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德國東亞艦隊艦隊來到了膠州灣。
自從它建立後,由於沒有合適的軍事基地,艦隊後勤保障只能是今天在香港,過陣子到上海,再過段時間赴日本長崎,一直是太平洋流浪兒。
雖然,德國在西方列強瓜分太平洋群島分羹一杯,獲得了幾內亞一部分,但是無奈幾內亞還處於原始狀態,交通和市場價值猶如雞肋一般。
德國駐華大使說:「我們的艦隊不能永遠在這裡像無家可歸的孤兒一樣航行」。
當時,德皇威廉二世都認為非常有必要在遠東建立基地。
經過數年的考察,最終德國人認定:「膠州灣是我們努力的唯一目標」,沒有比這裡更適合德國人發展了。
這裡氣候溫暖宜人,地理條件優越,周邊煤炭資源豐富,堪稱完美的軍事基地備選。
雖然德國人籌謀已久,但是購買膠州灣基地的要求被屢次拒絕。
在認識到了德國人的企圖後,清政府在膠州灣附近設防駐兵,加強對東部沿海地區的防護。
登州鎮總兵移駐青島、主持防務,青島由此開始建置。
籌謀已久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
孱弱的國勢,讓德國在中國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但是一直沒有合適的理由動手。
但1897年11月1日,山東發生了巨野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的事件。
德皇聞之,大喜過望,動手的機會終於來了。
教案發生後的第12天,數艘德國艦隊現身膠州灣。
當時的清軍立即派人前去盤查,德軍官謊稱「來此遊歷」。
清軍信以為真,並發出邀請,準備在當晚設宴請德高級官,但是德國人沒有答應。
此刻的德國人蠢蠢欲動,正在籌劃佔領方案。
次日,膠州灣大霧迷濛。
大批德軍突然登陸,分兵出擊,迅速佔領了前海沿的炮臺,軍艦炮口直指清軍總兵大營,然後團團圍住清軍大營。
面對這一切,清軍頓時驚魂失措,德國人很順利地完成了膠州灣的佔領。
生米煮成熟飯,最後無奈籤訂了中德《膠澳租界條約》。
懲辦了山東地方官;賠銀20萬兩;膠澳之口南北兩面租與德國99年,並允許德國在青島建立鐵路並擁有在鐵路兩旁30華裡內開礦。
從此山東成了德國的勢力範圍。
當時日本《外交時報》所稱:華政府於山東一舉一動,皆受德人指使,似滿洲之實權歸俄人掌握。彼山東之實權,亦將歸諸德人矣。
一個月後,德國設置膠澳巡撫。
半年後,德國開放膠澳為自由港。
1899年,德皇令將膠澳租地內的新市區命名為「青島」。
當時香港已經成為遠東最大的港口,並獲利不菲。
作為剛剛統一20多年的德國,為了彰顯德國的力量和氣度,
佔領之初,德皇威廉二世就決心要將德國遠東的唯一基地高標準建立起來,讓世人對德國的能力和實力刮目相看。
事實上,德國人也這麼做了。
不得不說,在青島近代城市歷史發展中,德國人對青島的城市建設是不可磨滅的。
完美的道路規劃
1900年,經過三年精心籌劃,德國人制定頒發了《青島城市規劃》。
德國人雖然死板,但是要在東方建設一個德意志的遠東基地,這次並沒有墨守陳規,而是別出心裁設計的方案。
既有德國的現代風格,嚴謹的設計態度,也結合順應地形,做到了西方自由式與東方棋盤式相結合。
同時德國人巧妙利用市區的丘陵形態,建立了環繞市區內的山體路網,將建築與植被穿插其中,既有便利性,也融合的自然風光。
此外,為了突出總督府、大港車站、火車站等中心,還將放射狀道路與廣場相互結合。
視野之內既能看到雄偉的德意志建築物,也能起到分散擁擠人流的作用。
在大鮑島、臺西鎮、臺東鎮華人居住區,德國人完全採取了中國傳統的方格網形態。
整個青島的路網形態,非常符合符合歐洲中世紀推崇的「同心圓+放射」路網形態,也不失中國傳統風格。
大規模港口建設
按照德國人的規劃,青島要成為德國遠東的中心,那麼青島必須定位為港、路一體的自由港區。
因此,港口建設就成為青島崛起的重中之重。
為此,德國政府先後撥款850萬馬克用於膠澳港口建設。
歷時7年,對大港碼頭進行建設,總投資約5000餘萬馬克,換算一下,近千萬兩白銀之巨。
當時青島港口的建設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以船渠港、小港、大港為主體部分。
1898年4月,港口逐步依次建設,1901年小港工程竣工。
