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發現蟒和蚺的「趨同進化」現象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科學家首次發現蟒和蚺的「趨同進化」現象

2016-06-15 新華網 徐海靜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蟒和蚺都是體型巨大的蛇,雖然看上去差不多,但它們的共同祖先卻要追溯到恐龍時代。澳大利亞國立大學14日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這兩類蛇在相似的棲息環境中獨立進化出了類似的特徵,這一發現為爬行動物的「趨同進化」提供了新證據。

  蟒和蚺在生物分類學中分屬不同的科,但都是體型巨大的蛇,比如網紋蟒和森蚺,都能長到近8米長。它們都用扼殺的方式殺死獵物。但實際上,它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70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

  通過研究來自美洲和澳大利亞的近2000件蟒和蚺標本的頭部形狀,研究人員發現,由於棲息的自然環境相似,蟒和蚺雖獨立進化,卻發展出了類似的外觀和特性。這種類似性至少出現在5種環境中,比如棲息在水中、洞穴裡、以及樹上的蟒和蚺,外觀都很相似。

  負責此項研究的達明·埃斯凱雷說,蟒和蚺是爬行動物所謂「趨同進化」的重要例證。「趨同進化」是指物種為適應同樣的環境而進化出相似的特性。

  「如此顯著的『趨同進化』範例顯示了自然選擇的力量,以及生命有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埃斯凱雷說,「如果獨立進化的不同物種在遇到相同挑戰時發展出相同的特徵,我們就可以從中預測進化的進程。」

  在自然界,其他「趨同進化」的明顯例證還包括鯊魚和海豚,二者雖無關聯,卻進化出了類似的體型;還有已滅絕的有袋哺乳動物塔斯馬尼亞虎和胎盤類哺乳動物狼,體型也很相似。

  埃斯凱雷說,並非所有的進化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類似於蟒和蚺的「趨同進化」表明,自然選擇在塑造生物多樣性方面十分重要。

