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笑低能兒,孩子:都是我媽坑了我,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是自理

2021-01-18 幼教手記

小銳是一個家境殷實的男孩子,因為從小三代單傳,因此,在家裡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媽媽幫忙完成,小銳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皇帝」生活,這使小銳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上小學一年級時還不會自己削鉛筆,更別說整理書包、照顧自己了。

一轉眼,小銳小學即將畢業,學校組織他們進行為期三天的拓展訓練,這可把媽媽急壞了,因為小銳什麼都不會做,離開家裡人獨自在外生活三天,這孩子可怎麼照顧自己呀。

於是,小銳的媽媽瞞著老師悄悄的一路隨行,幫助小銳收拾整理物品。同組的小夥伴都笑話小銳是個「低能兒」,這麼大了,還得帶上媽媽做保姆。小瑞聽了羞的恨不得有個地縫鑽進去,他沮喪的對媽媽說:「唉,都是我媽害了我啊!」

在這個世界上,父母愛孩子無可厚非,他們心甘情願的為孩子做任何事情,事無巨細、倍加呵護,幾乎不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有的父母,直到孩子上了大學,也不願意讓孩子獨立,寧願每周開車去學校幫孩子洗衣服、整理床鋪。

這樣的孩子,即使學習再好、能力再突出,始終會因為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而無法適應社會,成為一離開父母就一無是處的人。

如今,國家高度重視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開展與普及,就是因為無論什麼年代,勞動是人生存的一項基本能力,勞動也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良好的習慣。

幼兒期的自我管理能力即自我服務的能力,是孩子容易完成的勞動內容,能使孩子產生成功感和自信心,同時能使孩子獲得勞動成果的喜悅,從而調動孩子對生活的興趣和積極性。

作為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使孩子成為一個自理能力強的人呢?

一、父母給予孩子自己做事的機會,不包辦代替,滿足孩子自己做事的願望,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創造機會:鼓勵孩子整理玩具、圖書,父母不包辦,要給予孩子表現的機會,孩子將會迅速的完成整理工作,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這個任務和玩一樣有趣;

*給予時間:天氣轉冷時,父母爻給孩子留出多一些的時間穿脫衣服、鞋子。雖然父母能幫助孩子扣扣子、拉拉鏈,會使這些事情更快地做好做完,但是如果給孩子時間來練習與掌握這些技能,可以增強孩子的自理能力,養成孩子自理的習慣。父母要記住:幫助孩子學會自理,是父母能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父母送給孩子成長的最好禮物;

*設計活動: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為孩子提供離開父母在外住宿一天的機會。孩子自己帶洗漱用品,在親朋好友家住宿一晚。這樣的活動能很好的鍛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二、尊重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願望,接納孩子做事過程中的不完美

帶孩子要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家洗手帕時,父母要尊重孩子想自我嘗試的願望,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給予他們勞動的機會。有時,雖然場面有點混亂,但是父母要接納孩子自己嘗試做事過程中的不完美,不斷地鼓勵、表揚,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等待孩子自己完成,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使孩子感到勞動的快樂,體會到「我真棒,我可以自己做這麼多事情。」

三、幫助孩子逐步掌握自理生活的方法

每個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需要一點一滴的鍛鍊才逐漸養成的。因此,父母要具有足夠的耐心,幫助孩子逐步掌握自我管理的技能。

父母可以以遊戲的方式給予孩子必備的技能練習。比如運用「我給娃娃穿衣服」、「我哥寶寶來餵飯」等遊戲來教給孩子一些勞動技能。孩子在這些遊戲中會學到一些吃飯、穿衣、整理玩具等的基本技能。然後再幫助孩子遷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這種方法自然親切,效果非常明顯。

父母孩子可以利用兒歌的形式幫助孩子熟悉和掌握做事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強化記憶,還能提高孩子做事的興趣。比如孩子刷牙:「我有一把小牙刷,每天用它來刷牙,上下刷,裡外刷,刷的牙齒沒蛀牙。」