歷時3年後,大港一號碼頭北岸以及5個泊位完成建設,並開始對外開放。
1906年大港二號碼頭、三號碼頭和中央棧橋區域依次竣工。
隨著小港與大港部分碼頭依次建成。
1908年,德國人又完成了石油碼頭和四號碼頭的建設。
當大港建設基本完成,青島已經成為了當時東亞大港乃至華北大港最大的港口之一,也設備最為先進的港口城市。
當時港口的建設,不僅貫通了周邊城市,更帶動了對外進口貿易的發展。
1906年,青島港外貿進口額已超過煙臺港。
1908年,進出口總額再次超過煙臺港。
隨著大港建設完工,每個港口進行逐次功能用途規劃,並與鐵路連結,帶動經濟貿易的迅速發展。
對其小港的用途規劃開始是用於軍火與建築物資的供給,後來供於民船的停靠。
在大小港之間的船渠,其作用是服務於大港的工作港,專供小汽船、浮船以及浚渫船的停靠。
隨著大港、小港的依次建成,使其德佔時期的青島具有一定的西方文化與商業化,德國人實現了在青島建設商業貿易中心的目的。
德國人歷經八年時間建設這座碼頭,花費了大量的物資與財力。
德國人以嚴謹與精細的態度,設計了南歐港口的風格,對青島城市建設的的確傾注大量心血。
大規模鐵路建設
鐵路是近代經濟的命脈之一,如果沒有鐵路,根本無法快速進行物資運輸。
為了進一步開發鐵路周邊的資源,德國人還集資1200萬馬克和5000萬馬克分別組建山東礦務公司和山東鐵路公司。
因此,1898年德國再次投入巨資建設膠濟鐵路,而青島作為其連接海洋的重點站。
德國人在1898年6月,開始對膠濟鐵路進行了勘探和設計。
1899年9月膠濟鐵路開始興建,歷經4年才通車。
「膠濟鐵路幹線全長395.2公裡,支線長45.7公裡,建設所用費用約5290餘萬馬克」。
青島通往濟南的膠濟鐵路建設完成後,德殖民完成了對山東的擴張,整個山東完全納入德國人勢力範圍中。
當時在青島的巨額投資,也引起了德國國內的不滿。
反對黨屢次在國會中質疑這種不計成本的投資究竟值不值得。德國在青島的建設被削減了資金,典型代表就是青島火車站。
最初青島火車站設計是高大、寬敞、奢華的,但是在國內輿論的壓力下,德國青島當局不得不修改了設計圖,將青島火車站建成了鄉村教堂風格。
此外,在修建鐵路的同時還興建四方機車廠,用於軍事設備的供給。機場內工人共400多名、建築面積約1萬多平方米,至今的青島還保有四方機廠的建築。
海陸的溝通成為青島的獨特象徵,構成了青島經濟貿易、商業文化的中心地帶。
青島從這裡開始向四周延伸,海陸可通向世界各地,鐵路又把西方風格特色帶入中國內陸。
1910年完成膠濟鐵路線後,德國人對市區的鐵路線進行了進一步的規劃。
鐵路線沿市區分別向北、向西發展,向北使臺東鎮與海泊橋相連,並向海泊橋北岸區發展;
向西發展與臺西鎮相連起來,至使青島市區沿線鐵路串聯起來,進一步實現交通上的便捷。
鐵路與港口的建設奠定了青島近代化城市規劃基礎,青島由此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港口之一,也是我國最大的近代化商業中心城市。
此外,德國人還建設青島擁有最早實現的雨汙分流的排水系統,這也是最為知名的。
排水系統主要有兩種形式:地下是管道和暗渠,地上是明渠。
暗渠主要集中分布在龍口路、安徽路、中山路、江蘇路一帶。暗渠總長度為5464米,德國人共修了12個排水系統,相互獨立又彼此連接。
排汙系統分為分流式與混合式兩種形式;糞便與生活汙水從一個管道流出,處理後流入海;
由於雨水管雜質少,可直接抽水放流,所以雨水則從另一個管道流出,達到雨汙分流的排水系統。
全新青島
經過德國人精心的規劃和建設,加之青島特殊的城市背景與優質的生態環境,青島迅速崛起了。
20世紀30年代開始,這裡一直受到文化名人的青睞,大批文人墨客以及海洋類科學家身棲於此地。如老舍、康有為、聞一多、梁實秋、郭沫若等。
在100多年的發展史中,今天的青島儼然從一個小漁村演變到了我國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雖然,德國人帶著殖民掠奪的態度而來,但是從1897年膠州灣被德國佔領以來,長達17年的統治,使青島初步形成了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風格,客觀上塑造了這個北方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