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經典|中國各地方剪紙藝術!

2020-12-05 騰訊網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下面就為大家盤點一下中國各地方的剪紙藝術。

浙江剪紙

浙江剪紙是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浙江省的剪紙文化主要以浦江、縉雲、樂清、永康、桐廬、臨海等地最富特色,浙江剪紙題材豐富,層次分明,挺秀,細緻。其中,樂清剪紙最為出名。幾十種圖案交織在一起,層次豐富、主賓分明、疏可走馬、密不容針,顯現出江南海濱特有的風神氣韻。與北方剪紙的粗獷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

浙江剪紙題材常見為花卉瓜果、鳥獸魚多,而戲曲故事則是永康一帶的拿手好活兒。剪花的樣子多是女子做姑娘時攢下的老輩兒花樣;另有一部分是畫佛像的民間匠人所為,再經由手藝高的巧手剪制。有的巧手當然也可以自己出樣自己剪,甚至看完戲之後就能剪出成套的戲文。

浙江戲曲窗花擅取戲中典型的場面情節,充分體現人物的身段之美。有別於戲曲的是,剪紙為之配上了相適應的背景為襯,顯示了特定藝術語言的優勢。浙江剪紙造型講究大的影像輪廊,而影像之中剪出細細的陰線。陰線的恰到好處,能使形象結構與畫面的節奏都增添成色。

揚州剪紙

揚州剪紙,江蘇省揚州市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揚州剪紙是江蘇省揚州市文化藝術的一項重要組成內容,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宋時期就有剪紙報春的習俗。揚州剪紙線條清秀流暢,構圖精巧雅致,形象誇張簡潔,技法變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紙感和藝術魅力,為中國南方民間剪紙藝術的代表之一。

揚州剪紙從刺繡花樣發展到現在的藝術型剪紙,其表現手法和中國面白描的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白描是以線為表現手段,依靠線本身的變化來表現各種物象。而揚州剪紙整幅作品就是由線條組成,可以說是用剪刀代替毛筆,剪出流暢的線條。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永壽先生的代表作《百菊圖》中的「羅漢須」,線條彎轉流暢,捲曲自如,每片花瓣就是一根彎轉流暢的線條,線線連接,上密下疏,捲曲的線條蒼勁有力,整個花頭飽滿整體。如果除去工具和表現手法的話,可以說,揚州剪紙就是我們剪出來的中國白描。

揚州剪紙作品一般素色為主,使得作品清新素雅。摒棄掉多餘的顏色,除了清秀流暢的線條就是逼真寫實的造型。揚州剪紙的線條流暢,注重細節描寫,對於形態有著嚴格要求。如張永壽在創作《百菊圖》時,就經常對著菊花,邊觀察邊剪,其造型不僅傳形,更在傳神。

揚州剪紙的構圖精巧雅致,作者構思巧妙,方寸之間現乾坤。花鳥魚蟲在寫實的同時為了滿足畫面的需要適當變形誇張,滿足裝飾圖案的形式美法則。形象是變化的,整體是統-的; 對稱的構圖中又有均衡;陽剪的線條和陰剪留下的面形成對比,整體中點線面又有調和;流暢變化的線條又使整體作品中充滿了跳躍的節奏和韻律感,整個畫面極具裝飾感。

2006年5月20日,揚州剪紙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16。

蔚縣剪紙

蔚縣剪紙,河北省蔚縣地方傳統手工剪紙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蔚縣剪紙源於明代,是一種風格獨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傳統民間藝術。清代末年,蔚縣剪紙工具改革,由「剪」變「刻」。20世紀初,蔚縣剪紙在構圖、造型和色彩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開創了獨具一格的民間剪紙新流派。

蔚縣剪紙題材廣泛,意寓深長,生活氣息濃鬱。無論是反映人們對吉祥幸福的祈納,還是來源於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及人物;無論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風情的再現,還是用於四時節令、婚壽禮儀等慶典,都體現了民間藝人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