四、以鼓勵為主,不斷提高要求,並給予適當指導

由於孩子年齡還小,在嘗試自己做事時會出現很多「添亂」的現象,此時父母切忌呵斥孩子,甚至嫌棄孩子做事太慢而幫忙代替,這樣父母所有的努力都會前功盡棄。父母要學會管住嘴、管住手,靜待花開。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和速度慢慢的去學習。當孩子有了進步,在逐漸地提高要求,給予孩子適當的指導,讓孩子有一種成就感。

比如,當孩子自己穿了衣服,雖然可能會「衣衫不整」,但是父母也要表揚孩子:「哎呀,寶貝今天自己穿衣服了,真能幹,如果這個扣子再扣扣好就更精神了。」

再比如,孩子自己洗手帕之後弄了一地的水,父母不要大呼小叫的批評孩子,二是要誇獎孩子:「寶貝真是個愛勞動的好孩子,洗手帕這麼難的事,你都會做了,太棒了,下次我們一起來試試怎樣洗水才不會灑出來,好嗎?」

父母越是尊重孩子「自己來」的嘗試,越是能讓孩子擁有持續自理的信心,使孩子敢於嘗試更高的挑戰。同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不足之處,並鼓勵孩子下次怎樣能更好的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勞動任務。

父母學會對孩子放手,鼓勵孩子自己做事,雖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確實每個父母的必修課。因為父母真正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成為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個體。相反,如果父母過度溺愛孩子,剝奪孩子自我勞動、自我服務的機會,孩子很難形成獨立的人格。一旦和父母分開,孩子必將一無是處,不能自理、自主,缺乏一定的信心,更不能成為一個承擔責任的人。

因此,父母真正的愛孩子,就應該徹底放開雙手,讓孩子自自己去嘗試、去摸索、去勞動,這樣孩子才能變得越來獨立、優秀,在未來的日子裡才能用自己的雙手打造屬於自己的悠然人生。

