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良心」的殖民者,德國人僅用了17年,就奠定了現代化的青島

2020-12-04 浦江史地

1896年,德國東亞艦隊艦隊來到了膠州灣。

自從它建立後,由於沒有合適的軍事基地,艦隊後勤保障只能是今天在香港,過陣子到上海,再過段時間赴日本長崎,一直是太平洋流浪兒。

雖然,德國在西方列強瓜分太平洋群島分羹一杯,獲得了幾內亞一部分,但是無奈幾內亞還處於原始狀態,交通和市場價值猶如雞肋一般。

德國駐華大使說:「我們的艦隊不能永遠在這裡像無家可歸的孤兒一樣航行」。

當時,德皇威廉二世都認為非常有必要在遠東建立基地。

經過數年的考察,最終德國人認定:「膠州灣是我們努力的唯一目標」,沒有比這裡更適合德國人發展了。

這裡氣候溫暖宜人,地理條件優越,周邊煤炭資源豐富,堪稱完美的軍事基地備選。

雖然德國人籌謀已久,但是購買膠州灣基地的要求被屢次拒絕。

在認識到了德國人的企圖後,清政府在膠州灣附近設防駐兵,加強對東部沿海地區的防護。

登州鎮總兵移駐青島、主持防務,青島由此開始建置。

籌謀已久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

孱弱的國勢,讓德國在中國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但是一直沒有合適的理由動手。

但1897年11月1日,山東發生了巨野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的事件。

德皇聞之,大喜過望,動手的機會終於來了。

教案發生後的第12天,數艘德國艦隊現身膠州灣。

當時的清軍立即派人前去盤查,德軍官謊稱「來此遊歷」。

清軍信以為真,並發出邀請,準備在當晚設宴請德高級官,但是德國人沒有答應。

此刻的德國人蠢蠢欲動,正在籌劃佔領方案。

次日,膠州灣大霧迷濛。

大批德軍突然登陸,分兵出擊,迅速佔領了前海沿的炮臺,軍艦炮口直指清軍總兵大營,然後團團圍住清軍大營。

面對這一切,清軍頓時驚魂失措,德國人很順利地完成了膠州灣的佔領。

生米煮成熟飯,最後無奈籤訂了中德《膠澳租界條約》。

懲辦了山東地方官;賠銀20萬兩;膠澳之口南北兩面租與德國99年,並允許德國在青島建立鐵路並擁有在鐵路兩旁30華裡內開礦。

從此山東成了德國的勢力範圍。

當時日本《外交時報》所稱:華政府於山東一舉一動,皆受德人指使,似滿洲之實權歸俄人掌握。彼山東之實權,亦將歸諸德人矣。

一個月後,德國設置膠澳巡撫。

半年後,德國開放膠澳為自由港。

1899年,德皇令將膠澳租地內的新市區命名為「青島」。

當時香港已經成為遠東最大的港口,並獲利不菲。

作為剛剛統一20多年的德國,為了彰顯德國的力量和氣度,

佔領之初,德皇威廉二世就決心要將德國遠東的唯一基地高標準建立起來,讓世人對德國的能力和實力刮目相看。

事實上,德國人也這麼做了。

不得不說,在青島近代城市歷史發展中,德國人對青島的城市建設是不可磨滅的。

完美的道路規劃

1900年,經過三年精心籌劃,德國人制定頒發了《青島城市規劃》。

德國人雖然死板,但是要在東方建設一個德意志的遠東基地,這次並沒有墨守陳規,而是別出心裁設計的方案。

既有德國的現代風格,嚴謹的設計態度,也結合順應地形,做到了西方自由式與東方棋盤式相結合。

同時德國人巧妙利用市區的丘陵形態,建立了環繞市區內的山體路網,將建築與植被穿插其中,既有便利性,也融合的自然風光。

此外,為了突出總督府、大港車站、火車站等中心,還將放射狀道路與廣場相互結合。

視野之內既能看到雄偉的德意志建築物,也能起到分散擁擠人流的作用。

在大鮑島、臺西鎮、臺東鎮華人居住區,德國人完全採取了中國傳統的方格網形態。

整個青島的路網形態,非常符合符合歐洲中世紀推崇的「同心圓+放射」路網形態,也不失中國傳統風格。

大規模港口建設

按照德國人的規劃,青島要成為德國遠東的中心,那麼青島必須定位為港、路一體的自由港區。

因此,港口建設就成為青島崛起的重中之重。

為此,德國政府先後撥款850萬馬克用於膠澳港口建設。

歷時7年,對大港碼頭進行建設,總投資約5000餘萬馬克,換算一下,近千萬兩白銀之巨。

當時青島港口的建設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以船渠港、小港、大港為主體部分。

