構雄偉奔放,用色誇張富麗,以剪、刻、鑿、印、寫、襯等技藝並用,材料和表現手法巧妙結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由於製作方法的差異,大致可分為純色剪紙,銅襯料、例寫料、紙寫料、金花、銀寫料等幾種。其作品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紙上或在特製的銅箔、銀箔上剪、刻而成。
佛山剪紙的題材,絕大多數是勞動群眾所喜愛的,寄寓如意吉祥的花鳥魚獸,以及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人物和民間故事。如「龍」、「鳳」、「鯉魚」、「孔雀」、「四時瓜果」、「福祿壽全」、「和合二仙」、「六國封相」、「唐明皇遊月殿」、「嫦娥奔月」、「八仙鬧東海」、「賽龍舟」等等。銅鑿料的色彩,以粉紅、玫瑰紅、粉藍、紅丹白等為主,和諧奪目。銅襯料的襯色以橙紅、粉紅、槐黃、芥黃、紫、深綠和淺藍為主,畫面鮮豔調和。
佛山剪紙的題材,絕大多數是勞動群眾所喜愛的,以及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人物和民間故事。如「龍」、「鳳」、「鯉魚」、「孔雀」、「四時瓜果」、「福祿壽全」、「和合二仙」、「六國封相」、「唐明皇遊月殿」、「嫦娥奔月」、「八仙鬧東海」、「賽龍舟」等等。
佛山剪紙在本地傳統民俗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無論歲時節日、婚喪嫁娶、壽辰祭祀、交際禮儀,以至人們日常生活用品,兒童玩具都喜歡用剪紙作裝飾。
沔陽剪紙
沔陽剪紙是湖北省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沔陽剪紙構圖繁茂完整、黑白虛實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細嚴謹、點劃秀美勻稱、線條舒展圓潤、配景寓意傳情、圖案豐滿均衡,具有寫實兼寫意、變形不失原形、藝術語言豐富、裝飾風味濃烈等特徵。
沔陽雕花剪紙是民間藝人們用刻刀和白紙在蠟盤上雕刻的繡花紋樣(俗稱「花樣子」),一般可重疊一、二十層白紙雕刻。藝人們使用的刻刀多為鬧鐘發條和手術刀通過加工而成的。蠟盤由菜油、白蠟、香爐灰合成物盛於小木圓盤中組成。昔日沔陽水鄉賣「花樣子」的剪紙藝人穿街走鄉,到處可見。心靈手巧的大姑娘趕製嫁妝和婦女為兒孫做鞋帽、挑花繡花比比皆是。田少人多地區以雕賣「花樣子」餬口的藝人代代相傳,越來越多,「剪紙之鄉」、「剪紙世家」不斷湧現,遠近知名。尤其是長埫口鎮的新口村、石剅灣村,彭場鎮的窯灣村,西流河鎮的趙河村,有200多人從事雕花剪紙、1000餘人賣「花樣子」。藝人們雕出的「花樣子」,一般用於鞋、鞋墊、帽、枕頭、涎兜、帳飄、帳簾、門帘等刺繡紋樣,紋樣多為寓意吉祥和瑞慶圖案,如「喜鵲登梅」、「龍鳳呈祥」、「鴛鴦戲水」、「金魚鬧蓮」、「鹿鶴同春」、「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等等。沔陽雕花剪紙構圖繁茂完整、黑白虛實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細嚴謹、點劃秀美勻稱、線條舒展圓潤、配景寓意傳情、圖案豐滿均衡,具有寫實兼寫意、變形不失原形、藝術語言豐富、裝飾風味濃烈等特徵。
2006年,沔陽雕花剪紙入選該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通過文化部門積極申報,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我市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紙藝術之鄉」稱號,沔陽雕花剪紙作為「中國剪紙」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仙桃市健在的民間剪紙藝人有200多人。
福建剪紙
福建剪紙是福建地區的傳統藝術形式之一。藝人們通過文學、戲曲題材來抒發善惡觀念,寄託人生美好善良的願望。福建各地的剪紙也都有不同的特點,具有濃厚的當地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山區的南平、華安等地以刻畫主要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較多;沿海的閩南、漳浦剪紙一些帶屢見水產動物入畫;莆田、仙遊一帶則以禮品花為主。
福建各地的剪紙都有不同的特點,具有濃厚的當地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山區的南平、華安等地以刻畫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較多,表現較為粗壯有力、淳厚樸實;沿海的閩南、漳浦剪紙一些帶則屢見水產動物入畫,風格細緻造型生動;莆田、仙遊一帶以禮品花為主,傾向於華麗纖巧的意味。
福建剪紙中最有特色的樣式是莆田禮品花。賀生賀喜賀壽,祭神祭鬼祭祖,不管是饋贈還是擺供,也不管是禮輕還是禮厚,都要賦上一枚鮮紅的剪紙花。就連豬頭、豬腳、豬肚兒、雞爪爪,也都如此。中國有句俗話叫「禮輕人意重」,想必禮物本是象徵行為,而禮物上的花兒則是人情人意的表現 。
圖片來源於網絡
|時代·鄉創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