蔚縣剪紙以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工藝奇特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蔚縣剪紙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實多餘虛、黑大於白、面強於線。畫面中確定一個主形體後,再安排次要形象進行陪襯、烘託和裝飾。主體突出醒目、陣腳沉穩,畫面充實均衡,物雖多但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全無堆砌之感。復用多色點染彩繪,達到了工致傳神、雅俗共賞的效果。

蔚縣剪紙的造型在寫實的基礎上結合農民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趣味,並根據裝飾的需要,進行高度概括和誇張的變形。畫面的形象來自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十分生動活潑,散發著勃勃生機。蔚縣剪紙的造型特別注重形象的傳神,甚至在一定限度內舍形而取神,只求傳達本質的神韻。

蔚縣剪紙的設色不受物體固有色的限制,大膽潑辣、隨心所欲、任意發揮。蔚縣剪紙多使用明度和純度高的色彩,強烈的色彩濃豔鮮明、對比強烈,顯得紅火熱鬧,喜氣洋洋。

2006年5月20日,蔚縣剪紙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Ⅶ-16。

山西剪紙

山西剪紙是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山西民間剪紙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如晉北一帶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窗花也隨窗而異,小的寸許,精緻靈巧,稚趣橫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應的「團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帶,歡慶春節,或操辦婚事都要貼「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蓮花、桂花、笙等,祝願新媳婦善於女紅,早生貴子,美滿幸福。

山西民間剪紙的風格,總體來說,具有北方地區粗獷、雄壯、簡練、純樸的特點。但是,因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不同,各地剪紙又有差異。如晉南、晉中、晉東南、晉西北、呂梁山區的剪紙,多為單色剪紙,風格質樸、粗獷。而流行於雁北地區的染色剪紙,則婉約典雅、富麗堂皇,尤以「廣靈窗花」為代表。晉城磁性剪紙在我國已有一千五百年歷史的剪紙文化中加進了科技元素,使其更為時尚,應用更廣泛,體現了科技進步的價值理念。

陝西剪紙

陝西剪紙有「活化石」之稱,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古老的造型紋樣「魚身人面」「獅身人面」,與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與漢畫像相似的「牛耕圖」等。

陝西剪紙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陝北剪紙淳厚、粗壯,線條有力,剪紋簡潔;定邊、靖邊剪紙較細緻,線條多直線,流利奔放;宜川剪紙線條粗而曲線多;關中剪紙線條粗似針尖,風格別致;朝邑剪紙以戲文為多,造型動態近乎皮影;三原剪紙以花卉為主,結構簡單,色彩對比強烈;富平剪紙剪紋流利,明暗適調。總的來看,陝西剪紙造型古拙、風格粗獷、寓意明朗、形式多樣,包含著濃鬱的泥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特色。

陝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燻樣。

陝北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樸、注重誇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據說孔聖人教化天下,唯獨遺漏了陝北,於是陝北人的性情不像關中人那麼中庸,所以創造性極強,喜怒哀樂表現的淋漓痛快,所以個性極強。在陝北的靖邊、安邊、定邊,人們稱「三邊剪紙」,剪紙變成了另一種風格,纖細入微,小巧玲瓏,小中見大,刻畫精到。打出的 「 樂樂 」 細如針尖,剪出的線細如髮絲,既不同延安綏?剪紙粗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寫實。據考證,三邊原是邊關重鎮,朝廷常派南方將領在此地鎮守,他們帶著家眷在這裡生活,也帶來了水鄉的民間文化,與當地古拙的民間藝術待以結合,產生了獨特的三邊剪紙。

山東剪紙

山東剪紙是古老的民間傳統藝術,也是民間剪紙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這裡的剪紙種類繁多,用途不一,有春節時為了增強節日氣氛的「門箋」、窗花、牆花,有正月十五的燈籠花,新屋裡的頂棚花,膠東的紙鬥、笸籮花,還有送禮用的禮花、喜花,用於刺繡底樣的鞋花、兜兜花、枕頭花、衣花,等等。