相關焦點

  • 有一種愛叫放手—— 我不要孩子成為「媽寶男」和「乖乖女」
    作者:寶寶知道 小鳥一一 媽寶男絕對是一種讓女性抓狂的存在。這種男人會表現出兩種典型的狀態。 一種是覺得自己很無能,而媽媽的控制包辦讓他感到安全放心,於是他們會對媽媽言聽計從——凡事都會向媽媽匯報,甚至和女朋友在哪裡吃飯,吃什麼都要和媽媽逐一說明,並且經常把「我媽說」掛在嘴邊。
  • 「爸爸我媽為什麼會嫁給你」,孩子看見父母年輕時的照片,笑翻了
    「爸爸我媽為什麼會嫁給你」,孩子看見父母年輕時的照片,笑翻了 「爸爸我媽為什麼會嫁給你」,孩子看見父母年輕時的照片,笑翻了 「爸爸我媽為什麼會嫁給你」,孩子看見父母年輕時的照片,笑翻了 如今「曬娃」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很多家長會把孩子的照片或者所做的事情放到朋友圈當中
  • 《奇蹟男孩》告訴我們:面對不完美的孩子,愛才是最好的彌補
    如今,很多寶爸寶媽都會為自己孩子的教育而苦惱:孩子今天又不聽話怎麼辦?這孩子怎麼就學不會呢?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吐槽自己的孩子有諸多問題難搞,更有些父母埋怨自己為孩子放棄了太多。但細想,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又有多少父母能夠清楚知悉?
  • 「如果能重選,我一定不讓孩子住校」,寄宿是省心還是「痛心」?
    尤其是農村和雙職工,這樣沒有時間接送和照顧孩子的家庭,既能解決孩子上學的問題,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但是,現實卻遠沒有我們設想般美好,有很多家長都非常後悔把孩子送去了寄宿制學校。寶媽:「如果能重選,我一定不讓孩子住校」和很多家庭一樣,小雨和丈夫是雙職工,每天都要上班,根本沒有時間接送孩子,更不要提給孩子輔導作業了。
  • 應採兒親陳小春,兒子翻白眼: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父母相愛
    小時候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她看到過父母賺錢的辛苦,可更多的,她看到的是在困難中,父母的相互鼓勵支持,以及積極面對生活的勇敢。 父母從來不吝惜在她面前表達愛意,年過半年依然會牽手出行。在這樣充滿愛的小家庭中長大,她常常告訴自己,長大後也要找一個這樣的愛人。 心裡有愛的孩子,不管走到哪裡,內心都是堅定樂觀的。
  •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昂貴的玩具,而是陪伴
    文|淘媽我有個大學同學是家裡的二胎,那個時候是不允許生二胎的。所以同學在出生後就被送去她大姑那兒,由大姑來撫養。等到她7歲的時候要上學了,政策也沒那麼嚴了,她才被父母接回家。可是回到家裡,哪裡都是陌生感,甚至連爸爸媽媽都叫不出口,她花了很長時間才適應。
  • 每個孩子,都曾無條件的愛著父母
    每個孩子,都曾無條件的愛著父母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孩子的世界。如果我們能從孩子的世界出發,去看他們問題背後的動機,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真的低估了孩子對我們的愛。01還記得當年非常火爆《爸爸去哪兒》嗎?有期節目的任務,是讓幾位爸爸給孩子準備午餐,由孩子們投票,看看誰做的飯菜最受孩子們的親睞。
  • 孩子不愛說話的原因有哪些?父母引導孩子多說話,有這3種方法!
    1.缺乏環境的刺激如果一個家庭,所有成員都不愛說話,大家都喜歡各忙各的的,那麼孩子就會缺乏一個鍛鍊說話的環境。在家裡沒有人和他說話,他說話也得不到反饋,自然孩子的語言能力會受到壓制,進而導致他不愛說話。
  • 孩子能擁有的自理能力 其實超出父母想像
    相信有不少的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煩惱:自己家孩子做事總是拖拖拉拉的,自理能力很差,背書包穿衣服等等很多事情還要自己包辦,有時候甚至連吃飯都吃得慢,還得自己一勺一勺地餵……其實,因為孩子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辦代替,會更加不利於孩子自理能力的養成,形成惡性循環。
  • 「爸爸媽媽,你們為何沒有時間陪我」,孩子一句話,讓父母淚目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長大後最可憐。二、陪伴是父母對孩子最深的愛確實,現代父母很忙,可真的忙到一點給孩子的時間都沒有嗎?其實,孩子要的不多,每天能抽出一點點時間,哪怕只有十分鐘,能陪伴在孩子身邊,他們就能感受來自於父母的滿滿的關注和安全感。近日,河南鄭州一位爸爸,為5歲女兒手工做玩具的視頻走紅。
  • 豆瓣高分動畫《鷸》:父母愛孩子,要讓他吃苦