  蟒和蚺都是體型巨大的蛇,雖然看上去差不多,但它們的共同祖先卻要追溯到恐龍時代。澳大利亞國立大學14日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這兩類蛇在相似的棲息環境中獨立進化出了類似的特徵,這一發現為爬行動物的「趨同進化」提供了新證據。
  蟒和蚺在生物分類學中分屬不同的科,但都是體型巨大的蛇,比如網紋蟒和森蚺,都能長到近8米長。它們都用扼殺的方式殺死獵物。但實際上,它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70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
  通過研究來自美洲和澳大利亞的近2000件蟒和蚺標本的頭部形狀,研究人員發現,由於棲息的自然環境相似,蟒和蚺雖獨立進化,卻發展出了類似的外觀和特性。這種類似性至少出現在5種環境中,比如棲息在水中、洞穴裡、以及樹上的蟒和蚺,外觀都很相似。
  負責此項研究的達明·埃斯凱雷說,蟒和蚺是爬行動物所謂「趨同進化」的重要例證。「趨同進化」是指物種為適應同樣的環境而進化出相似的特性。
  「如此顯著的『趨同進化』範例顯示了自然選擇的力量,以及生命有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埃斯凱雷說,「如果獨立進化的不同物種在遇到相同挑戰時發展出相同的特徵,我們就可以從中預測進化的進程。」
  在自然界,其他「趨同進化」的明顯例證還包括鯊魚和海豚,二者雖無關聯,卻進化出了類似的體型;還有已滅絕的有袋哺乳動物塔斯馬尼亞虎和胎盤類哺乳動物狼,體型也很相似。
  埃斯凱雷說,並非所有的進化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類似於蟒和蚺的「趨同進化」表明,自然選擇在塑造生物多樣性方面十分重要。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蟒、蚺、蛇、蝰、蝮有什麼區別?
    在生命進化的過程中,爬行動物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此處有爭議,有學者認為蟒和蚺都歸蟒科,有學者認為應該分開一個蟒科一個蚺科,原因就是蟒和蚺的生育方式不同,蟒和其他蛇一樣生蛋,蛋孵化出小蛇,蚺是卵胎生,就是直接生產出小蛇,初生的幼蛇有羊膜包裹,有些蝰科蛇類也卵胎生,比如白唇竹葉青(蝰科蝮亞科),個人覺得這種生育方式相對高級些,跟哺乳動物差不多(又比單孔目動物先進一點,單孔目哺乳動物生蛋,鴨嘴獸、針鼴)。
  • 4800萬年前的蟒蛇化石出土,科學家:是在歐洲進化的,起源不清楚
    最古老的蟒蛇化石出土:科學家在德國境內發現了一種新的蟒蛇物種,蟒蛇化石顯示距離現在至少已有4800萬年,同時期人類祖先都還不知道在哪裡呢!蟒蛇的遺骸是在一個十分古老的湖泊旁發現的,雖然,這裡早在1970年前後的時候因為礦物開採而變成廢棄之地。
  • 跨越時代的「複製物種」:海豚和魚龍進化機制相同
    海豚和魚龍擁有共同特徵,或者至少體型結構存在相似性,這是非常驚人的實例,進化偶然發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動物——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它們存在相同的進化機制,包括:活產、溫血,甚至還有類似的偽裝技能。  現代鯊魚和海豚在趨同進化的某些方面是相同的,例如:流線體型和三角形背鰭,但是它們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 《寶可夢》圖鑑844:用獨特的方式盤旋自己的身體——沙螺蟒
    小夥伴們好呀,本篇我們要介紹的寶可夢就是沙包蛇的進化型,也就是沙螺蟒了,老實說,在第一眼看到沙螺蟒的時候,小二一度沒有發現這貨竟然是條蛇,,以為是GF又一隻極具腦洞性的怪異創作,當然實際上沙螺蟒造型也確實蠻怪異的,,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它是怎樣的一隻寶可夢吧。
  • 說文解字:龍、蛟、蛇、蟒、蚺、虺在神話傳說中有什麼區別?
    壁畫裡和蛇相關的,最為有名的便是伏羲女媧了。山東沂南縣北寨漢墓出土的「三人合抱圖像」磚,圖像為兩蛇交尾圖。畫面上的三人是:中者燧人氏,左邊持「規」者為女媧氏,右邊舉「矩」者為伏羲氏,其中女媧伏羲二人為人首蛇身, 兩蛇尾呈螺旋狀交集。而在馬王堆一號墓的T形帛畫中,頂部有一人人首蛇身,中底部二龍相交,雄壯粗獷。
  • 《方舟生存進化》手機版泰坦蟒怎麼抓 泰坦蟒圖鑑
    導 讀 方舟生存進化泰坦蟒怎麼抓?泰坦蟒能騎嗎?掉落什麼?本篇帶來方舟生存進化泰坦蟒圖鑑資料介紹,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綁架對方兩隻幼崽,將其變成奴隸,專家稱最醜陋動物在趨同進化