剪紙,山東各地名稱不一,分別稱為窗花、窗染花、花兒等,其製作過程稱為鉸花、摳花。按民俗功用,山東民間剪紙可分為三類:節日剪紙、禮俗儀式剪紙、日用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的題材是很廣泛的,它不僅表現了群眾喜聞樂見的事物,也反映了他(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文字圖案、鳥獸魚蟲、花卉蔬果、山水風景、民間傳說、戲曲人物、歷史典故、宗教民情等等。

山東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地區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刻細密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膠東,是山東民間剪紙的主要代表地區之一。煙臺以西的蓬萊、龍口、萊州(舊稱蓬、黃、掖)的剪紙,以線條細膩、小巧玲瓏、纖麗多姿見長。今威海市所轄榮成、文登、乳山等地的剪紙,則以誇張大方,渾厚樸實,粗獷中存細潔著稱。高密一帶流傳的剪紙,從農舍的門窗、頂棚到箱櫃、衣櫥都有剪紙裝飾。製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鋸齒紋和挺拔的線條相結合來構成形象。

山東的剪紙從古發展到今,越來越多的顯示出它獨具的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往往叫人感到一種凡人難以達到的絕妙感覺。圖示窗花「金玉滿堂」由於受到窗格的限制,分為四部分,用「金魚」諧音「金玉」,六條金魚形態各異,生動無比。

在創作構思上一般採用象徵和寓意的手法,使作品既有美的視覺享受,又有豐富的想像力。如用桃子象徵「長壽」,石榴象徵「多子」,鴛鴦象徵「愛情」。用諧音的方法在剪紙中也常見。如蓮花和鯉魚表示「連年有餘」,喜鵲和梅花表示「喜上眉梢」等。這些題材和表現手法,在廣大農村經幾代民間藝人的承傳、提煉、修改,創作出一大批構圖嚴謹、造型優美、格調高雅的傳統剪紙精品。

佛山剪紙

佛山剪紙是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在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其風格金碧輝煌、蒼勁古拙,結構雄偉奔放,用色誇張富麗,以剪、刻、鑿、印、寫、襯等技藝並用,材料和表現手法巧妙結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由於製作方法的差異,大致可分為純色剪紙,銅襯料、例寫料、紙寫料、金花、銀寫料等幾種。其作品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紙上或在特製的銅箔、銀箔上剪、刻而成。

佛山剪紙的題材,絕大多數是勞動群眾所喜愛的,寄寓如意吉祥的花鳥魚獸,以及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人物和民間故事。如「龍」、「鳳」、「鯉魚」、「孔雀」、「四時瓜果」、「福祿壽全」、「和合二仙」、「六國封相」、「唐明皇遊月殿」、「嫦娥奔月」、「八仙鬧東海」、「賽龍舟」等等。銅鑿料的色彩,以粉紅、玫瑰紅、粉藍、紅丹白等為主,和諧奪目。銅襯料的襯色以橙紅、粉紅、槐黃、芥黃、紫、深綠和淺藍為主,畫面鮮豔調和。

佛山剪紙的題材,絕大多數是勞動群眾所喜愛的,以及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人物和民間故事。如「龍」、「鳳」、「鯉魚」、「孔雀」、「四時瓜果」、「福祿壽全」、「和合二仙」、「六國封相」、「唐明皇遊月殿」、「嫦娥奔月」、「八仙鬧東海」、「賽龍舟」等等。

佛山剪紙在本地傳統民俗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無論歲時節日、婚喪嫁娶、壽辰祭祀、交際禮儀,以至人們日常生活用品,兒童玩具都喜歡用剪紙作裝飾。

沔陽剪紙

沔陽剪紙是湖北省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沔陽剪紙構圖繁茂完整、黑白虛實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細嚴謹、點劃秀美勻稱、線條舒展圓潤、配景寓意傳情、圖案豐滿均衡,具有寫實兼寫意、變形不失原形、藝術語言豐富、裝飾風味濃烈等特徵。