1898年4月,港口逐步依次建設,1901年小港工程竣工。

歷時3年後,大港一號碼頭北岸以及5個泊位完成建設,並開始對外開放。

1906年大港二號碼頭、三號碼頭和中央棧橋區域依次竣工。

隨著小港與大港部分碼頭依次建成。

1908年,德國人又完成了石油碼頭和四號碼頭的建設。

當大港建設基本完成,青島已經成為了當時東亞大港乃至華北大港最大的港口之一,也設備最為先進的港口城市。

當時港口的建設,不僅貫通了周邊城市,更帶動了對外進口貿易的發展。

1906年,青島港外貿進口額已超過煙臺港。

1908年,進出口總額再次超過煙臺港。

隨著大港建設完工,每個港口進行逐次功能用途規劃,並與鐵路連結,帶動經濟貿易的迅速發展。

對其小港的用途規劃開始是用於軍火與建築物資的供給,後來供於民船的停靠。

在大小港之間的船渠,其作用是服務於大港的工作港,專供小汽船、浮船以及浚渫船的停靠。

隨著大港、小港的依次建成,使其德佔時期的青島具有一定的西方文化與商業化,德國人實現了在青島建設商業貿易中心的目的。

德國人歷經八年時間建設這座碼頭,花費了大量的物資與財力。

德國人以嚴謹與精細的態度,設計了南歐港口的風格,對青島城市建設的的確傾注大量心血。

大規模鐵路建設

鐵路是近代經濟的命脈之一,如果沒有鐵路,根本無法快速進行物資運輸。

為了進一步開發鐵路周邊的資源,德國人還集資1200萬馬克和5000萬馬克分別組建山東礦務公司和山東鐵路公司。

因此,1898年德國再次投入巨資建設膠濟鐵路,而青島作為其連接海洋的重點站。

德國人在1898年6月,開始對膠濟鐵路進行了勘探和設計。

1899年9月膠濟鐵路開始興建,歷經4年才通車。

「膠濟鐵路幹線全長395.2公裡,支線長45.7公裡,建設所用費用約5290餘萬馬克」。

青島通往濟南的膠濟鐵路建設完成後,德殖民完成了對山東的擴張,整個山東完全納入德國人勢力範圍中。

當時在青島的巨額投資,也引起了德國國內的不滿。

反對黨屢次在國會中質疑這種不計成本的投資究竟值不值得。德國在青島的建設被削減了資金,典型代表就是青島火車站。

最初青島火車站設計是高大、寬敞、奢華的,但是在國內輿論的壓力下,德國青島當局不得不修改了設計圖,將青島火車站建成了鄉村教堂風格。

此外,在修建鐵路的同時還興建四方機車廠,用於軍事設備的供給。機場內工人共400多名、建築面積約1萬多平方米,至今的青島還保有四方機廠的建築。

海陸的溝通成為青島的獨特象徵,構成了青島經濟貿易、商業文化的中心地帶。

青島從這裡開始向四周延伸,海陸可通向世界各地,鐵路又把西方風格特色帶入中國內陸。

1910年完成膠濟鐵路線後,德國人對市區的鐵路線進行了進一步的規劃。

鐵路線沿市區分別向北、向西發展,向北使臺東鎮與海泊橋相連,並向海泊橋北岸區發展;

向西發展與臺西鎮相連起來,至使青島市區沿線鐵路串聯起來,進一步實現交通上的便捷。

鐵路與港口的建設奠定了青島近代化城市規劃基礎,青島由此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港口之一,也是我國最大的近代化商業中心城市。

此外,德國人還建設青島擁有最早實現的雨汙分流的排水系統,這也是最為知名的。

排水系統主要有兩種形式:地下是管道和暗渠,地上是明渠。

暗渠主要集中分布在龍口路、安徽路、中山路、江蘇路一帶。暗渠總長度為5464米,德國人共修了12個排水系統,相互獨立又彼此連接。

排汙系統分為分流式與混合式兩種形式;糞便與生活汙水從一個管道流出,處理後流入海;

由於雨水管雜質少,可直接抽水放流,所以雨水則從另一個管道流出,達到雨汙分流的排水系統。

全新青島

經過德國人精心的規劃和建設,加之青島特殊的城市背景與優質的生態環境,青島迅速崛起了。

20世紀30年代開始,這裡一直受到文化名人的青睞,大批文人墨客以及海洋類科學家身棲於此地。如老舍、康有為、聞一多、梁實秋、郭沫若等。

在100多年的發展史中,今天的青島儼然從一個小漁村演變到了我國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雖然,德國人帶著殖民掠奪的態度而來,但是從1897年膠州灣被德國佔領以來,長達17年的統治,使青島初步形成了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風格,客觀上塑造了這個北方港口城市。

