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爸爸真棒(babazhenbang),作者萬瑋
2020年,關於中國教育未來的擔憂似乎愈演愈烈。
留學家庭,面對形勢的變幻和未來的不確定,開始焦慮國際化教育這條路還能不能走通;而體制內教育的家庭,面對教育內捲化的傾向,愈發擔憂激烈內部競爭帶來的自我消耗。
未來何去何從?出路到底是什麼?
編輯部有幸邀請上海知名校長、上海平和雙語學校的萬瑋校長撰寫本文,萬校提出的「用全球本土化的教育來解決國際化家庭的擔憂,用教育多元化來對抗內卷」,非常具有洞見。
朋友小夕來碧雲採訪,到平和蹭午飯,我倆邊吃邊聊。
小夕說現在有一個詞很熱,英文叫「Glocalization」,中文翻譯成「全球本土化」。我暗自想,我怎麼沒聽說過,可見這個詞也不是很熱,就問小夕:什麼是全球本土化?
「全球本土化」捲土重來
小夕說,全球本土化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一個結合,可追溯至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美國《哈佛商業評論》。核心意思是: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操作(think globally and act locally)。
嗯,有點意思,我說,舉個例子唄。
麥當勞算是一個經典案例,她回答。
麥當勞是全球最知名的快餐服務零售品牌之一。1990年,麥當勞進入中國市場,第一家店開在深圳,到今年正好30年整,麥當勞在中國的餐廳已超過3500家。
麥當勞的管理與營銷都是標準化的。在上海,你去任何一家麥當勞餐廳,體驗幾乎一模一樣。麥當勞追求品質、服務、清潔與物有所值這四個原則,員工操作手冊厚達350頁,確保全球每一家連鎖店都達到同樣的標準。
在全球標準化的基礎上,麥當勞在中國大陸的成功更多依賴其本土化的操作,小夕強調說。
首先,為中國顧客專門研製菜品。比如,1998年至1999年,麥辣雞腿堡和麥辣雞翅上市;2002年,推出板燒雞腿堡。
其次,促銷手段本土化。廣告主角幾乎都是普通中國老百姓。2004年,請當紅藝人王力宏演唱的中文廣告主題曲《我就喜歡》風靡一時。2008年,以北京奧運會全球合作夥伴身份,成為北京奧運會官方餐廳。
再次,緊跟中國發展潮流。2007年,「麥樂送」訂餐服務推出,為客戶提供一周7天每天24小時全方位訂餐服務。2016年,在所有餐廳實現支付數位化升級。
我不禁想起有一次春節,在麥當勞購買指定套餐送春節福飾的情景。此外,麥辣雞翅也是我所愛。雖然擔心油炸食品不健康,偶爾還是要點個外賣。
點擊播放 GIF 0.0M
其實,全球本土化在消費領域影響深遠,比如另一個快餐巨頭肯德基在中國推出老北京雞肉卷、川香辣子雞;香奈兒、迪奧等時尚大牌紛紛加入中國元素等等。
我明白了!我對小夕說,這個概念不複雜嘛,其實在教育領域,全球本土化也正在發生。
哦?小夕很好奇,你說說看。
學校四象限,找到自己的生態位
我說,改革開放40餘年,中國基礎教育取得很大的成就,極大提升了人口素質,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今天在上海,一個豐富的教育生態已經初露端倪。
我拿出筆,在一張空白紙上畫了一橫一豎兩條直線。我說,這是一個直角坐標系,橫軸呢,代表教學內容,左邊是本土,右邊是國際,也就是全球;豎軸代表教學方式,向下是本土,向上是國際。
小夕問,教學內容本土與國際的差別容易理解,教學方式的本土與國際如何區別?
我說,這就是一個粗略的模型,不一定精確。這個模型不對本土與國際做價值評判,只是客觀描述狀態。上海的部分家長有時候也會用「體制內」與「體制外」來表述本土與國際。
「體制內」面向中考與高考,所以傾向於應試,訓練學生在標準化考試中拿高分;「體制外」面向國外學校的申請,傾向於綜合能力的提升,重視藝術體育、領導力、公益精神以及個性特長培養。
每一所學校都可以在這個模型裡找到自己的生態位。生態位沒有好壞優劣,只有適合不適合之分。
下面我們來具體看四個象限的學校分別是什麼形態。
第三象限是傳統應試型學校。前段時間爆出的某省高考替考事件,一度成為網絡熱點。大家感慨,一場考試,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高考是一個很公平的制度,分數面前人人平等。
第一象限是純正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教育體系照搬英美體系,收的也是外籍人士的孩子,孩子最終還是要回本國升學。
第四象限比較有意思,教學內容是國際課程,教學方式卻是傳統應試。例如近年來很多專注於標準化考試如託福或SAT等培訓的機構,堅持以結果導向,應試成績非常好,生意興隆。
還有一些學校,引進了國際課程,出口是海外升學,特別重視升學結果,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樣的學校很受一部分家長歡迎,有人給這類教育機構起了個名稱——「洋應試」。
小夕問,你對洋應試怎麼看?我說,挺好啊,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第二象限則是另一種情況,教學內容是國家課程,教學方式卻引入了國際理念。上海灘有很多雙語學校,其辦學定位就在這個象限。
小夕冰雪聰明,她很快反應過來,第二象限就是教育的國際本土化,用素質教育的理念教國家課程。Think globally and act locally。
我點點頭,你說的對!上海的教育生態為什麼比較好?就是因為這四個象限的學校形態各異,百花齊放,每個象限的學校也各有特色,這樣就能滿足不同家長的不同需求。
不同學校之間也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如同羅素所說: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
小夕問:為什麼上海會出現這樣的教育生態?