沔陽雕花剪紙是民間藝人們用刻刀和白紙在蠟盤上雕刻的繡花紋樣(俗稱「花樣子」),一般可重疊一、二十層白紙雕刻。藝人們使用的刻刀多為鬧鐘發條和手術刀通過加工而成的。蠟盤由菜油、白蠟、香爐灰合成物盛於小木圓盤中組成。昔日沔陽水鄉賣「花樣子」的剪紙藝人穿街走鄉,到處可見。心靈手巧的大姑娘趕製嫁妝和婦女為兒孫做鞋帽、挑花繡花比比皆是。田少人多地區以雕賣「花樣子」餬口的藝人代代相傳,越來越多,「剪紙之鄉」、「剪紙世家」不斷湧現,遠近知名。尤其是長埫口鎮的新口村、石剅灣村,彭場鎮的窯灣村,西流河鎮的趙河村,有200多人從事雕花剪紙、1000餘人賣「花樣子」。藝人們雕出的「花樣子」,一般用於鞋、鞋墊、帽、枕頭、涎兜、帳飄、帳簾、門帘等刺繡紋樣,紋樣多為寓意吉祥和瑞慶圖案,如「喜鵲登梅」、「龍鳳呈祥」、「鴛鴦戲水」、「金魚鬧蓮」、「鹿鶴同春」、「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等等。沔陽雕花剪紙構圖繁茂完整、黑白虛實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細嚴謹、點劃秀美勻稱、線條舒展圓潤、配景寓意傳情、圖案豐滿均衡,具有寫實兼寫意、變形不失原形、藝術語言豐富、裝飾風味濃烈等特徵。

2006年,沔陽雕花剪紙入選該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通過文化部門積極申報,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我市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紙藝術之鄉」稱號,沔陽雕花剪紙作為「中國剪紙」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仙桃市健在的民間剪紙藝人有200多人。

福建剪紙

福建剪紙是福建地區的傳統藝術形式之一。藝人們通過文學、戲曲題材來抒發善惡觀念,寄託人生美好善良的願望。福建各地的剪紙也都有不同的特點,具有濃厚的當地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山區的南平、華安等地以刻畫主要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較多;沿海的閩南、漳浦剪紙一些帶屢見水產動物入畫;莆田、仙遊一帶則以禮品花為主。

福建各地的剪紙都有不同的特點,具有濃厚的當地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山區的南平、華安等地以刻畫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較多,表現較為粗壯有力、淳厚樸實;沿海的閩南、漳浦剪紙一些帶則屢見水產動物入畫,風格細緻造型生動;莆田、仙遊一帶以禮品花為主,傾向於華麗纖巧的意味。

福建剪紙中最有特色的樣式是莆田禮品花。賀生賀喜賀壽,祭神祭鬼祭祖,不管是饋贈還是擺供,也不管是禮輕還是禮厚,都要賦上一枚鮮紅的剪紙花。就連豬頭、豬腳、豬肚兒、雞爪爪,也都如此。中國有句俗話叫「禮輕人意重」,想必禮物本是象徵行為,而禮物上的花兒則是人情人意的表現 。

