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當年斥巨資建設青島,根本原因是為了展現德國制度的優越性

2020-12-05 王之野

1871年1月,在俾斯麥的努力下,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終於統一為德意志帝國。這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帝國在統一後,就以超常的發展速度,向英法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經過20年的發展,到19世紀末,德國的工業產值終於超越了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工業國家。

德國在統一後的崛起,首先要歸功於在德國在科技方面的創新。從19世紀中葉開始,歐美興起了以電氣和內燃機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人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了發電機,德國人本茨製造了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德國工業也因此受益匪淺。

其次,德國的快速發展,還因為德國的制度。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採取的是市場調節為主的自由資本主義制度,而德國的資產階級很大一部分是從舊有的容克地主轉變而來的,他們崇尚國家力量和權力,因此,德國走上了與英法不同的道路,確立了一個以國家意志為導向,國家力量幹預經濟發展的新興資本主義道路。

上世紀30年代青島航拍

所以,在統一後的二十多年時間裡,以科技創新和國家力量為驅動的德國,就以超常的速度發展,成為列強中的新貴。而發展起來的德國,也效仿英法,加入到瓜分世界的大潮中,開始在全球搶佔殖民地和市場。而像英國佔領香港那樣,在遠東的中國,搶佔一個據點,也就成為德國的當務之急。

1897年11月,德國終於以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被殺為藉口,搶佔了位於山東半島的膠州灣,此時,膠州灣畔還只是一些漁村,兩年後,這裡便有了新的名字——青島。此時英國的香港已經成為遠東殖民地的樣板,而為了展現德國制度的優越性,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就有了把青島建設成超越香港的模範殖民地的打算。

德佔時的青島

是的,英國從工業革命開始,一百多年的發展成果,德國僅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就超過了,德國人對於他們在制度上的優越性也因此非常自信。而在威廉二世看來,德國還缺乏一個能高度概括且能充分展現德國制度優越性的樣板,青島就成了不錯的選擇:如果德國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青島這個小漁村超越香港,那麼,德國制度上的優越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威廉二世也就定下了斥巨資高標準建設青島的基調。

而下水道的建設,成為德國人建設青島的首要任務,這是因為在1898年6月,青島下了一場歷經36小時的大雨,對青島地區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為了預防這樣的大雨,初來乍到的德國人,也就高標準的建設青島下水道。實際上,青島是一個缺雨的地區,這麼大的降雨,在青島歷史上都是罕見的。而德國人以此為標準建設的下水道,也就顯得有些浪費:不僅管道尺寸過大,還採用了先進的雨汙分流理念。於是,在下水道建成後,管道裡經常是乾涸的,而下水道的浪費,實際上是對金錢的浪費。

青島下水道結構圖

下水道只是德國高標準建設青島的一個細節,其實從規劃上來說,青島的建設規劃參照的是德國首都柏林,這也說明了建設青島的起點之高,以至到上世紀30年代,青島還有小柏林的稱號。

德國對青島的高標準建設,還體現在綠化和行政建築的建設上。青島本來泥土很薄,缺乏植被,為了在青島實現綠化,德國不惜從外地運來土壤,改善青島的水土環境。又從全球各地引進植物種子,在青島試種,選出最適合青島氣候水土的植物,在青島廣泛種植。而德國在青島修建的大型行政建築,比如總督府、總督官邸等,都以大氣、奢華著稱。

以奢華著稱的德國總督官邸

就這樣,在德國佔領青島後的十幾年時間裡,除了商人投資外,德國政府還為青島的建設補貼了1.74億金馬克,在那時已堪稱大手筆了。青島也如德國人所願,僅用了十幾年時間,就從小漁村發展成現代化城市。

只是德國政府在青島的巨額投資,也引起了德國國內反對黨的不滿,他們屢次在國會中質疑這種不計成本的投資究竟值不值得。在這樣的壓力下,德國在青島的建設不得不收斂一些,一些建設項目,因此被削減了資金,典型代表就是青島火車站。按照原先設計,青島火車站應該是更加高大、寬敞、奢華,在國內輿論的壓力下,德國青島當局不得不修改了設計圖,將青島火車站建成了鄉村教堂風格。