我說,必須是上海啊,上海也有這個責任。知道上海的城市精神嗎?十六個字: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總書記在上海的時候確定的,歸納為一個詞,就是「開放」。
點擊播放 GIF 0.0M
封閉帶來「教育內捲化」,出路唯有開放
我對小夕說,全球本土化不算是熱詞,現在倒真有一個詞特別熱——內捲化。
我最早在施展老師的《樞紐》一書中聽說「內捲化」這個詞。施展老師說,美國一個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學派,叫加州學派,用「內捲化」來解釋中國晚清人口爆炸而實現不了技術躍遷的原因。
技術提升了,可節約勞動力成本,但是晚清人口太多,我看過一個資料,乾隆早期,人口還不到1.5億,乾隆中晚期,人口超過3億。人多了,人工很不值錢,就沒有研發技術的動力,於是就向內卷,鎖死在低技術水平的狀態。
今天在網絡上出現的內捲化,其涵義大概指低水平的重複、無實質意義甚至惡性的內耗。我問小夕,教育界有內捲化的例子嗎?
小夕不假思索地說,劇場效應。我點點頭,劇場效應也算是一個小小的熱詞了,大家在劇場裡看戲,前排的人突然站起來,後排的人坐在那裡,什麼都看不到,也只能站起來看。於是所有的人都站了起來。
我想起幾年前在虹口足球場看中超足球比賽的經歷。我坐的看臺有很多上海申花隊的球迷,虹口是他們的主場。這些球迷坐在前排,一整場都站著,又唱又跳,又喊又叫,我坐在後排,看到他們的屁股扭來扭去,也只好站起來看球。
後來呢?小夕問。
中場休息的時候,我就撤了。站著太累,也太吵,我不年輕了,折騰不動,還是回家看電視轉播吧。
內捲化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封閉。如果系統是封閉的,沒有別的選擇,那麼內卷是必然的狀態。但是如果系統是開放的,有其它選擇,內卷的趨勢就可以得到有效遏制。就比如我看球,我有其他選擇,我可以撤。
小夕想起我剛剛講過的學校四象限,恍然大悟,難怪你稱讚上海的開放精神!
對,我說,上海教育的內捲化現象相對來說就不是那麼嚴重,原因就在於開放帶來教育生態的多元。
是不是內捲化僅出現在第三象限的學校?小夕問。
我搖搖頭。
「優秀的綿羊」,美國同樣有內卷,高考弊端被放大
內捲化可能是一個廣泛存在的現象,並不局限於某一個領域。我說,因為資源有限,競爭激烈,哪怕邊際效益再低,只要還有一點點效益,都會有人去嘗試。
有家長厭惡應試,初中畢業後讓孩子走國際課程路線。考察了英美的私立高中,發現只要目標是頂級名校,學習同樣不輕鬆。
曾獲得普利茲新聞獎的記者愛德華·休姆斯,在加州的一所全美排名靠前的惠特尼高中「臥底」一年後,寫出《美國最好的中學是怎樣的》一書。
在書中,休姆斯用了這樣一個標題:惠特尼中學的魔鬼數字——4。即4小時睡眠,4杯拿鐵咖啡,4.0的GPA成績。
這麼努力,當然是希望被藤校錄取。
但是,有一位在藤校工作24年的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幾年前寫了一本書《優秀的綿羊》,全面反思美式教育。他認為,美國藤校的學生「過於自信卻輸不起」,「朋友圈同質化,故步自封」,「思維僵硬,與社會脫節」等。
也就是說,美國與中國的精英高中生並沒有本質的不同,他們都為了進入頂尖大學而努力,都出現內捲化的傾向,都在各自的評價體系中做得很出色,卻很少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做。
回過頭來,作為一項全國範圍的選拔性考試,高考將公正公平作為一個優先原則,有標準答案的客觀性考試就成為必然形式。高考所選拔出的人才不僅聰明勤奮,還意志堅強,能持之以恆地努力。
這些年,一代又一代人從高考中脫穎而出,逐漸成長為各行各業的棟梁。不客氣地說,高考為國家選拔人才的任務完成得還是不錯的,高考制度的弊端可能被誇大了。
小夕若有所思,說到前不久剛讀過一篇文章,其中提到蓋勒普有一項調查發現,只有3%的美國大學畢業生獲得終身受益的體驗,1/4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大學體驗完全乏善可陳。
我想起齊秦的那首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 寫在後面的話 」
我問小夕忙不忙,小夕說很忙,單位人手緊張,老闆要求所有人996。
我說,要從博弈論的角度看待996。你以為老闆想讓你996你就能996嗎?因為還有其他員工願意996。這是經濟學家薛兆豐老師的觀點。
聽過這個笑話嗎?說兩個人甲和乙在森林裡遇到一隻老虎,甲馬上換上跑鞋,乙嘲笑他,你以為換上跑鞋就能跑得過老虎嗎?甲說,我不需要跑過老虎,我只需要跑過你就可以了。
今天的孩子,面臨的競爭門檻比我們當年要高得多。任何一個領域,競爭到了一定程度,無所不用其極,內捲化就不可避免。
小夕說,「燈塔國」的兩黨惡鬥,也算是一種內卷。
小夕的悟性讓我讚嘆。我們開始瞎掰扯美國的事,小夕在美國留過學,頗有些感慨。
小夕最後問我怎麼看未來?我說,《周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一件事情真是到了窮途末路、人人痛恨的程度,也就離革新不遠了。
我把小夕送到校門口。離立冬還有幾天,氣溫卻很宜人。午後的碧雲,陽光暖暖,微風陣陣,天空碧藍如洗,孩子們笑靨如花。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爸爸真棒」。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