圖片來源於網絡

|時代·鄉創周刊 |

相關焦點

  • 致敬經典,中國剪紙藝術和動畫的碰撞,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導言:中國傳統剪紙藝術過去一直都是民間傳統藝術之一。雖然只是一張簡單的紙張,但在老藝人的手裡,在一剪刀的方寸之中就變為了一種生活藝術的體現。中國傳統剪紙動畫的由來,可以說動畫和剪紙的完美結合,那毫不相干的二者又是如何碰撞到一起?中國傳統剪紙藝術給國產動畫帶來了什麼影響?
  • 歷史悠久、五彩斑斕的中國傳統剪紙藝術
    中國剪紙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也是我國的一門國粹,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過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剪紙藝術歷史悠久,至今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 中國剪紙看哪裡?除了蔚縣,這些剪紙藝術的歷史和分支你了解嗎
    剪紙藝術一直是我國的傳統民間藝術,它的出現和發展也體現了我國人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和對現在生活的滿足。當然在紙出現以前,剪紙也是不存在的,但是類似剪紙的手法也是有的,也就是用雕,刻,剪,剔等手法在布帛,金箔,皮革上進行這種藝術了,甚至是在樹葉上,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葉雕。紙的出現是在公元前的漢代時期,所以剪紙的出現也就是在隋唐朝了。
  • 仙桃雕花剪紙——你不能錯過的中國藝術!
    2018年5月25日,仙桃雕花剪紙剪紙入選國家傳統工藝提到剪紙!那麼沒錯!今天小編會帶你們領略仙桃雕花剪紙的藝術魅力啦!仙桃雕花剪紙《龍飛鳳舞》湖北剪紙中的雕花剪紙藝術以沔陽(今仙桃市)、孝感、鄂州為代表。湖北雕花剪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實早在西晉時期,就已經剪紙習俗了。到了明代,剪紙藝術才漸趨成熟,並不斷發展,開始豐富起來。
  • 剪紙藝術|剪紙中的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透空感覺和藝術享受!
    剪紙藝術是最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之一,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每逢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便將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牆壁、門和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也因此被烘託得更加熱烈。
  • 非遺傳承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大師作品欣賞
    剪紙,一直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含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歷史和人文信息,交融於中國多民族生活之間,擁有著多重的社會價值。在2006年5月20日中國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藝術剪紙:教大家一款簡單的心形剪紙,剪紙圖文詳解教程
    剪紙藝術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應當劃入我們傳統教育手工藝!不管是過節還是平時,剪紙可以說都是非常實用的。不僅可以用在喜慶的節日上進行裝裱,同時自娛自樂進行家庭裝飾,也是綽綽有餘的。前幾天咱們教大家幾款好看的剪紙,同時還有好玩的剪紙,就算教給小孩子做手工課,都是很容易學會的,今天,再教大家一款簡單的心形剪紙,相比前幾天的要簡單一些,做出來更漂亮一些,我們一起動手試試吧!這裡用到的是一款正方形的紅色彩紙,大小為10cm左右,因為做窗花,要大一些符合窗花的尺寸才好看。首先,將正方形的紙橫向對摺,得到上圖的樣式,下側為摺痕的地方。
  • 【歷史回眸】旬邑彩貼剪紙藝術的輝煌之路
    如果說1986年的西安展覽是庫淑蘭剪紙向世人嶄露頭角的話,那麼,1988年5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剪紙展覽,則在首都民間藝術界造成了強烈的反響和較為廣泛的轟動效應。1988年是中國人民跨進改革開放的第十個年頭,這一年又恰是中國的龍年——「中國國際旅遊年」。
  • 中國剪紙,真的很中國!
    但如果問我,我想到的是中國剪紙。作為中國國粹之一的中國剪紙,是一種民間藝術,是民間藝術中的瑰寶,還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種珍藏。剪紙那刀味的紙感,奇特的線條,質樸而又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還有各種美好的寓意,都深深地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因而備受喜愛。
  • 極剪藝術剪紙:十二生肖「春」
    剪紙是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剪紙用剪刀把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福字、壽字、喜字、人物、燈花等。在過去,剪紙幾乎可以說是每個女孩都會的手工藝術。隨著生肖的出現,剪紙的生肖也逐漸活躍於剪紙造型中,幾乎每個剪紙藝人都對生肖剪紙情有獨鍾。