1914年,在青島建設進入最後階段時,英德矛盾終於不可調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趁機搶佔了青島,德國建設模範殖民地的夢想也終於沒有實現。至於所謂的德國制度的優越性,一戰德國戰敗的結果,也已經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了。(文/澹臺卓爾,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假如當年德國沒有強租青島,這座城市現在會是山東第一強市
    根據1898年德國與清廷籤訂的《膠澳租借條約》,膠澳地區(今青島)被租借給德國99年,同時,德國還取得了在山東築路採礦的權利。當時的青島還是小漁村,為了把青島打造成掠奪山東資源的橋頭堡,德國人不惜斥巨資建設青島,從此,這個小漁村就實現了迅速飛越。
  • 呂舟作品|青島德國建築保護規劃
    >合作單位丨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限公司設計人員丨呂舟、王麒、于洋、張榮、雷嫻、崔光海、王帥、刁崢01項目概況Project Profile▲區位圖青島是近代由德國殖民者的建設逐步興起的海濱城市德佔時期,建設了大量城市建築、廣場、街區、綠地公園、軍事設施、城市基礎設施等,通過十幾年的建設,使青島成為集港口、要塞、經貿、休閒度假功能於一體,並具有優美風景及良好城市設施的近代化城市,其城市建築反映了來自德國本土建築的影響,並反映了當時由歷史主義建築向現代建築轉變的世界性建築潮流。
  • 「最良心」的殖民者,德國人僅用了17年,就奠定了現代化的青島
    作為剛剛統一20多年的德國,為了彰顯德國的力量和氣度,佔領之初,德皇威廉二世就決心要將德國遠東的唯一基地高標準建立起來,讓世人對德國的能力和實力刮目相看。事實上,德國人也這麼做了。隨著大港、小港的依次建成,使其德佔時期的青島具有一定的西方文化與商業化,德國人實現了在青島建設商業貿易中心的目的。德國人歷經八年時間建設這座碼頭,花費了大量的物資與財力。德國人以嚴謹與精細的態度,設計了南歐港口的風格,對青島城市建設的的確傾注大量心血。
  • 一戰前,德國為什麼要不遺餘力的把青島打造成「東方的瑞士」
    青島的崛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德國人,可以說是德國人締造了這座一度與香港媲美的城市。德國人建設青島可謂不遺餘力,青島的設計標準甚至比德國本土都高,投入的資金之大讓人瞠目結舌,正是德國人的嚴謹和重視,才有了被譽為「東方瑞士」的青島。當然,德國人在這座城市裡只待了十幾年,這座城市也沒有落到德國人手中,不過德國人的的確確為這座城市傾注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那麼德國人為什麼要不遺餘力的建設青島呢?
  • 青島下水道存百年「德國油紙包」傳聞又起
    網傳「德國油紙包」系舊謠重現 21日,一網民發微博稱,「德國人在青島待了17年,沒建別墅大樓,沒搞噴泉,把下水道給修了。可是100年以後,全中國人都看見了一個從來不淹水的青島!下水道使用了百餘年,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換,當年建下水道的德國公司已不存在。經同德國聯絡,青島發現存放備件的小倉庫,油布包好的備用件,依舊光亮如新。」
  • 青島:日本、德國侵佔時期的那些工業遺址怎麼樣了?
    1922 年—1938年的16年間,青島雖然先後處於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的控制下,但工業生產和建設的主體基本被日本商人所控制,故這一時期產生的工業遺產在劃分上可歸入日本殖民時期。德佔時期工業建設概況1897 年德國以「巨野教案」為藉口,強行派兵侵佔膠州灣,並於次年迫使清政府籤訂了《膠澳租借條約》,從而篡奪了青島(原稱膠澳)的管轄權,開始了青島最初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
  •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世界首富,真的斥巨資在北京郊區挖寶貝?
    據悉,當時洛克菲勒在這裡投下巨資,只為挖取他們口中所說的「寶貝」。究竟是什麼寶貝?讓一個世界首富如此痴迷!洛克菲勒是搞石油起的家,他對於石油開採有著非常敏銳的目光,但世人都知道北京郊區是開不出來的石油的。而洛克菲勒把目光投向北京郊外,其實主要是為了北京郊區的「龍骨」。關於龍骨的故事,還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之前。
  • 青島之痛:日本和德國之間爭奪,中國卻無可奈何
    青島,這是一個位於山東的美麗城市,歷史淵源悠長,在商周時期,這裡就已經最早的採鹽地。秦始皇曾巡視這裡,徐福就是在這裡登船東渡。元朝時,這裡修建了一條專門運送糧食的海上漕運。明、清兩朝,這裡已然演變成北方一個非常重要、繁華的城市。也正是這個原因,在晚清的時候,青島被德國人盯上。在海外殖民擴張上,德國跟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要稍微晚一些,但他們的下手堪稱穩、準、狠。
  • 青島海岸一戰沉船:日本和德國爭奪青島,中國成最屈辱的戰勝國
    2020年10月22日,青島海岸水下考古,發現一戰時期沉船青島海岸為什麼有一戰時期的沉船?這裡發生了什麼?讓我們把目光回向百年之前的那場大戰:引子:1897年11月13日,德國派多艘軍艦強行佔領膠州灣,1898年3月6日,李鴻章與翁同和代表清廷與德國籤訂條約,將膠澳之口南北兩面租與德國99年。4月,德國設置膠澳巡撫。