相關焦點

  • 青島在日本和德國侵佔的殖民時期,現在都留下了哪些歷史痕跡?
    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造園工程是在位於會前村的原德國植物試驗場中種植櫻花,並修築遊覽道路形成大型公園,定名為「旭公園」(又名第一公園,現青島中山公園)。第二次日佔時期,日軍因戰爭需要在青島大量砍伐山林中的成材林木,城市園林的新建和維護處於停滯狀態。總的來說,德、日殖民時期進行的城市街道和園林建設為青島城市的後續發展確立了脈絡和骨架。
  • 德國當年斥巨資建設青島,根本原因是為了展現德國制度的優越性
    德佔時的青島是的,英國從工業革命開始,一百多年的發展成果,德國僅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就超過了,德國人對於他們在制度上的優越性也因此非常自信而在威廉二世看來,德國還缺乏一個能高度概括且能充分展現德國制度優越性的樣板,青島就成了不錯的選擇:如果德國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青島這個小漁村超越香港,那麼,德國制度上的優越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威廉二世也就定下了斥巨資高標準建設青島的基調。
  • 呂舟作品|青島德國建築保護規劃
    >合作單位丨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限公司設計人員丨呂舟、王麒、于洋、張榮、雷嫻、崔光海、王帥、刁崢01項目概況Project Profile▲區位圖青島是近代由德國殖民者的建設逐步興起的海濱城市德佔時期,建設了大量城市建築、廣場、街區、綠地公園、軍事設施、城市基礎設施等,通過十幾年的建設,使青島成為集港口、要塞、經貿、休閒度假功能於一體,並具有優美風景及良好城市設施的近代化城市,其城市建築反映了來自德國本土建築的影響,並反映了當時由歷史主義建築向現代建築轉變的世界性建築潮流。
  • 這是日本人明信片上的青島,這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青島
    當時這裡叫青島第一體育場,1932年冬始建,1933年7月建成,當時看臺配置東西向對稱觀眾坐席15級,可容納觀眾1.5萬人以上。1933年7月這裡成功舉行了第17屆華北運動會。圖中迎面小坡上高高矗立著的雙塔樓建築,就是青島天主教堂,又稱聖彌厄爾教堂。如今的青島市在中山路與肥城路路口右拐,這幢建築仍然矗立在這裡。該建築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風格而設計。
  • 青島下水道存百年「德國油紙包」傳聞又起
    網傳「德國油紙包」系舊謠重現 21日,一網民發微博稱,「德國人在青島待了17年,沒建別墅大樓,沒搞噴泉,把下水道給修了。可是100年以後,全中國人都看見了一個從來不淹水的青島!下水道使用了百餘年,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換,當年建下水道的德國公司已不存在。經同德國聯絡,青島發現存放備件的小倉庫,油布包好的備用件,依舊光亮如新。」
  • 青島海岸一戰沉船:日本和德國爭奪青島,中國成最屈辱的戰勝國
    2020年10月22日,青島海岸水下考古,發現一戰時期沉船青島海岸為什麼有一戰時期的沉船?這裡發生了什麼?讓我們把目光回向百年之前的那場大戰:引子:1897年11月13日,德國派多艘軍艦強行佔領膠州灣,1898年3月6日,李鴻章與翁同和代表清廷與德國籤訂條約,將膠澳之口南北兩面租與德國99年。4月,德國設置膠澳巡撫。
  • 青島現在還有哪些德國建築存在?
    花石樓花石樓位於八大關,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築藝術風格的歐洲古堡式建築,既有希臘和羅馬式風格,又有哥德式建築特色。由於樓內由大理石貼牆面,樓外又砌有鵝卵石,稱之為"花石樓"。青島天主教堂本名聖彌厄爾教堂,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風格而設計。
  • 一戰前,德國為什麼要不遺餘力的把青島打造成「東方的瑞士」
    青島的崛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德國人,可以說是德國人締造了這座一度與香港媲美的城市。德國人建設青島可謂不遺餘力,青島的設計標準甚至比德國本土都高,投入的資金之大讓人瞠目結舌,正是德國人的嚴謹和重視,才有了被譽為「東方瑞士」的青島。當然,德國人在這座城市裡只待了十幾年,這座城市也沒有落到德國人手中,不過德國人的的確確為這座城市傾注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那麼德國人為什麼要不遺餘力的建設青島呢?
  • 假如當年德國沒有強租青島,這座城市現在會是山東第一強市
