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月,當人們都在津津樂道李花、桃花、櫻花、油菜花的盛大花事時,殊不知在樂清灣海島的礁石上,有一種海洋生物在春風春雨中,也像花兒一樣繁葩吐繡,次第綻放。這就是被古人稱為「得春雨則生花」的龜腳。
龜腳也寫作龜足,學名石蜐,為大型的有柄蔓足類甲殼動物,分布在東海及以南的各個海域。它還有許多以形肖像來命名的別稱,如仙人掌、觀音掌、龜腳蟶、佛手等。龜腳的生物體分頭狀部和柄部,頭部頭由多塊大小不一的殼板組成,護衛著裡面的蔓足,一般寬3釐米、高2釐米,呈淡黃綠色。柄部長寬各約3釐米,外表有許多排列緊密細小的石灰質鱗片,軟而黃褐色,以此來固著於海水澄清的礁巖石縫中,常密集成群,被漁民發現時便會有豐盛的收穫。三春時節,龜腳吸足喝飽雨水後,一股勁地向上、向周邊生長,那斑斕的色彩,在陽光的映照下,遠遠看去很像一簇簇盛開在石頭上的花。
最早把龜腳形容成花的,當屬東晉名士郭璞,他在著名的《江賦》中寫道:「瓊蚌晞曜以瑩珠,石蜐應節而揚葩。」這「揚葩」就是開花的意思。郭璞是樂清人非常熟悉的古代名人,他在這座城市至今仍留有不少的傳說。那麼,我想,在1600多年前,他來這裡時,興許還吃過樂清灣的龜腳呢!
隨後,南朝·宋年間的湖州文人沈懷遠在《南越志》中也寫道:「石蜐如龜腳,得春雨則生花,花如草花。」沈懷遠將龜腳形容成一種小草開的花,那會是什麼花呢?他在書中沒有明說,因而,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與沈懷遠同屬南朝的文學家江淹則在《石蜐賦》序中說:「海人有食石蜐,蚌蛤類也。春而發花,有足,異者戲書為短賦。」
《異魚圖贊箋》是楊慎著、清胡世安箋的一部漁書,他們對龜腳作了較具體的描述:「石蜐土名龜腳,又名佛手蚶,皆以形象立名。其肉端有兩黑爪,至春月散開如花。漁書雲仙人掌一名龜腳,生海灘上,蚌屬,上半為硬殼如掌,下半綠皮裹肉,如龜腳,大不盈寸。」楊慎為明代狀元,博學多才,著作等身,一首「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臨江仙》詞,就讓我們詠唱不休。他不僅經、史、詩、文、詞曲、音韻、金石、書畫無所不通,而且對天文、地理、生物、醫學等也有很深的造詣。在這部《異魚圖贊箋》裡,他對120多種魚、螺、貝、蜃、蚶等海錯博古引今,先是一一羅列,描敘性狀,然後寫下自己的贊語,其描述之準確,文字之生動,都是古代漁書裡少見的。
龜腳不僅得到郭璞、沈懷遠、江淹、楊慎們的讚美,還受到古代詩人們的吟詠和藥學家的青睞。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有《郡東山望溟海詩》詩句子寫:「採蕙遵大薄,搴若履長洲。白花皜陽林,紫虈曄春流。」唐代大詩人王維在《送元中丞轉運江淮》詩中有句子寫:「去問珠官俗,來經石蜐春。東南御亭上,莫使有風塵。」清代著作家梁章鉅有《石蜐》詩寫:「石蜐即龜腳,其形似筆架。粗皮裹妍肉,難免廚子沱。」同是清代的歐陽述在長詩《水族博物館》中也有「山蠔結屋若瑤島,石蜐吐華如錦茵」的句子。而明代藥學家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載:「石蜐生東南海中石上,蚌蛤之屬。形如龜腳,亦有爪狀,殼如蟹螯,其色紫,可食。」「甘、鹹、平,無毒。主治利小便。」對一些頑症「奏效神捷」。《海南解語》也指出,龜足「下寒澼,消積痞溼腫脹。虛損人以米酒同煮食,最補益。」
正因為龜腳深受文人們的頌揚,於是,它也進入了貢品的行列。據永樂《樂清縣誌》記載,永樂二年(1404)「歲進海味」所羅列的單子上,龜腳和黃魚、鰵魚、鰻魚、鯔魚、鱸魚等赫然在目。看來,在文人們的鼓動下,連皇帝老子也喜歡上了龜腳。這是龜腳的幸運呢?還是它的不幸?這個我就不知道了。
龜腳在我們這座小城裡,一般菜市場裡並不常見,有的人可能還有點陌生。但在海濱大排檔裡則屢見不鮮,有時也會大酒店裡偶爾出現,不過吃的人似乎不多。其實,龜腳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燒制也不繁雜,最簡單、最常見的是水煮後撈起來作冷盤,屬於原生態型的,吃起來原汁原味,其鮮爽回甜,令人口舌生香。有的人喜歡口味重一些,則可以做香油龜腳、辣炒龜腳,或蘸著芥末過口,也是香噴噴、美滋滋的。還有人以「酒浸法」製成醉龜腳,無論下酒還是佐飯,都很鮮嫩柔滑,美味可口。我若碰巧在菜市場見到時,總要買些回家燒煮,而在海鮮大排擋裡就可以饕餮一番了。
龜腳雖然好吃,但在食用時還需要花一番工夫,因為煮熟後的龜足,並不會像別的貝類那樣自行張開外殼,它的殼板仍然緊閉,不離不棄地包裹著裡面的嫩肉。面對這種情景,外行的食用者就費勁了。記得,有一次與幾位內地來的文友,一起到海濱大排檔就餐,我點了一盤清水龜腳,他們對著這手指一樣的龜腳橫看豎瞧,不知從何處下手。有的剝了半天也掰不開緊閉的外殼,有的乾脆塞進嘴內狠嚼,這當然嘗不出龜腳的原有滋味。其實掌握了要領,品嘗龜足並不是什麼難事:只要把扁平的龜腳直豎起來,捏住頭部,在其柄部的頂端扒開一個缺口,再順著殼板繞著圈往下掀開,裡面微紅色的嫩肉就出來了,這時,在面前的醬油醋碟裡蘸一下,那味道好極了。