  • 青島在日本和德國侵佔的殖民時期,現在都留下了哪些歷史痕跡?
    作為德國在遠東地區唯一的殖民地,德國建築師依照德意志帝國殖民地建設的整體要求對青島的城市面貌和精神進行塑造,在設計建築時經常採用殖民地外廊式、德式古典復興、浪漫主義和折衷主義風格,從而使青島擁有了規模龐大的具有德國特色的西方建築群,現存的膠澳總督府、總督官邸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 19世紀末德國養老保險制度評析
    16世紀後,英國推行的《濟貧法》將高齡作為導致貧窮的一個原因,並對失去勞動能力的老年人進行幫助和扶助。而由政府負責實施,以工人作為保障對象的一系列有關健康、醫療、養老等系統保障,則是俾斯麥執政時期推出的社會保障措施。他在德國建立了系統的養老保險制度,成為現代社會保險制度和養老保障制度的最早實踐。
  • 日本為了搶佔青島,不僅敢和德國對著幹,還幹出這種事!
    十九世紀末,德國佔領了中國的遼東灣。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後,山東成為德國勢力範圍。日本通過中日甲午戰爭奪取了中國的臺灣和澎湖列島。但他們並不滿意,也覬覦德國控制的青島。奈何實力不夠,所以日本間諜利用與德國的貿易機會,對青島進行大量的間諜活動獲取情報並為掠奪做準備。
  • 德國在青投資增長 青島對德地方經貿合作迎來新機遇
    截至目前,德國累計在青投資項目365個,德國是青島市歐洲第一大外資來源地。據了解,今年以來,青島與德國地方經貿往來頻繁。6月,「青島遇見德國-商務對話會暨德國青島周開幕」活動在德國杜塞道夫舉辦,多個合作項目參加集中簽約,其中,德國倍世BWT集團與海爾集團合資生產淨水器項目是近年來德國在青投資最大項目;10月,德國聯邦電商協會來青考察訪問,與中德生態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就建立中德合資公司及在青設立德國聯邦電商協會分支機構達成初步合作意向;11月,「2019年青島德國商務周暨中德隱形冠軍企業投資與合作論壇」舉辦,德國隱形冠軍協會與青島市商務局
  • 香港、新加坡和德國的住房制度比較研究(聯訊證券李奇霖、常娜)
    另一方面將財政收入投入公共住房建設中,大力發展公屋、居屋,補貼低收入階層,保障他們的生活。  (一)香港的公共住房制度  香港的公共住房制度建設完善、層次分明,按照收入由少到多,居民依次可以申請租賃公屋、購買居屋和購買夾心層住房,充分考慮了各個階層的訴求。
  • 青島現在還有哪些德國建築存在?
    青島天主教堂本名聖彌厄爾教堂,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風格而設計。始建於1932年,於1934年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處設有平臺,兩側有兩座對稱而又高聳的鐘塔,高度為60米,塔內上部懸有4個巨大銅鐘,鐘聲悠揚和諧。大門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兩側各聳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 青島德國開公司
    青島德國開公司,法人股東是自然人,至少要任命一個總經理;   4)申請條件:年滿22周歲,未滿60周歲,有多年經商經驗或企業就職經驗,無犯罪記錄,無外語水平要求。德中聯合, 看完這篇文章,終於知道為什麼德國教育水平高了!據說,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大獲全勝,普魯士元帥毛奇說,德意志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
  • 當德國科隆展上沒有德國遊戲
    根據德國官方數據,去年德國公司開發的遊戲只佔德國遊戲市場總份額的4.3%,科隆展沒有德國遊戲真的不是一個笑話。那為什麼擁有龐大遊戲市場的德國卻沒有成比例的遊戲產業?答案眾說紛紜。其中極其不合理的遊戲審核制度便被很多研究者認定是德國遊戲產業發展畸形的罪魁禍首之一。德國遊戲審核制度最為人詬病的,便是一刀切。
  • 山東青島,作為一戰遠東唯一的戰場,日軍做了什麼讓德國十分憎恨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管是從規模上,還是從武器裝備上都遜色不少,但依舊成為同盟國與協約國的爭奪地,本次我們所講的是發生在一戰期間在山東青島的「雞貓之鬥」。
  • 一戰:山東青島作為遠東的唯一戰場,日軍做了什麼讓德國十分憎恨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管是從規模上,還是從武器裝備上都遜色不少,但依舊成為同盟國與協約國的爭奪地,本次我們所講的是發生在一戰期間在山東青島的「雞貓之鬥」。作為同盟國的德國,當時佔據著中國山東半島的膠州灣,遠離主戰場的歐洲大陸。
  • 青島市區有條很小的「青島路」,德國領事館舊址在此
    眾所周知,青島市區的道路大多是以地名命名。在這些地名當中,「青島」本身也赫然在列。這條「青島路」位於市南區,在當地文旅圈比較有名,除了名字之外,主要是相傳這是主城區最小的一條路。「青島路」最小的說法,流行於網絡,暫時沒有見到權威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