    根據1898年德國與清廷籤訂的《膠澳租借條約》,膠澳地區(今青島)被租借給德國99年,同時,德國還取得了在山東築路採礦的權利。當時的青島還是小漁村,為了把青島打造成掠奪山東資源的橋頭堡,德國人不惜斥巨資建設青島,從此,這個小漁村就實現了迅速飛越。
  • 發現青島:會前村是青島最早的移民村(圖)
      中山公園內的會前村遺址紀念碑(黃默 攝)   德國殖民者建的植物園   明朝初年,一支內陸移民來到了會山(今太平山)腳下,借著平緩的坡地和眼前一望無際的大海,開始了持續 500餘年的生活。會前村是青島版圖上最早有人居住的村落之一,村中的百姓,堪稱是青島的拓荒者。
  • 青島:日本、德國侵佔時期的那些工業遺址怎麼樣了?
    青島的殖民工業體系發端於 19 世紀 90 年代至 20 世紀初期,終止於 20 世紀40 年代中期,這其中主要經歷了德佔和日佔時期。其中 1897 年—1914 年為德國佔領期;1914 年—1922年及1938 年—1945 年為日本佔領時期。
  • 青島市區有條很小的「青島路」,德國領事館舊址在此
    眾所周知,青島市區的道路大多是以地名命名。在這些地名當中,「青島」本身也赫然在列。這條「青島路」位於市南區,在當地文旅圈比較有名,除了名字之外,主要是相傳這是主城區最小的一條路。「青島路」最小的說法,流行於網絡,暫時沒有見到權威的考證。
  • 山東青島,作為一戰遠東唯一的戰場,日軍做了什麼讓德國十分憎恨
    20世紀的前50年,註定要成為最令人難忘的半個世紀,人類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都發生在這一時期。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管是從規模上,還是從武器裝備上都遜色不少,但依舊成為同盟國與協約國的爭奪地,本次我們所講的是發生在一戰期間在山東青島的「雞貓之鬥」。
  • 一戰:山東青島作為遠東的唯一戰場,日軍做了什麼讓德國十分憎恨
    20世紀的前50年,註定要成為最令人難忘的半個世紀,人類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都發生在這一時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管是從規模上,還是從武器裝備上都遜色不少,但依舊成為同盟國與協約國的爭奪地,本次我們所講的是發生在一戰期間在山東青島的「雞貓之鬥」。
  • 臺東與青島人的故事:那些年,逛東鎮成時尚
    矮矮的瓦下,門口便是土灶,有的還有些豆梗,高粱秸,似是預備做燃料用的。相比島城沿海地帶的由德、日、美量體裁衣式打造的中山路商業街,臺東鎮的出身絕對是平民。」然而,問題再次顯現,臺東是鮑島至李村、嶗山等處「來往中外士商馬車汽車」必經之路,「市場緊靠馬路,席棚露攤汙穢不潔,甚不雅觀」,1924年,臺東鎮商會申請設立正規市場,「以東鎮地居衝要,擬設立市場,因本埠接收以後,商業蕭條,自應力圖挽救,以利埠務」。經過大力發展,1925年,臺東鎮有6114戶居民27398人。
  • 一戰時日本是怎麼從德國手中搶走青島的?荒唐而霸道
    105年前的今天(1914 年8月23日),當時命運多舛的青島,被日本人從德國人手中搶走。 德國人是怎樣霸佔青島、日本人又是怎樣搶走青島的呢? 今天,壹點號《節日研究》就帶大家聊聊這段歷史。
  • 日本為了搶佔青島,不僅敢和德國對著幹,還幹出這種事!
    十九世紀末,德國佔領了中國的遼東灣。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後,山東成為德國勢力範圍。日本通過中日甲午戰爭奪取了中國的臺灣和澎湖列島。但他們並不滿意,也覬覦德國控制的青島。奈何實力不夠,所以日本間諜利用與德國的貿易機會,對青島進行大量的間諜活動獲取情報並為掠奪做準備。
  • 青島之痛:日本和德國之間爭奪,中國卻無可奈何
    青島,這是一個位於山東的美麗城市,歷史淵源悠長,在商周時期,這裡就已經最早的採鹽地。秦始皇曾巡視這裡,徐福就是在這裡登船東渡。元朝時,這裡修建了一條專門運送糧食的海上漕運。明、清兩朝,這裡已然演變成北方一個非常重要、繁華的城市。也正是這個原因,在晚清的時候,青島被德國人盯上。在海外殖民擴張上,德國跟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要稍微晚一些,但他們的下手堪稱穩、準、狠。
  • 人們都說:青島像德國,這座東北城市最像日本
    青島和德國100多年前,德國佔領山東青島後,為加強德國殖民統治和對我國的經濟掠奪,同時在青島興建了較為完整的德意志帝國色彩的建築和聞名於世排水系統,這些建築對體現青島城市風貌特色起著主導作用。當然,還有特別好喝的啤酒不能忘掉。
  • 青島德國開公司
    青島德國開公司,法人股東是自然人,至少要任命一個總經理;   4)申請條件:年滿22周歲,未滿60周歲,有多年經商經驗或企業就職經驗,無犯罪記錄,無外語水平要求。德中聯合, 看完這篇文章,終於知道為什麼德國教育水平高了!據說,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大獲全勝,普魯士元帥毛奇說,德意志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