  • 縣芙蓉學校:「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米塑藝術、剪紙」活動
    (通訊員:張鵬)體驗剪紙藝術剪紙,又叫刻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它有著質樸、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古時候的人們把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牆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門上、燈籠上等,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鬱喜慶。
  • 剪紙藝術名家任麗紅作品賞析
    作者:墨笑導語:知名藝術家任麗紅女士自幼酷愛繪畫、剪紙、篆刻、泥塑等多種藝術形式。數十年來,初心不移,耕耘不止,拜摹名家,承其精髓,學院精訓,深得要詣。逐步形成了自身豐富多彩的藝術體系。多種藝術形式相助相長,相得益彰,其作品風韻獨具,自成一格,成為業界不可多得的綜合藝術名家。任女士以其非凡的實力,其作品在國內各種交流與展賽中斬獲諸多大獎與榮譽並被諸多重要機構及要人收藏,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為豐富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可賀可賀!
  • 絕贊的剪紙藝術
    點擊"剪紙團花圖案大全"免費訂閱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色單層剪紙,都是獨立的剪刻作品一層層地貼上去而最後完成的,層數最多時可達五六十層,因而才會呈現出不同視覺效果
  • 第二屆全國廉政剪紙藝術大賽優秀作品賞析
    由三門峽市紀委發起,並與中國民協剪紙藝委會、河南省民協、陝縣縣委縣政府共同組織的中國三門峽第二屆全國廉政剪紙藝術大賽取得了圓滿成功。這次大賽共徵集到全國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廉政剪紙作品1300餘幅。大賽參賽作者範圍之廣、作品藝術價值之高、社會反響之強,顯示了這次大賽的號召力和生命力。
  • 偏僻村小創特色 剪紙藝術融黨建
    這所學校將我國廣為流傳的民間藝術形式——剪紙作為發展特色,並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剪紙藝術中,在學生的心靈受到美好薰陶時也埋下紅色種子。2014年,柏桂小學領導班子充分認識到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重要性,領導班子結合校情反覆調研思考,充分發揮教師特長,挖掘師生潛能,找到學校意識形態工作主陣地作用與藝術德育教育中契合點,認為在喜聞樂見的剪紙藝術中融合紅色文化教育,既能培養了孩子們樂於動手、勤於實踐、勇於創新的精神,還能在潛移默化中也進行紅色基因傳承教育,在孩子們的心中也埋下了紅色種子,這顆種子一定會生根、發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 吉林市舉辦全國首屆 「魚文化」剪紙藝術大賽
    東亞吉林訊(記者遲飛)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藝術委員會
  • 「剪紙」非遺走進石家莊校園 藝術大家現場教學(圖)
    ,特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周淑英任剪紙老師,而橋西實驗小學也將成為周淑英剪紙藝術館的第一個剪紙傳承基地。    3月18日下午3點,橋西區實驗小學150名學生整齊地坐在學校多功能廳的禮堂裡,開始聽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周淑英講述蔚縣剪紙的風格、絕活。    「這副作品名叫《生命之樹》,由十多種色彩染制而成,剪紙中包含牡丹、靈芝、陰陽魚、奇異花朵等50多種中國傳統吉祥符號,寓意著生命的追求。」
  • 透過獨特的剪紙藝術,淺析壯族的圖騰崇拜和圖騰文化
    自古以來,楚人尚巫,「信巫鬼,重淫祀」,各種禁忌、英雄傳說、神話故事得以流傳,祭祀鬼神的儀式及名目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得豐富多彩,他們傳承的佔卜以及祭祀方法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內容,這些也就產生了燦爛的巫術文化。剪紙的習俗是從楚地傳衍而來的,可見剪紙在巫術儀式中的使用不僅頻繁,而且有著久遠的歷史。
  • 非遺文化|走進膠州剪紙,感受指尖上的藝術
    剪紙藝術剪紙藝術猶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長青,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每逢過節,人們便將各式各樣的剪紙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貼在家中窗戶、牆壁、門、燈籠上,以增添節日的氣氛並表達對新年美好的期許。歷經千年的發展,剪紙文化早已遍地生根。而膠州剪紙,迄今為止也有500多年歷史。
  • 吉林剪紙大師推動百年藝術傳承:不讓它斷代
    「按照滿族的文化習俗,在過去,七八歲的小孩就得學習剪紙、扎花、描雲,但現在的孩子很少會這些了。」71歲的關雲德是滿族剪紙藝術的傳承人,到他這一輩,關氏剪紙藝術已經傳承了百年。「我是從我的祖輩那裡學來的,我還要繼續把它傳承下去,不讓它斷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