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1月,在俾斯麥的努力下,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終於統一為德意志帝國。這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帝國在統一後,就以超常的發展速度,向英法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經過20年的發展,到19世紀末,德國的工業產值終於超越了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工業國家。
德國在統一後的崛起,首先要歸功於在德國在科技方面的創新。從19世紀中葉開始,歐美興起了以電氣和內燃機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人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了發電機,德國人本茨製造了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德國工業也因此受益匪淺。
其次,德國的快速發展,還因為德國的制度。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採取的是市場調節為主的自由資本主義制度,而德國的資產階級很大一部分是從舊有的容克地主轉變而來的,他們崇尚國家力量和權力,因此,德國走上了與英法不同的道路,確立了一個以國家意志為導向,國家力量幹預經濟發展的新興資本主義道路。

所以,在統一後的二十多年時間裡,以科技創新和國家力量為驅動的德國,就以超常的速度發展,成為列強中的新貴。而發展起來的德國,也效仿英法,加入到瓜分世界的大潮中,開始在全球搶佔殖民地和市場。而像英國佔領香港那樣,在遠東的中國,搶佔一個據點,也就成為德國的當務之急。
1897年11月,德國終於以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被殺為藉口,搶佔了位於山東半島的膠州灣,此時,膠州灣畔還只是一些漁村,兩年後,這裡便有了新的名字——青島。此時英國的香港已經成為遠東殖民地的樣板,而為了展現德國制度的優越性,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就有了把青島建設成超越香港的模範殖民地的打算。

是的,英國從工業革命開始,一百多年的發展成果,德國僅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就超過了,德國人對於他們在制度上的優越性也因此非常自信。而在威廉二世看來,德國還缺乏一個能高度概括且能充分展現德國制度優越性的樣板,青島就成了不錯的選擇:如果德國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青島這個小漁村超越香港,那麼,德國制度上的優越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威廉二世也就定下了斥巨資高標準建設青島的基調。
而下水道的建設,成為德國人建設青島的首要任務,這是因為在1898年6月,青島下了一場歷經36小時的大雨,對青島地區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為了預防這樣的大雨,初來乍到的德國人,也就高標準的建設青島下水道。實際上,青島是一個缺雨的地區,這麼大的降雨,在青島歷史上都是罕見的。而德國人以此為標準建設的下水道,也就顯得有些浪費:不僅管道尺寸過大,還採用了先進的雨汙分流理念。於是,在下水道建成後,管道裡經常是乾涸的,而下水道的浪費,實際上是對金錢的浪費。

下水道只是德國高標準建設青島的一個細節,其實從規劃上來說,青島的建設規劃參照的是德國首都柏林,這也說明了建設青島的起點之高,以至到上世紀30年代,青島還有小柏林的稱號。
德國對青島的高標準建設,還體現在綠化和行政建築的建設上。青島本來泥土很薄,缺乏植被,為了在青島實現綠化,德國不惜從外地運來土壤,改善青島的水土環境。又從全球各地引進植物種子,在青島試種,選出最適合青島氣候水土的植物,在青島廣泛種植。而德國在青島修建的大型行政建築,比如總督府、總督官邸等,都以大氣、奢華著稱。

就這樣,在德國佔領青島後的十幾年時間裡,除了商人投資外,德國政府還為青島的建設補貼了1.74億金馬克,在那時已堪稱大手筆了。青島也如德國人所願,僅用了十幾年時間,就從小漁村發展成現代化城市。
只是德國政府在青島的巨額投資,也引起了德國國內反對黨的不滿,他們屢次在國會中質疑這種不計成本的投資究竟值不值得。在這樣的壓力下,德國在青島的建設不得不收斂一些,一些建設項目,因此被削減了資金,典型代表就是青島火車站。按照原先設計,青島火車站應該是更加高大、寬敞、奢華,在國內輿論的壓力下,德國青島當局不得不修改了設計圖,將青島火車站建成了鄉村教堂風格。
1914年,在青島建設進入最後階段時,英德矛盾終於不可調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趁機搶佔了青島,德國建設模範殖民地的夢想也終於沒有實現。至於所謂的德國制度的優越性,一戰德國戰敗的結果,也已經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了。(文/澹臺卓爾,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