    儘管裸鼴鼠屬於鼠科,但與很多種鼠科動物不同,不是分散生活和居住,而是集中在一起,組成一個高度合作的殖民地,專門用來作業的工鼠多達300人,就像螞蟻和蜜蜂一樣。26個裸鼴鼠殖民地已經擴大到鄰近的殖民地,當科學家當研究人員仔細檢查其中一個殖民地的時候,發現在入侵殖民地A中發現了兩隻幼崽,來自入侵殖民地B。
  • 科學家在埃及沙漠深處,發現大量鯨魚化石,找到了鯨魚進化的秘密
    談到「埃及」想像大家都會想起沙漠中的金字塔,並且在我們的印象中,埃及的地理氣候是炎熱且乾燥的,一望無際的沙漠和稀少的綠洲是這裡的地理特徵,從氣候來看,埃及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晝夜溫差極大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讓生活在沙漠的生物都有一手「絕活」,但是就在這樣環境中,科學家居然發現了一個山谷中,存在大量鯨魚以及海洋動物的化石,為什麼這裡會存在鯨魚的化石,是誰把它們帶過來的
  • 河北首次發現「偷渡」進境地毯蟒 外來生物危害及盤點
    蟒蛇活體隨進境貨物入境的情況在河北尚屬首次。    經鑑定,「偷渡」蟒蛇為地毯蟒,也叫鑽石蟒,是蛇亞目蟒科樹蟒屬下的一個種類,以花紋形似地毯而命名。地毯蟒分布於澳洲、紐幾內亞以及印尼部分島嶼,共分為6個亞種,全長125-130釐米不等,體色依地理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地毯蟒為樹棲蛇類,喜歡盤踞在低矮的樹木上,夜間活動捕獵,多以鳥類和齧齒動物為食。
  • 首次發現!我國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蝦形化石
    【首次發現!我國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蝦形化石】日前,《自然》雜誌最新報導了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異的化石,被稱為「麒麟蝦」,因為它如同中國傳統神話中的「四不像」瑞獸「麒麟」一般,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麒麟蝦」代表了達爾文進化論預言的重要過渡化石,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化石證據。
  • 一種奇特的偽貓科動物,長得像貓科,卻是由貓鼬趨同進化而來的!
    長島長尾狸貓的外形長得像美洲豹,也有些像靈貓,所以有些科學家將其認為是靈貓科,但實際上長尾狸貓已列入食蟻狸科中了,所以長島長尾狸貓並不屬於貓科,而是一種大型的偽貓科動物,屬於食蟻狸科。長島長尾狸貓的進化很讓科學家著迷:因為長島長尾狸貓是由貓鼬進化而來的,都知道貓鼬四肢較為短小,是怎樣進化成四肢修長的長尾狸貓?
  • 世界上最貴的蟒蛇,價值超300萬的藍血綠樹蟒,無法人工養殖
    藍血綠樹蟒並不是新發現的物種,它們是綠樹蟒的藍化變異個體,正宗的綠樹蟒體長平均約有90至120釐米,體型並不算大,擁有一雙具備熱成像功能的熱窩,身體顏色是鮮明的綠色,沿著脊柱位置有一條藍色條紋,周身零星分布白色或黃色的鱗片,也有部分產地的綠樹蟒背部中央只有黃、白色鱗片組成的線條,這種蟒蛇屬於樹棲類蟒蛇,多居於熱帶雨林與及灌木叢間,分布於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以及澳大利亞。
  • 世界最貴的蟒蛇,價值超300萬的藍血綠樹蟒,至今無法人工繁育
    蛇可以說是最乾淨的寵物之一,起居飲食的要求簡單得多,既不會掉毛,也不會吵鬧,只要定時餵養和做好保暖工作,能活上十幾年或二十多年。藍血綠樹蟒並不是新發現的物種,它們是綠樹蟒的藍化變異個體,正宗的綠樹蟒體長平均約有90至120釐米,體型並不算大,擁有一雙具備熱成像功能的熱窩,身體顏色是鮮明的綠色,沿著脊柱位置有一條藍色條紋,周身零星分布白色或黃色的鱗片,也有部分產地的綠樹蟒背部中央只有黃、白色鱗片組成的線條,這種蟒蛇屬於樹棲類蟒蛇
  • 長腳的毒蛇,會飛的家雞,在返祖現象上,人類並不孤單
    所以直到如今人類的耳朵也進化得沒有必要自由轉動了。個別人擁有會轉動的耳朵,這就是一種返祖現象。,藉助鱗片和肌肉的收縮能力就可以快速的移動,可是很多人捕捉的到的毒蛇,有一部分就出現了類似「腳」的部分,這類的蛇就出現了返祖現象。
  • 進化需要?鯊魚也吃草 科學家首次發現「肉素通吃」的雜食性鯊魚
    進化需要?鯊魚也吃草 科學家首次發現「肉素通吃」的雜食性鯊魚  Evelyn Zhang • 2018-09-10 09:23:07 來源:前瞻網 E2200G0
  • 科學家發現首例動物體內自製胡蘿蔔素現象
    外面吃不到 我就自己造  ——科學家發現首例動物體內自製胡蘿蔔素現象  動物體中需要保護視覺和皮膚健康、促進骨骼生長和維持其他重要生理機能的多種物質,胡蘿蔔素是構成這些物質的基礎。常見的蔬菜胡蘿蔔內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它是讓胡蘿蔔自身呈桔黃色的原因,也是構成維生素A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