    相信看過短片的人都知道,故事裡的母鷸,為了讓孩子成長,幾次都「狠心」拋下鷸寶寶,自己外出覓食。而鷸寶寶餓了,只能自己探險尋找食物,母鷸在這樣的放手下,鷸寶寶才得以蛻變成長。只有6分鐘的故事,耐人尋味,能讓人聯想到自身的家庭教育問題,到底怎樣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母鷸捨得讓小雛鷸吃苦,更是狠得下心來放手讓小雛鷸學會生存的技能,在經過幾次的磨礪後,終於成長。
  • 那些被父母操控的孩子,長大以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被父母操控的孩子,長大以後都怎麼樣了?原創 2018-04-15 米粒媽 米粒媽頻道文 | 米粒媽 (公眾號 米粒媽頻道)看武志紅的在奇葩大會上的演講,一句「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狠狠地戳痛了我。
  • 「爸爸罵我狗屁不是」:那些自卑的孩子,背後都有著怎樣的父母?
    那些在成長中走出自卑的孩子,會逐步建立自己的自信。那些將自卑變成人生底色的孩子,只能深陷在「我很差」的痛苦當中。這些孩子的自卑情結,除了來自於生活中的傷害,更多的時候是來自父母的養育。網友@李老頭認為,很多人的自卑都是在未成年時形成的,而根本原因是缺愛。李老頭就是一個很自卑的人,他的自卑感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產生。
  • 3歲孩子愛哼唧,原因大多父母都忽略了
    看著牆上的時鐘已經快走到八點,耗下去我又的工作遲到了,不得已,我只能強硬的把她抱給了奶奶,然後火急火燎的把門拉上了。屋內只留下女兒的嚎啕大哭。這種先既心疼又不知所措的感覺,每個當過媽的人都懂。明明女兒已經三歲半,過了糟糕的兩歲,為什麼反而越養越小了呢?
  • 孩子被嘲笑,介入還是安撫?幫孩子區分善意還是惡意很重要
    雖然身世悽涼,歷盡苦難,卻滿腦子都是浪漫的想像。她有著一頭紅色的頭髮,瘦削的臉上布滿了雀斑,為此,剛在綠山牆農舍安頓下來,就被住在隔壁的林德太太狠狠地嘲笑了一番。面對嘲笑,她氣得直接衝到林德太太面前,氣鼓鼓地用腳使勁兒跺著地板,大喊著:「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你這個冷酷無情、粗魯無禮的女人。」
  • 爸媽相愛,就是孩子最好的安全感,先學會愛自己是孩子的首要功課
    後來大俠自己養孩子,我們家的兩個娃,和很多孩子相比,他們也成長得健康活潑,開朗自信,啥啥都不落後,哥哥和妹妹分別是對方最好的朋友,在學校裡學習成績優異,課外活動有自己的多年愛好,獨立自主,一路竄到青春期,即便在德國,也一直都榮列在被表揚的「別人家孩子」隊伍裡。
  • 孩子寫作業磨蹭?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做法,立竿見影!
    等準備工作完成了,他就會東張西望的看看,要麼扣扣手,或是突然發問:「媽,咱們什麼時候去趟超市?」終於等他開始寫了,做一道題,要反覆尋找書中的相關內容,甚至還要問問我。因為寫的不工整,有時候還要擦掉重新寫……這樣,每天都要耗到很晚才能交差。終於寫完了,就隨聲而出:「哎,真累,媽,你該給我檢查了。」這時,不管我在幹什麼,我都要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像校對員一樣仔細檢查。
  • 離婚後,我媽說:滾,帶上你的孩子滾
    這是我們徵集到的第 33 個故事 講述:王小牧1我是去年離婚的,離婚的原因是前夫出軌、家暴、媽寶,經歷了漫長的分居、各種拉鋸戰,我心力交瘁。我一心要孩子,所以淨身出戶,他的一切要求都答應。我下定決心,以後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離婚後,我要上班,一歲多的孩子只能託我媽帶。
  • 孩子6歲,他的自理能力很差,幹事磨蹭怎麼辦?
    孩子已經六歲,再過幾個月就該上學了。但他的自理能力很差,幹事磨蹭。我曾用和他比賽的方法訓練他,他卻說:「你是大人,我才不和你比呢!」我該怎麼辦呢?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在早期勞動教育的過程中獲得的。自理能力能給人的生活帶來舒適、愉快和幸福。相反,不能夠為自己服務的人,經常需要別人照顧的人,一旦獨立生活會困難重重、毫無頭緒。 在入學前,抓緊培養孩子必要的自理能力與習慣還為時不晚,不必過分擔心孩子不會幹的事,要耐心地從頭教起。如可以先教他如何收拾圖書、玩具。
  • 越給孩子吃這2碗飯,孩子越沒出息,父母怪不得別人
    只要是自己能代勞的,王女士絕對不會讓孩子自己幹;只要是好吃的,王女士絕對都會留給孩子一個人吃。王女士對孩子的寵愛讓婆婆有些看不過去,「你這樣寵溺孩子是不行的!小心把孩子慣成一隻白眼狼!」對於老人的話,王女士並不相信。「天底下哪有不疼愛孩子的父母,再說我自己生的孩子我自己疼,誰也挑不出毛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